影視薈萃

精華影視及相關薈萃
個人資料
正文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斯琴高娃 2002)

(2007-03-22 09:59:40) 下一個


片名: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英文名:Gone is the One Who Held Me the Dearest in the World
編劇/導演:馬曉穎
主演:斯琴高娃 黃素影
類型:劇情
出品:中影集團公司 紫禁城影業公司 禾邦影視文化公司
    時代昆侖文化公司
發行:2002年

下載(一起下完解壓):
Part1: http://www.megaupload.com/?d=TNKQG1S5 
Part2: http://www.megaupload.com/?d=EQEBWRPK

根據著名作家張潔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改編   
[劇情簡介]
  事業成功的女作家訶回到北京看望八十多歲高齡的媽,媽和心愛的貓及雇用的小保姆住在簡陋的家裏,當小保姆興奮地告訴媽訶來看望她時,媽第一反應竟然是先拿起電話去聽。訶進門時媽竟問女兒找誰,這時她的視力已經差不多等於零了。訶心裏一驚並還從媽歪斜的左肩、雙腳蹭著地走路、說話顛三倒四、口水不斷地往外滲等種種跡象中發現媽突然間衰老了。
  對此感到很震動和意外,媽在年老力衰時最需要照顧,自己卻遠遠地把媽丟下了……
  訶帶媽到醫院做了檢查,做了手術,並擔當起照顧媽的任務。但長時間的服侍,加上還有自己的新書要寫,媽的舊房子在裝修,使訶變得消瘦疲倦、心情焦躁。訶認為媽太不體恤自己的勞累,有時態度粗暴地把媽訓斥一通。大夫曾告訴訶媽腦萎縮很厲害,並告誡訶“要讓她多鍛煉,她自己能做的事要盡量讓她自己做”,所以每每去上廁所訶便有意不去扶她,也不讓小保姆去扶,希望迫使媽自己站起來以達到鍛煉的目的,可媽站不起來。一段時間裏訶用盡心機使出許多“損招兒”去試探、激勵媽,拿話嚇唬、刺激……努力嚐試著各種毫無效果的練習,訶還買了跑步機……
  終於早晨訶被小保姆的尖呼驚醒,發現媽跪倒死在跑步機上,頭上假發套掉在地上,露出還沒長起來的禿頭……
[導演的話]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是一部抒情風格寫實的電影,講的就是感情,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樸素的電影,但它的情是深入人心的……
  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它的現實意義,就在於通過女作家訶對自己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終離世界前後的經曆,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現象——忙忙碌碌中我們為母親做過些什麽?我們所做的是母親心裏所想、所能接受的嗎?
  故事中的中年女作家對她老母親的愛以及愛到極致恨鐵不成鋼反生恨的表現方式,她的逆反心理和善良美好的願望構成了這部電影的主要力量。女主人公對媽站起來的目的希望值的升高和現實的殘酷所產生必然的結果……我是非常愛你的,我期望你會好好的,好到我們大家都好好的,可是你不好了,我就想法讓你好,我耗盡所有的精力你卻沒有達到我想象的程度,反而給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那傾注整個巨大的愛裏麵有奮爭、挫折、壓力、磨難、急躁都頂到極限。性質變了,逆反心理出現,它 變化成抱怨和憤怒,但本質沒有變,愛是依然存在的。“久病床前無孝子”用在這個故事裏顯然有些虛弱……
  現在這裏還有一個要說明的社會問題就是孝順的體現方式。有些兒女生活的富足使得父母不再發愁衣食住行,給你好吃的好喝的然後放置一旁我忙我的,有空偶爾去看看你,說些敷衍了事的話,他們隻要讓父母認為:你的孩子過的不錯,你們就過好你們的吧……但是什麽是好呢?有標準嗎?僅僅是吃喝不愁的日子嗎?還誰有耐心真正能和父母溝通感情呢?微乎其微。更別說聽從他們的意見,大多數長大的兒女都認為和父母有障礙沒話說,爸媽不了解我,我也不想知道他們,好像覺得根本沒必要交流,中間的隔閡直到父母真正出現了問題,病重或臨床,才慌手慌腳通宵的守護身邊,體現進一步的關心……我們有沒有真正用心去詢問過我們的媽媽或爸爸:您快樂嗎?您幸福嗎?您滿意嗎?您在精神上還有什麽需求?您這一輩子還有什麽遺憾的嗎……每個人都會成為父母,都會有下一代,都將要麵臨同樣的問題,但下一代人對上一代的愛永遠都是欠缺的,這種永久輪回的性質根本是避免不了的。我們盡管是在表明一個社會問題,但決不嚐試說教。
[幕後]
  《世》片根據著名作家張潔日記題材的散文改編。影片通過一位女作家訶的回憶,敘述她為她在這個世界上最親的母親看病、治病直到送母親遠行的心理曆程。作品帶有強烈的女性色彩。通過主人公對母親刻骨銘心的再領悟、再體驗、再認識,引導人們如何對待那些尚健在的父母,如何讓父母們不要帶著遺憾離開這個世界,同時又讓人們不要在父母離去之後再感到遺憾。
  集編劇、導演於一身的馬曉穎,今年才31歲。《世》片是她的處女作,僅有198萬的低成本投入,但卻拍成了一部電影精品。馬曉穎說,她早在1996年就讀到了《世》書,她是一口氣把書看完的,並馬上寄給她的媽媽看。“當時媽媽正在天津伺候長期不在一起生活、患食道癌晚期的姥姥,媽媽很快給我來了長途,說她看完以後很難過,書中講的很多情節正是她麵臨的,書裏的問題也讓她思考和自責……然後讓我震動的就是姥姥的離去對媽產生的巨大衝擊和影響,媽一下子就垮了,直到現在媽還內疚地念叨自己對老人的種種遺憾……”正是從那時起,馬曉穎決心把這個作品搬上銀幕。
  馬曉穎認為,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它的現實意義,就在於通過女作家訶對自己80多歲的老母親終離世界前後的經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現象——忙忙碌碌中我們為母親做過些什麽、我們所做的是母親心裏所想、所能接受的嗎?馬曉穎說:“影片能引起共鳴,是因為它對孝順的體現方式作了新的探討。有些兒女給予父母好吃的好喝的然後放置一旁我忙我的,有空偶爾去看看,說些敷衍了事的話,直到有一天父母病重或臨終,才慌手慌腳痛心地守護身旁……每個人都會成為父母,都會有下一代,都將要麵臨同樣的問題,但下一代人對上一代的愛總是欠缺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