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又看見胡吹比俄羅斯反衛星能力強的貼子。感覺打衛星好象很了不得技術。
打衛星真的很難嗎?可以說對沒有發射衛星能力是難的,而有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呢?其實真是小菜一碟的東東。
在探討導彈打衛星的難易前,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基本的道理。這就是人造衛星並不是在太空中“飛”,而是在軌道中“運轉”,所以“用導彈打衛星”,與“用導彈打飛機”,完全是兩回事。為什麽呢?因為在太空中,隻有牛頓的《慣性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前者是“動者恒動,靜者恒靜”,後者是“兩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其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其距離平方成反比”。
衛星在太空中的高度,取決於其重量與速度;當離心力等於其本身的重量時,那時的高度即為其理想高度;衛星在這個高度圍著地球運行,所飛過的軌跡就是其軌道。
有了這個觀念,就可以知道,人造衛星藉由火箭發射後,達到離地約三十二公裏(太空邊緣)的高度後,最重要的已不再是向上的速度,而是如何把衛星慢下來,以適當角度送進軌道。因此不再需要繼續燃燒大量燃料,而全要倚靠衛星本身的幾個小型火箭。這些小火箭通常安裝在衛星尾端,一定是兩個一組,而且它們的噴嘴一定是朝著相反的方向,因為一旦啟動一個火箭,衛星就一直前進,不會停下來,唯有啟動反向火箭之後,才能讓衛星在指定的地方停下來。
一般而已,根據任務不同,衛星有下列四種不同的軌道,第一種是低層軌道(Low Earth Orbit,簡稱LEO),距離地麵約400-1000英裏,每二十四小時繞行地球十二至十八圈,多為民用的通訊、氣象、偵察等衛星。
第二種是中層軌道(Medium Earth Orbit,MEO),距地麵一千六百英裏至一萬五千英裏,幾乎全是用來定位導航(即GPS)的衛星。美國軍方的GPS大都在一萬英裏以上。
第三種是同步軌道(Geosynchronous EarthOrbit,GEO),距地麵二萬二千三百英裏,由於與地球同步運轉,所以從由地麵看上去.它彷佛是懸在空中不動。間諜衛星最好一天二十四小時監視著同一個地方,所以很適合在這個軌道。
第四個是橢圓軌道(Highly Elliptical Orbit,HEO),這是把地球放在橢圓型(有兩個焦點)的一個焦點上,接近地球時速度加快,飛離地球時速度減緩,因此,在“向陽麵”的時間遠多於“背陽麵”,故以間諜衛星及通訊衛星居多。
專家認為,必須擁有把衛星放進軌道的技術,才有能力把導彈放進同一軌道去攻擊衛星。反過來說,既然有施放衛星的能力,就不難發展以導彈打衛星的能力。
因為,隻要知道目標衛星在哪一個軌道、何時經過何處,經過計算,就可以把導彈適時的送進太空,與目標“會合”,達成任務。
一般衛星的軌道不會改變,速度也始終一致,因為如果速度改變,軌道就會改變。所以隻要經過一天的觀察,就可以得到各種數據,也就可以計算得知如何發射導彈,讓導彈準確的在軌道中與衛星“會合”,加以擊毀。
順便透露一下,美國軍方和CIA的最新型的間諜衛星大都具有所謂的 “retasking” 功能,也就是改變衛星經過目標區的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可以看作是美國應付反衛星的一種措施。
不僅如此,打衛星的導彈必須在進入軌道時的那一剎那擊中衛星,因為一旦進入軌道,導彈頓時也變成一顆衛星,而所有在同一個軌道運行的衛星都是以等速前進,“即使隻相距半哩,這枚導彈也永遠無法追上目標衛星。因為,如果從後麵的話,如果反衛星導彈加速想追上衛星,那麽所增加的速度就會同時增加它的離心力,結果不但追不到前麵的衛星,反而自己跑到更高的軌道去了。差之毫厘,失之不是千裏,而是千萬裏了。所以說打衛星采用迎麵而上是攻擊衛星的基本方法,而不是有些軍盲胡侃的了不得的高技術。
行家們認為,為了避免錯失目標,可以在導彈上裝置“近距離感應器(Proximity Switch),在一定的預設距離內,導彈自動引爆以擊毀衛星,就像霰彈槍似的,不過這個方式有極大的缺點,因為“誰也不知自己在附近的衛星會不會被碎片波及”。
八十年代,美、蘇兩國都測試過以導彈打衛星,但後來都自動停止,固然是因為技術並不太難,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怕傷及自己其它的衛星。特別是美國,目前在空間擁有近九百枚衛星的國家。
一般而言,高動能獵殺器(High Kinetic Energy Kill Vehicle),使用近距離感應器和激光攻擊衛星是普遍認為可行的新方法。
最後順便提一下, 攔截導彈比打衛星難多了。 因為兩者雖然都是以導彈攔截高速飛行的物體,但攔截導彈,必須先行偵測到導彈來襲,然後在極短的時間內計算目標的軌跡,最後發射導彈前去攔截,“這個任務的困難度絕對不會低過以一顆子彈去打另一顆子彈”。相反的.衛星“有跡可循”,要加以攔截、獵殺,簡單得多。
隻要能夠發射衛星,打一顆低軌道的衛星,對有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來說,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大事。不是做不到的問題,而是做不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