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助學:釣魚與洗腦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每每看到媒體上對貧困山區的介紹,或者在旅行途中親眼見到山區赤貧的狀況,人們那顆天性的從善之心就會被打動。很多人就參加了扶貧救助的活動。自己動手,或者委托他人捐款捐物,甚至親自跑到山區去搞捐助,做誌願者。
可是,在參加扶貧救助的活動中,有時候,最終結果卻令人沮喪。捐出去的錢沒影了,最後落入私人腰包了;捐建學校工程款流失了;捐送的大米被賣掉換酒喝了;給學生的資助款被學校的某些人截流了;捐贈的藥品被賣掉了;捐助修路的錢,從15萬,被追加到30萬,60萬,沒完沒了地要。
這是為什麽?為什麽?
很多捐助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麽自己一片好心最後卻落了這般結果?
舉幾個發生在扶貧助學中的例子:
1、某幾個熱心的朋友,看到川滇邊區有窮苦的學生,就打算幫那裏修建學校。結果大家集資投入了10萬元,到了當地就被挪用了,一分也沒追回。學校沒修成。大家認為是意外,就再另選地址修建,到了另一個省,按約定10萬元可修好,就又網上募捐投了10萬,剛修建了一半,當地說錢不夠,需要再追加10萬資金,這時候,善良的捐助人慢慢醒悟,不敢再投錢進去了,結果學校蓋了一半而停工。
2、有熱心城市朋友,旅途中看到貧困山區的學生無錢讀書,回來後就呼籲網友一對一資助,把錢匯給了校長,而最後校長把錢自己用掉了。
3、發生在山區眾所周知的baima雪山事件,校長侵吞了來自各地的捐款,把一些遊客捐助的校車也私用了,後來支教者憤然離去。
4、春節前,我們在走訪學校過程中,在不通路的山裏,發現一個破爛的小學,居然掛著兩個牌子“上海**小學”、“**基金小學”,當地人說,前幾年,有人捐款修建學校,資助款給了,但不知道哪裏去了,後來,又一個基金會捐助修建,可錢又不知道哪去了?牌子都刻了,可學校依舊沒修建。
產生這樣的結果,最主要是沒有操作好,捐款人自己操作或委托操作,在這個執行過程中出了問題。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一項工作都有講究,都有學問。做愛心公益事業,不是僅有顆善良的心、熱情的心就能做成善事,做任何事情徒有慈悲而缺乏智慧和有效的執行,結果就像沙漏,竹籃打水一場空。既然做助學,就要做有效助學。
在貧困山區做公益事業,當地一些官員有很深的“釣魚”思想。就是把外來的公益資助當成是搖錢樹,當成是大肥魚。比如修建路或者修建學校,剛開始預算15萬,等談好了,上鉤了,投入15萬了,工程還沒修到1/3,沒錢了。以種種理由要追加捐助,不捐吧,前期的錢白投了,那就接著捐,再捐,再停工……最後修建好了,可造價卻翻了幾倍。
“釣魚”思想有其原因,他們認為,你們是大城市來搞捐助的,你們肯定有錢,沒錢,怎麽會捐助呢?還有人會想,你們的錢是多的花不完了。既然搞工程,說多了怕嚇跑你們,那就少說點,等你們投了錢後,再慢慢漲上去。
針對當地山區的“釣魚”錯誤思想,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給他們“洗腦”。告訴他們資助款來之不易,告訴他們資助款和他們伸手問國家要的工程款不一樣。資助款是城市裏人的血汗錢,也是省吃儉用匯集起來的錢。
在一次回訪學校的座談會上,有當地官員有老師還有學生。我講了一筆3萬元資助款的來曆,那是一個城市女孩捐助的,她出了車禍,腿斷了,單位的同事們紛紛給她捐款治病。但最後這個女孩卻把這筆治病的3萬元捐款拿了出來,捐給了山區的學生們。聽完後,當地的官員和幾個學生都掉淚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貧困地區做公益資助,在做之前,先要“洗腦”,把他們慣有的伸手要錢的思想從根本上扭轉和改變掉,讓他們認同了我們的觀念,然後再搞捐助。
周忠民老師,一個退休的熱心人,一直幫著各助學組織做公益事情。這次作為我們建校的誌願者,前往貧困山區負責前期調查工作。計劃在四川美姑縣修建學校,出發前,我們在北京連續談了幾次。在一個地區剛開展工作難度很大,去了之後,先不要工作,先去“洗腦”,要用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給他們做思想工作,扭轉當地人的“釣魚”觀念,思想通了,轉過來了,建校工作才好開展。
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1、 要使當地認識到民間助學的性質,我們是社會朋友們的捐款,我們做的助學隻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2、 我們的捐助活動,主要在目前政府顧及不到的地區,去做,我們無法替代政府職能做事情,請不要把所有的受助希望寄托在我們身上。
3、 明確我們要修建的學校是極其偏遠的、不通路的山村小學,政府的力量主要是修建中學和完小,而村小是由村裏管理和投入,村裏又沒有這部分資金來源,我們來補充。
4、 明確我們建校的目的:主要是更多的適齡兒童有學校上,使那些娃娃享有讀書的權利。(注:當地原來就有學校,隻是很破舊屬於危房,原來有師資力量,我們隻是修建學校改善硬件而已)。至於他們的一日三餐及他們家裏的住房改善,以及修路扶貧等,對不起,我們無法做到。
5、 堅持“自助”原則,我們來幫當地人,他們首先要懂得“自助”。我們不幫那些躺在地上伸手索要的懶人。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一定要發動群眾,平整地基,近距離搬運等,我們不來包辦修建這個學校。修建學校是他們當地教育部門的事情,我們是來幫他們修建的,而不是包辦-----我們幹著,他們看著,那肯定不行。教育係統、村委會和村民們也要動手,積極參與。
6、 關於預算和施工方案:要遵循實事求是,因地製宜,不能一刀切,說蓋什麽結構都什麽結構,要一個學校一個學校考察,根據每個學校的不同,製訂不同的施工方案。比如,通公路的地方可以修成是轉混結構的學校,不通路的地方隻能是土木結構了。
7、 我們修建學校不能超前,不能造成捐助資源的浪費。比如當地提出學校要修建遠程教育教室等,我們不做,聽上去很美,而不符合實際的要求,我們不去做。我們也會給捐助者講,修建這些不必要的沒有用,因為我們修建的是村小,是超級村小,那裏的孩子連漢語都不會說,他們僅僅是先脫盲。(在雲南我們修建的小學,有資助人提出要修建圖書館,修建好了,最後堆放幹柴了)
8、 教育局必須承諾以後在管理上、師資上一視同仁,不能低於現在學校的標準。
9、 由教育局出麵,組織鄉完小老師,每修建一所學校,要有專人負責監督質量,責任到人。
10、 村委會組織施工的土木小學,花費要有詳細記錄,經我們審核後按實際發生金額結算。
11、 最後再次明確,我們不是大肥魚,也不是唐僧肉。建校款是高壓線,不能碰。
捐助活動,絕非簡單的捐錢,要使捐助款用在實處,需要可靠的派發渠道,這個渠道要能延伸到山裏,每個環節都要可靠、牢固。在一個地區做公益捐助,剛開始時會很困難,經過和當地人的不斷磨合、交流,把正確的受助觀念反複給他們講述,當地委托人先理解,變成我們的觀點,然後再由委托人給當地人講,思想工作要經常做,反複做,以後開展工作就順利了。
下麵講述的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我們在山區修建學校遇到的一件事。
廣東的俞先生公司打算捐助修建一所小學,他們表示想修建一所村小。我介紹了雲南麗江寧蒗縣的曲依小學,沒有路,需徒步前往。
曲依小學有四個班級,在大山深處。
上周俞先生和朋友一起前往考察。經過艱難跋涉,終於達到了學校,孩子們衣衫襤褸,教室破舊。俞先生深受感動,他說,他們可以多捐助些錢,把村小擴大一點,再加一兩個班,修建成完小,可以讓更多的兒童讀書。當場,負責修建工作的鄉完小老師和村委會沒有表態,說考慮考慮再說。
後來俞先生回到廣東,又問起這件事。而我們當地委托人崔老師及當地負責人具體商量後,告訴我,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還是維持原來四個班的規模就可以了,多修建兩間教室可能造成浪費,現在學生多,但將來學生數會逐漸減少,因為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計劃生育以後適齡兒童也會逐漸減少,另外多修建後師資也很難配備上。希望俞先生他們的錢,捐到其他更需要幫助的地方。
此次走訪,我很感動,尤其感動的是當地負責人的謹慎態度,他們實事求是,盡管當地很落後貧窮,很渴望得到外來資助,也希望能把學校修建得大一些,漂亮一些。但,他們也知道捐助款來之不易,雪中送炭的捐助,他們接受了,對於擴大修建,他們最終婉言謝絕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他們珍惜捐助人的每一分錢。捐助款,用,就要用到刀刃上(這與“釣魚”式的受助人有著多大的反差啊)。
注:曲依小學所在的翠玉鄉,自2001年起,7年來,我們陸續修建了5所磚混結構的小學,另9所土木結構的小學也在修建中。我們在該鄉改造修建的小學將有14所。感謝當地完小和村委會以及村民對我們工作的大力支持。
信天謹遊
2007年7月1日
原貼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140608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