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這是網友扔給老鍵的問題。我越俎代庖。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算哪裏人,生在上海,童年一段時期長在大西北,看過江南的小橋流水,也去過河西走廊的黃沙戈壁。上海,小家碧玉般的玲瓏剔透,西北,粗曠豪放的大漠孤煙。我都喜歡。最值得懷念的,是70年代的上海,那時,除了黃梅天叫人煩惱,但很快就到了夏天,可以抓知了,摸魚蝦,秋高氣爽,桂花飄香,鬥賺績(蟋蟀)是一大樂趣。上海的冬天也還過得去,就是陰濕了些。
那時候,作為上海人是值得驕傲的,且不說外灘的高樓大廈,就是上海牌手表,鳳凰永久自行車,蝴蝶縫紉機,三五牌鬧鍾,都是值得炫耀的小康之家的標配。上海為國家貢獻的GDP, 曾經養活了大半個中國……
除了物質,上海也一直是中國的文化中心。出版社,書店,電影院,上影廠,譯製廠,博物館……在那個精神生活匱乏的年代,隻要留意,或有“路子”,還能去內部書店或內部電影院開開“洋葷”。說到吃,上海的紅房子(張愛玲、梅蘭芳的最愛),德大,天鵝閣可以吃到正宗的羅宋湯或菲利牛排。那時候,走在汾陽路上,不時能聽到圍牆裏麵音樂學院的教學樓裏傳來的莫紮特和貝多芬,當然也有革命歌曲。
我特別懷念以前淮海路兩旁的高大的法國梧桐,還有那些著名的百年老店,凱司令,哈爾濱……。轉入旁別的支路小弄堂,就是別有洞天的石庫門,小市民的生活也別有情趣。張家姆媽,糧店有好米唻~!
可是,如今的上海已經麵目全非了,千篇一律的高樓,讓上海已不是昔日的上海。即便是一個老上海,你隻要不去外灘,把你放在任何地方你恐怕不知道這是哪兒。
上海,再也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了,鳳凰永久已被滿大街的共享單車取代,三五鬧鍾和縫紉機更是博物館裏的收藏品。上海也隻有恐怖的高房價和高消費排行全國之首了。
當然,隨著滿大街的汽車尾氣和家家戶戶的空調廢氣,上海的夏天也越來越熱,是免費桑拿的首選之地。
比過去改觀的是,上海人的傲氣小了很多,上海不但是國際化的上海,也是全國化的上海,大街上,老外可以隨便找個人問路,外地人也不用擔心自己不會上海話,倒是已經很難聽到純正的鄉音了。
上海人的傲慢是出了名的。記得大學時,有一次坐公車(無軌電車),一外地同學用普通話對售票員說:“買一張5分的” 那美女用眼角瞟了一眼土裏土氣的學生娃,不屑的用洋涇浜滬普回答:“五分的賣完了,隻有一毛!” 旁邊的上海人居然竊竊的偷笑!(上海的無軌電車那時票價是4分,7分,普通公車是5分,1毛。外地同學還沒弄明白)
不過,實事求是的說,上海人也是各種各樣的,有好修養,好風度的老克拉,當然也有這種狗眼看人低的小市民。隻是,作為一個非上海人,被這樣羞辱過一次,上海的整體印象就一落千丈了。
好在,上海在不斷的進步中,此次無論是對待疫情還是慶祝聖誕,上海的形象可圈可點。還有,曾經泛著惡臭的蘇州河,現在也有魚蝦了。
我依然愛著這座生我養我的城市。
精神之見,文化製度科技決定人的文明程度。
以世俗精神視角看上海(或任何一個地方)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大巴黎的在外省人麵前也是巴黎人,但是在小巴黎人之前就是巴黎的鄉下人了。 其實無所謂的,當初是因為交通局限的限製,所以造成這個格局。現在交通一發達,這種觀念會越來越淡化。
外國人,上海人,鄉下人這是上海人的視覺,倒是挺精準的,但還要加上一句,不管你有多土,隻要你是高富帥,上海人都喜歡。要是還把一些老上海話,諸如:“乃麽”、“勿要忒”、“一剛”等語氣詞掛在嘴邊,那上海人非愛死你不可。
住錦江,吃紅房子,上海人從來就沒有”欺負”我這個上海以外的”老外”,上海,小伢儂!
上海經曆西方文明的洗禮,俺喜歡。
那以後,回國遊多次,卻再無興趣遊上海。一個城市好不好玩,無非是曆史的沉澱或現代文明。現代文名上海除了文革引領了什麽?曆史跟北京,西安比是雲泥之別。國內的城市最喜歡的不是自己的故鄉廣州,而是杭州,厚重的曆史,文明,禮貌,熱情幾十年依舊:)
這也許是個別現象,不敢以偏概全。
上海人骨子裏麵確實有特殊的優越感,這點全中國人民都知道,他們以為上海以外的人都是土鄉下人, 他們寧願在上海讀技校大專也不願意到外省讀大學, 嗬嗬。就連上海人不同的區之間也是互相看不起,還有一點上海人喜歡支配人,總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就可以買一切的想法, 實際呢?。。。
其實上海人很多來自浙江 江蘇一帶的, 純種上海本土出生的上海人那一代人早就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