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中學時代,我的誌向之一是做個新聞記者,“無冕之王”的誘惑太大了,做記者多風光啊!無奈自己眼高手低,終究與記者無緣,回想起來也是好事,記者並不好當,尤其是在某一種體製下。
為什麽記者這個普普通通的職業被賦予了如此高大上的桂冠呢?追究起來,“無冕之王”一詞最早出現在19世紀的英國,當時,《泰晤士報》是英國上流社會精英讀物,也是輿論的權威,主筆辭職之後常常被納為內閣成員,享有崇高的地位。到了近代,西方社會又以法律形式賦予新聞很大的言論自由度,記者因而享有某種淩駕於普通人之上的特殊地位。
的確,西方的記者正是因為手裏有了新聞自由這個尚方寶劍,常常能將這個社會犄角旮旯裏某些醜陋肮髒的東西拿到太陽底下來曬曬。許多記者也因為他們出色的成就獲得了新聞界的最高獎——普利茨獎。例如:
因報道水門事件而將總統拉下馬的實習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拍攝著名的反越戰照片的美聯社記者黃幼公、報道六四事件的伍潔芳,等等。
當然,我們不必把記者拔高到一個神聖的地位,作為一個職業,記者的智能就是以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去發現具有新聞價值的故事。什麽事情才具有新聞價值呢?簡單的說就是具有轟動效應的,能引起吃瓜群眾爭相圍觀的。當一條狗咬了人,算不得新聞,而人去咬了狗,這裏麵可以挖掘可以八卦的東西就多了。同樣的道理,越南人偷渡的新聞效應就遠遠比不得建國70年後中國人冒死偷渡的效應。
這次,許多媒體急於拔頭籌過早的引用錯誤的信息,對偷渡者的國籍下了錯誤的結論。這其實不值得大驚小怪,別忘了,《華盛頓郵報》的那篇《吉米的世界》(Jimmy's World,1980年9月28日發表)曾獲得普利茨獎,之後的調查顯示,這是一篇徹頭徹尾杜撰的假新聞!可見,要求媒體公正,記者有良心有道德有底線是多麽的不切實際。
客觀的說,一個稱職的新聞記者也就如一條嗅覺靈敏的狗(西方文化中的狗),發現異樣的氣息就撲上去死死咬住不放,訓練有素的狗,往往咬住的都是主人希望他咬的東西,但狗也有失職的時候,被一塊肥肉迷惑的時候。
從這個意義上說,黨媒忠實於黨,維護黨的利益也無可非議,黨員記者們更是應該以身作則。問題在於,一個有自信的,代表最先進的文化,代表最先進生產力的政黨也應該允許有其它政黨獨立平等的存在,允許其它政黨有為自己利益和宗旨服務的喉舌媒體。習主席說的好:“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我們也不能要求有著不同文化傳統、曆史遭遇、現實國情的國家都采用同一種發展模式。否則,這個世界就太單調了。”國家的發展模式如此,難道政黨、媒體不也是嘛!
聯係到此次CNN對偷渡的報道,他們起初是援引英國警方的消息(All 39 people who were found dead in a truck in a UK industrial park on Wednesday were Chinese nationals, British police said Thursday)從專業角度看,這沒有錯,媒體不可能對每件事都做獨立的調查,援引警方的消息也算“客觀報道”。要說錯,英國警方太不專業,在事件剛剛發生的時候,就透露出缺乏事實佐證的細節,從法律層麵看,是不小的過失。這件事放在加拿大,警方會說,此事我們正在調查中,無可奉告。
至於那個質問華春瑩的CNN記者,自然有些幸災樂禍,記者的本性如此。要說刁鑽,這位記者還遠遠比不過采訪鄧小平的法國記者理查德·阿茲特,采訪江澤民的美國記者華萊士甚至比不過讓老川難堪的CNN記者吉姆·阿科斯塔。
記者有義務照顧被采訪者的感情和感受嗎?似乎沒有。那麽問題來了,這次為什麽有些中國人覺得感情受到了傷害,CNN欠中國人一個道歉呢?
原因恐怕是,我們比較在乎麵子,在乎形象,在乎名譽,感情相對脆弱心靈容易受傷。有網友說:“所幸中國發展快,不然就有更多冤魂。”的確是這樣,政府這些年一心抓經濟,國力猛升,老百姓埋頭苦幹掙錢,日子富足,偷渡自然越來越少了,身體上的傷害也越來越少。但是,精神上,我們還是比較容易受傷,前一陣NBA球星的一句話就掀起了軒然大波,反應過激了嘛。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其實人最大的敵人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所產生的憂慮、不安、懦弱和無知,等到那一天我們把一切過往都看成清風山崗,明月大江,他人的一句話又算得了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