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事實與實事求是

(2019-06-27 12:40:00) 下一個

最近有一部書很受歡迎,比爾·蓋茨將它作為送給全美大學生的畢業禮物。這就是“會讓數據唱歌”的瑞典公共衛生和數據處理專家漢斯·羅斯林與妻兒合著的《事實》(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本人非常認同書中關於人們思維的誤區的論述。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存在許許多多的誤差,這是因為以下10個常見的誤區所造成的:

  1. 一分為二 

這是一種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將這個複雜的世界簡單的歸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或西方國家與其它國家,民主黨與共和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民主與獨裁等等。 如此一來,我們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以及其變化和發展,因而陷入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僵化的思維中。

  1.  負麵思維

處於生存的本能,人們更關注壞消息,大量的媒體和網絡也更熱衷於壞消息。“今天一號公路車輛平穩行駛道路暢通”不算新聞,而“一號公路發生連環車禍數人喪生”才能引人注目。在負麵情緒的影響下,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往往會比較片麵。書中舉例說,2016年全世界有420萬嬰兒死亡,習慣於負麵思維的人很可能會產生很悲觀的情緒,以至於對這個世界缺乏信心。但是,如果把眼光放遠,看到1950年,這個數字高達1440萬。同樣一個數字,悲觀的情緒得出的是悲觀的結論,換一個角度卻可以看到進步和光明。

  1. 直線思維

在遠古的時候,人們看見一頭老虎,必然聯想到會被老虎攻擊,直接的反應是逃跑。老虎--攻擊--喪命,這樣的直線思維是人類自然的思維聯想。現在我們往往還是會下意識預測一件事情:看見什麽就判斷未來必定會如何。其實,事物的發展變化往往不是直線的,過程是變化的。比如我們看見人口爆炸式增長,就擔心人口失控,資源匱乏,傳染病、戰爭等等,於是采取嚴厲苛刻的計劃生育。其實物種的繁衍自有其天道,大自然自有它控製的方式,何況人類還有自己發明的避孕措施,人類的經濟發展也是一個控製人口的良方,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生育率越低。適當的控製人口是合理的措施,但過於嚴苛的政策會導致另一個極端。

  1. 恐懼本能

作者講述在救治一個飛機失事存活者時,由於極度的恐慌,所有判斷都錯了。而在旁觀者眼裏這些卻是非常容易的判斷。我們平時做的地震演習,一般最合理的第一措施是鑽在桌子底下,可是當真的地震來臨,慌亂之中,很多人還是急著向外跑,甚至有人從樓上往下跳。這樣的決定不是理性的,但又是很難避免的。

  1. 規模錯覺

我們趨於過度的詳細五官帶來的直觀感受而忽略事物的全貌,畢竟所謂眼見為實。其實我們的眼睛和盲人的手沒有本質的差別,盲人摸象隻摸到了局部,難道我們眼睛就看到了全貌嗎?

作者用二戰中人們看到幸存的飛機機翼中彈遠遠高於機身,於是決定要加固機翼。事實上,那些被打下來的飛機大都是機身受損,機翼受損的還能飛回來,機身中彈就很難挽救了,因此我們也看不見。

  1. 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不用多說了,我們很多實例在每個人身上都似曾相識。作者在書裏還說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 在北非的突尼斯, 街邊經常能看到蓋了一半的房子。乍一看,你是不是覺得突尼斯人非常懶呢?大多數情況下,的確是懶惰造成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拖拖拉拉的現象。可是在突尼斯,那裏沒有發達的金融業,普通老百姓掙了點錢,不去銀行存款,或者壓根就不信銀行。所以他們就買點磚頭和瓦片建房子。有多少錢,就買多少塊磚,這麽一點點積累地建房子。這樣就造成了拖拖拉拉的各種半拉子工程。

  1. 命中注定

如果對事物的發展缺乏一個動態的感知,就會認為好的總是好的,壞得就是壞的,先進的總先進,落後的永遠落後。龍生龍鳳生風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也是同一個思維。小到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大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我們都不要用一種靜止的眼光去衡量,“命”即便是定好了的,但命不是我們能隨便看清楚的,變化本身也是命的一部分,更何況命可以注定,“運”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掌控的。

  1. 單一視角           

人類大腦的認知傾向於將問題簡單化。每當我們有了一個想法用於解決一些問題時,我們會把它當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好比你手裏拿了一把錘子,看任何東西都像是釘子。錘子就成了萬能工具。 於是統計學家覺得世間一切現象都可以用數字來描述,心理學家覺得人類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加以解決,政客們在不遺餘力的推廣民主自由,同時哲學家把自己放在藐視一切的位置,神學家又覺得把一切問題交給上帝就會圓滿……。五彩繽紛的世界哪裏有一把萬能鑰匙呢?

  1. 歸咎他人

由於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最大生存威脅都來自外部環境,比如野獸的攻擊或是自然災害,所以當壞事發生時,這種本能會驅使我們找一個替罪羊來背鍋,忽略對事情真相的理解。不隻是個人,國家也是如此。麵對氣候和環境的惡化,很多國家都在推卸責任,垃圾都是別國製造的,二氧化碳也是別國排放的。兩國的貿易摩擦,錯誤都在對方,都是自己吃虧別人占了便宜。核大國自己坐擁大量核武器不主動銷毀卻把眼睛盯在別國的核設施上,如此怎麽實現無核化?

  1. 情急生亂

一旦某種情緒控製了我們的思維,我們就難免產生急躁和不安,於是思維混亂。所謂病急亂投醫就是最好的例證。麵對急病,很多人缺乏冷靜客觀的態度,輕信道聽途說的消息,是醫生就看,是藥就買就吃,結果自然是無法挽回的悲劇和災難。很多時候,商家也正是抓住人們心理的這個弱點來忽悠的,當看到“半價出血折扣,最後一天”的噱頭時,有多少人蠢蠢欲動毫不猶豫打開錢包的?此時又有多少人理性的思考:我是否真的需要?這是否真的物有所值?

 

不得不說,作者對於人們心理這10個弱點的觀察和描述是十分準確客觀的。但是作者針對這些問題所開出的藥方卻有可以商榷之處。

是不是像書上說的“用數據思考,才能客觀地了解這個真實世界”,“沒有數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這個世界”?

作者開篇就用了13個選擇題來測試人們對“真實世界”的了解。宣稱人類得到正確答案的比例還不如一隻黑猩猩。(每一題答對率最高的是瑞典和挪威人,但一般也不超過25%,而美國加拿大人則不超過10%)

1. 在世界上所有的低收入國家中,有多少女孩讀完了小學?

A. 20%  B. 40%   C. 60%

2.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生活在什麽樣的國家?

A. 低收入國家 B. 中等收入國家 C. 高收入國家

3. 在過去20年內,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在世界總人口的比例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

A. 幾乎翻倍 B. 幾乎沒有改變 C. 幾乎減半

4. 當今世界的預期壽命為:

A. 50 B. 60   C.70

5. 目前,全球兒童人口(0-15歲)大約為20億。據聯合國預測,到2100年,全球兒童人口大約為:

A. 40億   B. 30億   C. 20億

6. 據聯合國預測,到2100年,全球人口將增加40億。這個變化主要來自於:

A. 會有更多的兒童(0-15歲)B. 會有更多的成年人(15-74歲)

C. 會有更多的老年人(75歲及以上)

7. 在過去100年中死於自然災害的人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A. 翻倍了  B.沒有改變  C.減少了一多半

8. 目前全球人口大約有70億。下麵哪個地圖最準確地反應了人口的分布?(每個人像代表10億人口)

9. 世界上有多少1歲的兒童接種了某些疾病的疫苗?

A. 20%   B. 50%  C. 80%

10. 全世界目前30歲的男性平均接受了10年的教育。那麽同齡的女性平均接受了多少年的教育?

A. 9年   B. 6年  C. 3年

11. 1996年,虎、熊貓和黑犀牛被列為瀕危(endangered)動物,這三個物種中,目前有幾個變得更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A. 兩個 B. 一個 C. 一個也沒有

12. 世界上多少比例的人有電用?

A. 20%   B. 50%   C. 80%

13. 氣候專家認為,在未來100年間,全球平均氣溫將會

A. 升高   B. 保持不變 C. 降低

我有理由懷疑作者所提供的標準答案是否是唯一的正確答案,這些量化的分析數據是否就表達了一個“真實”的世界?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否真的說明這個世界在變得越來越好?(全世界的確是大部分人用上了電,但是過度的開發電能而帶來的對於環境的破壞又如何統計?)除了物質的進步人類在思想上道德上和信仰層麵是否也是同樣的進步了?

以我們熟悉的國寶大熊貓為例,中國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現在有1864隻野生大熊貓,10年內增加268隻。但棲息地破碎化、種群分割現象嚴重。大熊貓種群數量由原來的18個變成了33個,其中超過100隻大熊貓的種群數量隻有6個。低於10個或者8個大熊貓數量的小種群,如果不能交流,尋找不到配偶的話,很快會滅絕;小種群近親繁殖,導致種群衰退和遺傳漂變,也會滅絕。

一個野生隻有1864隻的物種,10年隻增加268隻就可以被認為不再是瀕危了,這個結論似乎有點過於樂觀,對於大眾而言,告訴他們根據這種數據得出大熊貓不再是瀕危動物好呢還是保持一種冷峻的悲觀對於保護大熊貓更有意義?

數據是死的,關鍵還是在人的思維。其實機械的把大熊貓歸入瀕危和非瀕危兩大類別,本身就是一個“一分為二”的誤區。同樣把人的思維劃分成情緒化和用數據理性思考也是一個單一簡單的做法。

既然我們要避免一分為二,不再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那麽作者按收入把世界分為四個層麵就更合理嗎?一分為二和一份為四似乎也沒有本質的差別。

延伸的思考:

人類的思維本質上是由感性操控的,人也是感性的動物。如果人都很理性的用數據去思考,這個世界上還需要人幹嘛?操縱數據的能力比人強千百被的機器完全可以取代人類了。作為個體的人,無論如何改變不了我們隻能管窺一斑的缺陷,我們不應該嘲笑摸象的盲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員,我們應該做的是保持一顆謙虛開放的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接納另一個盲人對同一事物的描述,讓思想集腋成裘才能不斷的向事實靠近。

人是感性的動物,這一點我相信是“命中注定”,根植在人類的DNA之中。

什麽才是“事實”?如果把人類的感覺器官比喻成一部相機的話,這架相機的分辨率再高也不過幾百萬像素,我們觀察一棵樹,不可能看清每一片葉子的形狀,更不可能看見葉子上的小蟲。要把葉子在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光子、膠子、誇克的層麵上看到其“本質”,更不是人類能夠完成的事了。

人是最複雜的動物,人類對自己的思維和意思的了解非常有限,人類的感性或感情用事與其說是一個誤區,不如說是一個客觀的自然現象,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質之一,沒有什麽奇怪的,人類也沒有必要因此自責。人類永遠無法完美,過分的情緒化固然不可取,但是用數據思考也不是一個更好的出路。畢竟,數據也是人製造出來的,可以說,數據也是人類情緒化的產物。同樣一個統計調查,不同的人懷著不同的心態和目的,得出的數據會截然不同。最近,國際最權威的一流學術雜誌Science刊登了一篇據說是非常嚴謹的調查報告,結論是中國人的誠信度在40多個國家中墊底。麵對實實在在的數據,支持的人信誓旦旦大有誓死捍衛的決心,反對的人不屑一顧,甚至認為是學術界配合西方反華而炮製的鬧劇。

數據?然並卵。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和統計數字。”

因此,與其糾結於我們思維的誤區,尋求數據來幫助我們“全麵”思考,不如去思考我們意識的本源和結構,認識思維的本質,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不良習氣,接受我們無法改變的屬於我們生命本質的部分,接受我們的缺點,順從自己的心,真實的去擁抱生活擁抱這個繽紛的世界。

對於普通人而言,生活中大多數的決定其實都是情感的結果,理性占據很少的部分,甚至沒有數據的地位。我們升學,求職,辭職,結婚,離婚……等等,哪一項是收集了一大堆數據才做的決定?如果我們戀愛時也把對方的收入劃分成極度貧困、日收入在2 美元,2-8美元,9-32美元,300美元以上的話,那我們的情感世界除了數字便真窮的一無所有了。

當然,對於政客,掌握經濟命脈的決策者,商人,法官等等,當這些人在思考和做出決定的時候,必須盡可能的減少情緒化思維,不能讓情緒左右決定。數據對於他們而言就顯得尤其重要了。這恐怕是比爾蓋茨極力推薦此書的原因吧。

無論如何,從宏觀上看,究竟什麽是事實真相,人如何才能認識真相,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不是可以“讓數據說話,用數據思考”的問題。

最後,感覺把此書翻譯成“事實”不夠貼切,原文不是fact, 而是factfulness,factful是諸多事實的集合,是朝真相的靠近。不如用書中多次出現的一個詞作為書名:實事求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