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白癡”啟示錄

(2015-06-23 16:23:00) 下一個


朋友推薦一部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想起這是部前些年很火的片子,但這一聽這名字似乎覺得像是和《三槍》那樣搞笑的爛片,當時並沒在意。可是這次朋友說是關於教育的,也相信朋友的眼力,於是就看了,並喜歡了,感動了。

原來我被電影的中文譯名欺騙了,該片的原名叫“
Three Idiots”,就叫“三個白癡”吧,他們的名字分別是:Ranchoddas Shamaldas ChanchadFarhan Qureshi和Raju Rastogi。為便於敘述和記憶,我暫且給他們編號:白癡1號,2號,3號。
 
故事講述的是一群年輕人在印度的頂級學府“帝國工程大學”學習以及畢業後創業的經曆。白癡1號是一個億萬富豪家園丁的兒子,自小酷愛學習,聰慧過人,可是主人家的兒子卻不是學習的料,於是就冒名頂替,“白癡”學到了本領,公子則拿到了學位。白癡2號一心想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師,但迫於家庭壓力不得不學習工程,以至於成績“穩定”在全年級倒數第一; 白癡3號家境貧困,一心指望借讀生翻身過上好日子,無奈壓力太大,患得患失,成績也排在倒數第二。
 
“白癡”1號不但學習好,還是個有主見,能獨立思考不拘泥於書本,不迷信權威的年輕人。入學第一天,他就用自己的智慧和學到的科學常識讓欺負新生的高年級老大自取其辱。隨後,他不斷地挑戰教授,甚至校長,挑戰印度的教育體製,挑戰社會的習俗,漸漸的,他成了另外兩個“白癡”的精神領袖。
 
工程大學的校長,外號“病毒”,是一個傳統的專製社會中提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不通情理,不近人情的家夥,他開學時教導新生時就帶著一個杜鵑鳥和鳥巢,並以此教育學生:杜鵑從來不自己築巢,他隻在別人的巢裏下蛋,要孵蛋的時候他們會把其他的蛋從巢裏擠出去,競爭結束了,他們的生命從謀殺開始,這就是大自然——要麽競爭,要麽死……。
 
在這種思維下,校園成了競技場,學生們不過是馬戲團的獅子——除了那個白癡1號。他說,馬戲團的獅子因為怕鞭打而學會坐在椅子上,但這是‘良好的訓練’ 而不是‘良好的教育’。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兩個好兄弟:
 
“死記硬背也許能讓你通過大學4年,但會毀掉你接下來的40年”
 
“為什麽一生下來父母就幫我們決定我們長大要做什麽,從來沒人問我們想做什麽。”
 
“知道我為什麽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知道你的興趣嗎? 跟工程學說再見,跟攝影結婚去發揮你的才能。”

“想想邁克爾傑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裏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後果多可怕?”

“人心其實很脆弱,所以我們要經常哄哄它,經常把手放在心髒旁,對自己說:平安無事,平安無事,平安無事……”

在精神領袖的幫助和鼓勵下,2號終於說服父親,放棄了工程學,成為一名小有成就的攝影師,3號在摔斷兩條腿之後終於有勇氣站起來麵對自己,麵對社會,寧願堅守自己的信念而放棄機會,可機會卻隨後而來。
 
影片中另一個重要角色叫Chatur Ramalingam,他是一個追逐名譽地位金錢的典型,靠著死讀書也獲得了不凡的成績,最終成為一名腰纏萬貫的商界精英。

影片一開始就是這位精英找到“白癡”2號和3號來驗證10年前的打賭:誰成功了?
 
於是接下來整部影片就在回憶過去和尋找1號白癡之間穿插敘述者。當最終1號白癡出現時,才發現他是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於是“精英”得意地大大嘲諷了這三個白癡。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最終謎底揭曉,“精英”要尋找的商業合作夥伴,大科學家正是“白癡”1號!
 
誰是正真的成功者?!
 
寶萊塢的電影說到底還是娛樂成份居多,這個題材原本是一個非常好的足以引人深思的正劇,電影演繹的卻是一個喜劇,加上寶萊塢特有的大段音樂舞蹈,氣氛倒是歡樂了,但卻削弱了觀眾思考的空間。
 
如果“白癡”1號不是一位世俗眼裏的“成功”著,而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鄉村教師,簡單快樂地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如果導演也不把“精英”放在一個被諷刺嘲笑的地位,真正體現出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做自己想做也擅長的事,隻要快樂,幸福……
 
看來東方民族心理上還是擺脫不了“名”、“利”即成功的傳統模式,可一方麵崇尚金錢,一方麵又站在道德製高點上對金錢嗤之以鼻。固然,唯利是圖損人利己令人不齒,但喜歡金錢並能從財富中得到快樂,隻要取之有道,也是值得尊重的個人自由。傑克遜固然不該去學拳擊,李嘉誠也沒有必要去學唱歌。我們的社會畢竟應該有這樣一個自由、寬鬆、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
 
東方民族何其的相似,“三個白癡”中的許多情景與問題都與中國社會有著驚人的相似。如宣揚不輸在起跑線上,將人生的一開始就看成是一顆精子和三億顆精子的競爭;如將學生成績張榜公布,第一名坐在校長身邊,最後一名坐在最後的角落裏……。雖然影片提倡自由的選擇,最終又落回“成功”的俗套,也正是為何這樣的社會終究難以邁入文明之列的原因。

該片最令人唏噓的是,提倡殘酷競爭的校長“病毒”,正是這種競爭的最大殉葬品——他嘲弄羞辱未完成設計作業的學生,導致這名學生上吊自殺,而他自己的兒子也因考不上帝國理工不堪壓力跳火車自殺。不過,讓觀眾得到安慰的是,最後“病毒”親眼目睹了因大水無法去醫院生產的女兒在三個“白癡”及周圍朋友的幫助下,“白癡”用自己學到的理工知識自製助產器親手為校長女兒接生。看到剛出生的小外孫聽到“平安無事”後抬起小腳踢了“白癡”一腳,“病毒”無不感慨地說:“你以後想當足球運動員嗎?努力去做吧!”

終於,病毒真誠地,滿懷敬意地把當年自己老師獎勵給他的宇航員用鋼筆別在了“白癡”1號的胸前。創造生命,保護生命,捍衛做人的尊嚴難道不正是全人類最偉大最高尚的“工程”嗎?

 
“三個白癡”談的不單單是教育,每一個追求心靈自由,精神獨立的人,每一個希望發掘自己,認識自己內心的人都應該看看這部電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