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小資美女:李桂枝

(2014-07-11 11:34:25) 下一個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一個人要想讓自己的文字被大眾看到,必定要讓自己的字變成鉛字,然後出版發行。互聯網徹底打破了這個規則,你不必是範文瀾、翦伯讚或吳晗這樣的大腕,甚至連吳相湘都不必,隻要你會寫字,會上網,你的讀者就會長千上萬,甚至更多。弄不好你一不小心就出名了,成了大腕。
這不,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就從網絡開始,一步步走進了公眾視野。
李桂枝,這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甚至有些俗氣的名字,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注意,但是如果你說三糊塗,或者端木賜香,不少人就不陌生了,即便你沒有讀過她的文字,或許你也會聽說這是一位“小資美女”。
 
 
李桂枝,怎麽聽怎麽和“小資”不搭界,所以就該有個網名“三糊塗”,出了書也有了筆名“端木賜香”。至於是不是“美女”,見仁見智了。
無論如何,我喜歡這個糊塗小妹(68年生)的不糊塗的文字,她比之那些大腕兒更接地氣,讀來輕鬆愉悅。這年頭讀曆史,太壓抑了,大部頭還是免了吧。
既然糊塗小妹不是什麽大腕,也就免了什麽讀後感,摘幾段她的文字,大家看看是否值得一讀:
·         中國曆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曆史的,它隻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

·         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恰恰缺少了最不應該缺少的現代化內核——公民及公民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東西,單獨站在審美的角度看,那叫一個漂亮!比如封建社會女人的小腳,讓中國女人變成了一件件手工藝拚,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娉娉婷婷。

·         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以何種姿勢滑過心靈的天空,早有定規。第一,學得權與術,貨予帝王家;第二,遠離權與術,采菊東籬下。中華文化五千年,中國知識分子都成精了,冒傻氣的沒有幾個。

·         中國兩個悠久的傳統:用道德批評代替學術批評;用罵人代替論戰。

·         中國傳統文化,經線是倫理,緯線乃道德。倫理道德合成一張鋪天蓋地的網,這網並不能罩住全部人,甚至不能罩住一個人的全部。

·         中國傳統,曆來最重講大道理了,從周公開始,就敬德保民,以德治天下,這一講,就講了幾千年。講不鹹不淡的大道理,小臉兒還繃得那麽緊。

·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那熬了幾千年的老巷子的美酒,曆史不能說不悠久,味道不能說不醇厚,這麽一壺老酒,光憑酒香就能醉倒千萬裏之外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遑論酒坊中的自己人?

·         不知不覺間,酒就喝多了。比如辜鴻銘那樣的,在我看來就是喝得爛醉如泥了;南懷瑾那樣的,就是喝得有滋有味,微有醉意的;魯迅那樣的,就是一口酒也不想喝,急著讓大家跟他一塊戒酒的。曆史走到今天,也許我們才可以更從容地說:美酒當然要喝,可是喝美酒也得有個限度,什麽時候能喝,什麽時候不能喝,喝多少,才能做到既熱身又不傷身……一句話,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需有個理性與科學的態度!

·         腐敗與文化也有關係,腐敗的程度往往是沿著文化的界線而變更。如果腐敗成為一種文化,那麽再好的製度也防範不了它;更嚴重的是,如果製度是文化的必然結果,那麽製度本身就是反腐最大的障礙了。

·         比如書法藝術。老實說,我喜歡看漂亮的字體,就像我喜歡看美女和帥哥一樣,甚至捎帶著會喜歡上寫字漂亮的人,覺得字漂亮了,人也跟著漂亮。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裏,這類藝術愛好更多的乃是出於一種對於現實的逃避,因為書法永遠不會犯什麽政治錯誤。再比如文字獄當頭,明清學者搞的那個繁瑣的考據學。現實的熱板凳燙得人受不了,大家就集體坐到故紙堆裏,冷板凳涼快啊。

·         基督教徒來中國傳教,要辦孤兒院,咱國人想,呸,鬼子沒安好心。肯定是想吃我孩子的心肝,否則為什麽紅頭發綠眼睛,特別是那鮮紅的大嘴,一看就是生吃孩子的鬼。洋人一看沒有孤兒願來,就張榜公布,送個孩子賞幾文錢,呸,中國的人販子就應運而生了,把那有娘的孩子拐了來,送到教堂,就為了賺那幾文錢。

·         農業生產不需要時間的精確,效率的高效,相對應的,中國政治體製裏才會出現官僚主義作風。一句話,小農與官僚是一對雙胞胎,有小農,就有官僚,有小農經濟,就有專製統治。

·         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資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於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

·         有集權,就沒有公民。公民關注個人自由,臣民關注整體的和諧。

·         有什麽樣的人民,就有什麽樣的政府,這一邏輯放到整個中國封建社會,似乎最成立了。農民發現不了窮困的根源,政府也發現不了倒台的原因。雙方在較量的時候,不是你吃我就是我吃你,不像英國的農民領袖泰勒那樣會與國王談判,提出明確的政治與經濟要求。

·         有什麽樣的人民,就有什麽樣的政府。小農的理想就是溫飽問題,那麽民主啦,自由啦什麽的,就永遠不是小農們最切實的目標,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封建社會體製為什麽在中國可以根深蒂固。

·         “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等處世格言,導致國人重天命,輕人力,無創新,怕變動。中國的政治格局中,最難過的,下場最不好的,一般都是改革家,所以一般官員信奉的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中國沒有紳士,可是,中國的淑女在哪兒?沒有淑女,哪來紳士?  

·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性,就是把各種類型的社會文化、社會行為和宇宙秩序牽強附會到一起,宇宙秩序人際化,人際關係宇宙化,謂之天經地義。

·         中國與美國的生活目標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生活。隻不過達到生活的方式不一樣。美國為了生活,不斷地改造思想,而中國為了思想,卻是不斷地改造生活。要我說,一句話可概括,人家削履適足,我們是削足適履。

·         道德更多的是上對下扯的幌子,上層人士可能根本不當回事兒……猶如老蔣時代,軍匪混戰不已,百姓苦不堪言,他老兄卻倡導“新生活運動”,說什麽飯前便後要洗手,也不想想大家有飯吃沒有。那時候的道德建設,常給人一種老妓女給良家女做思想工作的嫌疑! 

·         某種程度上,最高統治者希望手下有點小小的貪心,否則,統治者就寢食難安了。於和珅雖貪,卻是很忠的,又英俊,又聰明,絕無二心,一生都在想著法子哄主子高興,這樣的奴才皇帝不喜歡才是傻冒呢。乾隆自己也說:我也知道和珅壞,可是沒了他,誰陪我玩兒呢?

·         西方某些國家在走出封建社會的門檻時,之所以選擇了三權分立的政體,乃是基於這樣一個前提:人性是惡的,不相信某一個政黨,也不相信人民,將權力交給一個機構或一群人,隻會導致完全的暴政,有多大的權力,就有多大的暴政,對掌握權力的人,應該深懷戒心。而中國封建社會卻永遠不會自動地走到這一步,卻恰恰相反,所有製度建設,都基於人性善這一前提,把希望寄托到讀書人的忠孝賢良,寄托到帝王的英明決斷。這種寄托,導致對專製製度與官僚體製溫情的默許與浪漫的幻想,而貪汙,又是專製與官僚體製下的必然伴隨物。

·         正是由於受了法家的影響,英明的帝王們才不約而同地“亂世用人才,治世選庸才,太平盛世出奴才,政治標準第一,道德標準第二,知識技能其三。”

·         《淮南子》裏有句話說得痛快極了:夫牧民者,猶畜禽獸也!哪有牧者不愛自己家禽的道理?可是,又哪有牧者不吃自己家禽的道理?這,就是民本政治的真實內涵!這內涵決定了,清官的內涵與民治法治相去甚遠,一句話,民本不是民主,頂多是個“為民作主”!   

·         跪著的人民,才期待清官!正由於百姓都是跪著的,不會自己為自己作主,所以才會成全清官!人民對清官的感情越深厚,謳歌越熱烈,法律的悲劇性也就越沉重!  
 
·         一句話,有沒有清官情結是奴隸與現代公民的根本區別!

·         呼喚清官,就是呼喚黑夜。告別清官,告別昨天吧!

·         仁義一旦成為道德,它就變作了殺人凶器。比如“文革”裏,文人最根本的悲劇不是來自上層的批剝,而是來自內部,自己人咬自己人。這導致中國知識分子沒有正常學術批評的學統,現在這種毛病還很重。

·         權勢者、執政者,順勢把自己打扮成仁義的化身,站在道德的製高點,向四處掄棒。就連張獻忠殺人,也是拿德性為理由的: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總之,它導致我們非常不好的一個傳統: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學統也是如此:道德評價先於事實評價,曆史課幹脆變成了思想品德課,而思想是可以定罪的! 

·         中國曆史中,士大夫們殉道的也不少,但是收獲不佳——隻收獲了一個忠君愛國!而且愛得稀裏糊塗,君主、國家、政府、民族等概念都分不清楚。典型的思維邏輯是鄉革命委員主任們創造的:你反對我,就是反對鄉政府,反對鄉政府,就是反對縣政府,反對縣政府就是反對省政府,反對省政府,就是反對中央,反對中央,就是反對毛主席,反對毛主席,就是反革命!

·         孔子曰: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第一句被統治者給廢了,或者說丟了,隻剩下第二句,這第二句也被糟蹋得麵目全非:“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         最壞的一個傳統,文人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也就是,官方可以隨便跑你家裏,收你的書信。這一傳統,在“文革”時被發揮到極致。至於知識分子,更有把書信自動上交組織的。這種做法,在現代的中國家庭、中國教育界,遺毒還不少,比如家長、教師理直氣壯地私拆子女和學生的信件。侵入私人空間,不但沒有恥辱感,反而有很強的道德感,這種傳統,也算是世界一絕了!
     
·         中國開門的過程,其實就是個被迫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正由於是被迫的,所以,它學習態度並不怎麽樣,與日本那個小學生比較起來,中國很像個差生。

·         中西兩種異質文明的衝撞與交融。這種衝撞與交融是痛苦的,我害怕的是,一種,好了傷疤忘了痛;一種,傷疤始終未愈,一提西方文化,就痛得跳腳。一個曾經非常高傲的自視優越的民族,百年之內連遭打擊,我們當然痛了。痛過之後,需要的是自省與反思。

·         中國人什麽都信,但是什麽又都不信。信鬼,但是更哄鬼,騙鬼,經常給鬼一點好吃的,燒燒香,然後直言不諱地要鬼上天給自己說好話,求吉祥。甚者,中國人自己還會裝神弄鬼,鬧起義都是這樣。陳勝玩篝火狐鳴,張角玩符水治病,洪秀全玩鬼魂附體,義和團玩刀槍不入。

·         中國曆史,似乎就是在不斷的冤獄誣陷與平反昭雪中輪回的。

·         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不斷地製造冤獄,再不斷地平反昭雪。不斷地嚇人,再不斷地安慰人!

·         中國最漠視的就是生命,這是中國的傳統。從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坑殺降卒四十萬到滿洲人入關所製造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從朱元璋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再到滿洲人“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政策的推行,我們都可以看出,不重視生命、不重視生命質量,乃是從政府到民間的主旋律思想。這一思想解我一惑,也就是說,正是由於漠視生命,漠視生命的質量,才導致中國人口的過分膨脹。也就是說,如果中國人重視自己與子孫的生命與生命質量,就不會過度生育了。

·         中國的佛教很善良,中國的道教很清靜,中國的儒教很仁愛,但是所有這些,都沒有形成基督教的慈善與救濟思想及其組織方式。

·         西方入侵者一直認為,中國政府是個野蠻的政府,他們說對了,但是他們應該知道,野蠻的政府統治下,臣民隻有兩種:順民與暴民,而且順民與暴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         中國傳統婚姻,它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具有社會意義的大事。

·         中國傳統婚姻身負著不能承受之重的社會負擔,所以,其悲劇性就是不可避免的。為了傳宗接代,為了繁榮家族,為了政治聯盟,為了經濟聯盟,為了高貴血統,為了安撫蠻夷,什麽都有,就是沒有愛情的影子。

·         而中國古代流行的所謂的愛情小說,也讓人不敢恭維,大致這樣一個模式:美人救狗熊——後花園裏,貴家小姐救落難書生,小姐除了以身相許之外,還給書生進京趕考的路費。小姐的父母嫌貧愛富,不樂意;小姐慧眼識英才,端的是郎才女貌。經過一番折騰,有情人終成眷屬。故事也很浪漫,但浪漫的背後,還能發現那條不光彩的尾巴——落難書生中了狀元!讓人由不得懷疑:小姐當初所謂的慧眼,可能就是經濟眼,發現的郎才,可能就是潛在的郎財。總之,經濟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如此不可輕視,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婚姻本身就是一種經濟行為。   
 
……
 
有興趣的朋友可繼續閱讀《糊塗讀史:明清的帝國偏執與盛世張皇》、《中國傳統文化的陷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