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談談《麥克林》事件

(2014-02-21 12:15:33) 下一個
 

 三年前,加拿大《麥克林》(Macleans)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Too Asian?”的文章,立刻在社會各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尤其在華人社團中,該文被批判成“種族歧視”,多個華裔團體要求該雜誌道歉。結果,麥克林不得不將標題改成“The Enrollment Controversy”——Worries that efforts in the U.S. to limit enrollment of Asian students in top universities may migrate to Canada

“Too Asian”究竟是不是種族歧視,我們今天討論SCA-5的意義究竟在哪裏,我建議對這一話題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認真讀讀原文,否則,再多的發言除了情緒化的爭吵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http://www2.macleans.ca/2010/11/10/too-asian/

加拿大是一個鼓勵多元文化的國家,在許多領域一直堅持平權思想,讓少數族裔和白人享受對等的權利。可是,隨著近年來華裔移民的急劇增加,加拿大人也感到了某種壓力。首先,大學校園裏的“亞洲化”就是最直接的反映。

我覺得,討論這個問題將個人的情緒和利益帶進來是不能做到公正的,當然公正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覺得,優秀的學生就應該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優秀”的定義又是什麽?“優秀”也是無止盡的,惡性的競爭會將“優秀”的門檻越提越高,最終教育就會淪為中國大陸的應試教育。

一位加拿大學生這樣說:

I have personally seen Chinese at the Reference library in their 100's all day Saturdays and all day Sundays. Very strong pressure is put on the Chinese kids to academically produce by the parents and not so much emphasis on socialization, friendship, networking and social skills it seems.

None of that bothers me, but what does bother me is that the student ( white or otherwise) who gets a 80% avg, plays sports, goes to parties, has many friends and personal interests and would be an excellent doctor…will likely never get the chance. Is there going to be resentment when we wake up to the fact that in order to get into professional school these days, you have to be super-human with top notch grades? How fair is that?

換一個角度看“優秀”,在西方人眼裏,一個學生能拿到平均80分,體育好,有一大群朋友和廣泛的興趣愛好,熱衷爬梯就是好學生,如果名校的位置都讓更好的中國學生占了,對這些優秀的白人學生公平嗎?

當然,我們不能用偏見的眼光看中國學生,他們也並不都是死讀書的書呆子,中國學生也有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優秀人才,那麽,不管規則怎樣改變,這一類優秀學生總會脫穎而出的,而我相信,中國學生中這類真正的優秀生的比例不會和中國人在美、加總人口中的比例相差多少。剩下那些靠趕鴨子上架的書呆子們還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找最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吧。

所謂“Too Asian”並不僅僅是指外在的容貌,這還包括了與西方文化相悖的行為模式,在加拿大一所著名的大學裏,數學係和計算機係大樓被戲稱為“mainland China”和“downtown China”,那裏的學生可以連續幾天不用說英語。雖然中國學生在大學裏占據了近一半的人數,但是各種學生團體如報社、電台裏卻幾乎沒有中國人的影子,UBC有40%的華裔學生,但是學生會裏竟然沒有一個中國人!中國學生熱衷於“中國學生聯合會”,甚至還有“台灣學生會”“香港學生會”“上海同學會”。一位數學係學生在網上說:有一次一位助教給全班輔導,開始還說英語,後來發急了幹脆用漢語回答問題了,奇怪的是全班都明白他說什麽。

從民族小感情看,真爽啊!可是細想,這不是什麽好事兒。

民族/種族問題一直是世界各國衝突的主要根源,雖然文明國度裏立法禁止歧視,但是人們心理的隔閡是難以消除的。下麵這段話值得大家思考,對錯另論:

Being a Canadian is not about white or black. It is about having a work ethic, Christian values, law abiding etc. Very few of the immigrants from Asia and Jamaica have any of these ethics. Jamaicans are notorious for violence and producing illegitimate, welfare dependent children; Asians are notorious for producing slums. It is about values, not about skin color. Read the news from Toronto and you will quickly see how these people have reduced a safe, clean city to an unsafe and even a slummy city. Pity really, our reputation in the world has suffered.

無論我們如何爭辯,這就是白人心裏的華裔,我們不能說這個言論毫無道理,要改變中國人的形象,不是我們能上街遊行抗議能解決的,正像我們看黑人和印度人一樣。

無論如何,華裔學生人數的劇增的確在非華裔眼裏是一個“問題”,不管這是否算做歧視還是偏見還是妒忌,這成了任何一個中國人聚集的西方國家的實實在在的問題。加拿大雖然沒有出台象美國那樣基於種族的招生規則,但是加拿大也意識到了這樣一個矛盾:

Canadian institutions operate as pure meritocracies when it comes to admissions, and admirably so. Privately, however, many in the education community worry that universities risk becoming too skewed one way, changing campus life—a debate that’s been more or less out in the open in the U.S. for years but remains muted here. And that puts Canadian universities in a quandary. If they openly address the issue of race they expose themselves to criticisms that they are pro?ling and committing an injustice. If they don’t, Canada’s universities, far from the cultural mosaics they’re supposed to be—oases of dialogu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diversity—risk becoming places of many solitudes, deserts of non-communication. It’s a tough question to have to think about.

當然,解決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任何方案都會產生負麵的效果。美國長期以來在許多名校裏(包括各藤校)都有心照不宣的內部潛規則:華裔學生的SAT分數要比正常錄取標準高出140才有可能被錄取。如今,加州更是打算將這種不公平合法化,正如有網友指出的:

如果州大的亞裔與拉丁裔學生比例互換,加大係統馬上從世界領先變成美國一般。而拉丁裔的孩子們 也不會受益。

不錯,完全的安人口比例分配錄取名額確實存在一係列嚴重的負麵效應,所以我說這是一不得已的辦法。我雖然不支持這個提案,但是我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辦法,因為,這個問題是要解決的,民主社會裏,“政治正確”有時比“公平”更重要,“Too Asian” 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教育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了。無論如何,把解決辦法拿到桌麵上,總比桌子底下暗箱操作好,美國某些大學對待亞裔的“潛規則”比按比例分配惡劣百倍。

就純教育層麵上,如果這個問題不得到妥善的解決,亞裔學生繼續增加,那麽,以後的競爭就不是在亞裔和白人/墨西哥人之間進行了,而是亞裔和亞裔,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進行,現在2000分是門檻,憑中國孩子和“虎媽”們的幹勁,以後就是2100、2200、2300……,中國人的“窩裏鬥”其實已經開始了,看看北美各大城市華文媒體上遍地開花的各種升大學補習班的廣告,這種激烈的場麵便一目了然。

據《世界日報》新聞網報道,加州的補習班不僅開設SAT,ACT,AP,GMAT等各種補習班,更為學生包裝Portfolio,並為學生申請大學量身定做各種包裝,針對某些名校的特征,分析學生特長,“建議”申請學校的方向、策略,指導申請文件的準備,甚至簡曆自傳的寫作。此外,補習班還把台灣的“安親班”移植過來,課後將學生接到補習班由專人監督,輔導功課。

試問,這樣輔導出來的優秀學生還有自我嗎?還有獨立生活,還有創造力嗎?他們真的能成為比別人強的工程師嗎?

南加州學院的郭培鈞更是號召:經濟充裕的家長,不妨考慮從小學始為孩子補習,有助日後將學習能力延伸至各學科……。

不輸在起跑線上啊!可是這所謂的不輸在起跑線上,要是在發令員的槍聲還沒有響起之前就搶跑了,你說公平嗎?更主要的是,在孩子的骨骼,肌肉還沒有發育完全的時候你就要他百米衝刺,這對孩子公平嗎?對整個社會的未來公平嗎??

沒想到,以前對中國大陸的教育體製的大聲疾呼,那些話要原封不動地拿到海外來了。

我可以肯定的做個預言,華裔學生人數的繼續增加,華人特有的教育競爭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不出10年,美國的教育將淪落成中國大陸的應試教育。

當然,身在加州的華裔家長們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的孩子過了考過了2000,但是亞裔名額滿了,西裔孩子卻隻要1800就被錄取了,憑什麽呀?是不合理,但是你反過來從西裔的角度看,人家也交了稅了,難道就是因為人家多花了時間去踢足球考得分數沒有你高就要到別的洲上學?難道考2000分的學生就一定比1800分的學生優秀?

我們也不要戴有色眼鏡看人,墨西哥人總體並不比別人差多少,且不說盛極一時的瑪雅文化,就是當今墨西哥人的科學成就也令人刮目,湧現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其中José Mario Molina-Pasquel Henríquez於1995年就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中國人目前還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門外徘徊吧?

這位José正是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而按照他當年的經曆,放到今天是無法與我們中國孩子競爭的。如果加州的名校都給中國孩子占領了,José們的一席之地在哪裏?未來的科學大師在哪裏?希望中國試的教育能在未來為人類培養出幾個真正的人才來。

好了,總結一下:

“讀書”不是唯一的成才之路,看看人家老印在商界和政壇的力量,也看看如今微軟的掌門人,找找我們的差距,思考一下我們培養孩子的誤區究竟在哪裏。

亞裔孩子充斥西方校園的現象無論如何是一個事實更是一個不會讓非亞裔人群聽之任之的問題,怎麽解決,也不是用一個種族歧視的大帽子就能把其它族裔嚇跑的簡單策略,這更不是一個華裔和西裔之間的矛盾,如今就算SCA5通不過,總有一天白人也會意識到他們的利益受到侵害而起來反抗,華裔那時就徹底被動了。

華裔家長們要用平常心看待子女升學,你的孩子真的優秀,無論規則怎麽變,隻要不規定華人與女人不得上大學,你的孩子就一定能進最好的學校,如果你的孩子自己並不想做工程師進名校,也不要硬推,孩子的成長和自然界的花草樹木一樣,有高有低,有粗有細,拔苗助長是毀了孩子。

華人要把眼光放遠一點,我們來到新世界,不但是來享受舒適的生活,更要接受這裏的文化和價值觀,崇尚自然,尊重他人,遵守法律。這不單是被動的接受,更要主動地融入社會,積極參政,關心國家大事,否則等到“人家欺負到家門口”了才大呼小叫,一切都晚了。

寫到這裏,獲悉加拿大男女冰球隊在冬奧會上雙雙擊敗美國隊,心裏高興。人口比上海市多一點點的加拿大,能夠在冰雪運動上和美國抗衡,真了不起。這些姑娘小夥們,如果當年也一心進名校而埋頭讀書的話,加拿大不可能有世界一流的冰雪運動。當然,我希望加拿大的運動員隊伍裏有和華人人口比例相稱的華裔運動員,問題是華人孩子從小要向加拿大孩子那樣放學後,節假日裏也和去各種補習班才藝班那樣打破頭似地爭著搶著去打球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中共曆史 回複 悄悄話 大學‘按照學習成績招生’有缺陷,不證明‘按照種族比例招生’有理。
支持‘按照種族比例招生’的人的一個理由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不都比‘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更成才。這裏,支持‘按照種族比例招生’的人以‘成才’為合理標準進行判斷,首先就否定了以‘種族比例’標準合理。
‘按照學習成績招生’有極大的優點,也有一些缺陷。為了讓招生標準更合理,或是找到其他更合理的單一標準,或是加入其它有合理性的標準。以‘種族比例招生’的標準,以‘種族比例挑選國家隊運動員’的標準,......無合理性。
中共曆史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人目前還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門外徘徊吧?/
姓名 出生年份 出生地 獎項 獲獎年份
高錕 1933年 中國上海 江蘇金山縣 物理學 2009年
錢永健 1952年 美國紐約 化學 2008年
崔琦 1939年 中國河南寶豐 物理學 1998年
朱棣文 1948年 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 物理學 1997年
李遠哲 1936年 日治台灣新竹 化學 1986年
丁肇中 1936年 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 物理學 1976年
楊振寧 1922年 中國安徽合肥 物理學 1957年
李政道 1926年 中國上海 物理學 1957年
“中國人目前還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門外徘徊”是胡說八道!隻可能是悟空孫民族的人目前還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門外徘徊。以中國人麵目出現的悟空孫是哪個民族的?

/但是你反過來從西裔的角度看,人家也交了稅了,難道就是因為人家多花了時間去踢足球考得分數沒有你高就要到別的洲上學?/
按悟空孫的觀點:華人也交了稅了,加拿大冰雪運動國家隊就應該有和華人人口比例吻合的華人運動員。否則,難道就是因為華人多花了時間去學習,冰雪運動成績沒有你高,就不能參加國家隊?
/人口比上海市多一點點的加拿大,能夠在冰雪運動上和美國抗衡,真了不起。這些姑娘小夥們,如果當年也一心進名校而埋頭讀書的話,加拿大不可能有世界一流的冰雪運動。/
加拿大如果不按冰雪運動成績選拔國家隊,例如加拿大冰雪運動國家隊如果按照各民族人口比例選拔(一心進名校而埋頭讀書的)各民族運動員,加拿大不可能有世界一流的冰雪運動。

/如果加州的名校都給中國孩子占領了,/
加州的名校都給中國孩子占領了嗎?
/José們的一席之地在哪裏?/
有許多(和中國學生)成績(一樣)優秀的墨西哥人進入加州的名校,加州的名校有成績優秀的墨西哥人千百席之地。
/未來的科學大師在哪裏?/
未來的科學大師主要在成績優秀的學生中,包括成績優秀的華人學生中,成績優秀的墨西哥人學生中。
tournier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如果不會從他人的眼光中審視自己,看到自己的問題和不足,永遠都談不上真正的融入。沒有融入沒有平台,怎麽談得上有真正的影響力?

保持自己母文化上的優秀的東西,但要別人欣賞仰視是一定要有平台表現出來的。要擁有這個平台,就要懂所在國的文化和遊戲規則。
ahniu 回複 悄悄話 well don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