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看到大夥兒一擁而上地憤怒聲討張大導演的新作,有幾句話不吐不快,為張導討回一點公道。
據說,這部電影是花了6個億,曆時4年時間拍攝的“大片”。但是,究竟什麽是“大片”,可能定義起來不那麽容易,無論如何,大片絕不是用金錢堆起來的,也不是“大牌導演”的片子就是大片。
因此,我們首先自己把《十三釵》貢在“大片”的祭壇上,把老謀子放在“大師”的神位上再來批判,這是何苦呢? 張導就是和往常一樣拍了一部娛樂片,有必要被唾沫星子淹死嗎?
我同意有位網友說的,自活著之後,張藝謀就死了。那我們有什麽必要再時不時一廂情願地讓張大師複活,看到他活不過來我們再對著那具僵硬的身體大吐口水呢?
其實,張藝謀就是一個攝影師,一個很不錯的善於捕捉畫麵,運用色彩的優秀攝影師。用文學藝術深層次的眼光看,他從來沒有活過,把《活著》的深刻歸功於他,我們有愧於小說的原作者餘華;同樣,把《十三釵》的淺薄歸罪與他,也是在給嚴歌苓和劉恒推卸責任。張藝謀從來沒有什麽深刻的思想,他的代表作也就是《英雄》、《黃金甲》和華而不實的映像山水和奧運開幕式了。
網友們評論的都不錯,色情救國也好,妓女思維也罷,都和東方文化的等級觀念連在一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於是,妓女救處女,風騷的身軀撐起救國的大旗,再讓西洋宗教和大胡子洋人一包裝,就成了神聖的人性愛國舍身取義的牌坊了——她們即使死了,也死得其所。
尤其是,這樣一個荒誕不經的主線放在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著實會讓國人亢奮一下:看無情的婊子也大義淩然,全民同仇敵愾,日寇不敗,天理難容!
可惜洋鬼子大概並不關心曆史究竟是如何的真實,所以用絢麗的旗袍、麻將琵琶,再加上扭動的水蛇腰和左右搖晃的屁股,這些或許能“征服”奧斯卡的評委們,這回老謀子若捧回一個小金人也不是什麽令人驚奇的事兒。
如果拋開南京大屠殺不看,《十三釵》應該是一部不錯的香豔商業娛樂片,6個億砸下去,幾下高跟鞋踢踢踏踏的響聲和林羅綢緞的婆娑還是聽得到的。
然而30萬被屠殺同胞的生命在這樣的妓女文化中成了一個冷冰冰的數字,這難道是張藝謀的錯嗎?不是。
在日本始終沒有對二戰做出深刻反省,在中國政府也沒有對日本的罪行做出實質性譴責,沒有為自身對本民族人民所犯罪惡做出懺悔,在全體中國人還沒有認真反省過我們曆史上所有的災難和罪惡並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在絕大多數中國人隻關心票子房子車子的時候,我們有什麽理由要求張藝謀來製作一部有思想有內容的傳世經典呢?
中國至今沒有《辛德勒名單》這樣的真正的大片,難道是僅僅因為我們的導演無能嗎?
等哪一天我們這個民族有了猶太人那樣自強不息,團結進取的精神之後,我們再來質問我們的“張藝謀”們也不遲。
請放過張藝謀吧,《十三釵》的淺薄不是導演的問題,更不是演員的問題,這是社會的問題,文化的問題,曆史的問題,也是你和我的問題。
張藝謀作為導演再一次把大場麵和色彩運用到爐火純青,在張導的畫麵裏,妓女已不是敘述故事的載體,而是電影吸引觀眾眼球,吊起觀眾胃口與荷爾蒙的主題了。 問題是,沒有人逼著你花了銀子去電影院受罪,而你看了盜版片再大罵人家導演有些不厚道吧?
當然,張導可以把這部片子拍得再出色一些,其實南京大屠殺這樣沉重的主題並不是不能以妓女作為烘托,我也不以為秦淮歌妓都是應該這樣濃妝豔抹裝扮華麗的,如果影片淡化妓女的外表,隻以平淡的外表,簡陋的服飾和不加刻意修飾的舉止來描繪這十三個女子,而不是花大力氣來演繹粉雕玉琢的肌膚,春情蕩漾的眼波,嬌豔欲滴的紅唇與起伏跌宕的曲線和誇張的臀部扭動,用秋菊打官司的半紀實手法來講述一群普通妓女、神父或修女、中國士兵以及女學生在日寇刺刀下表現出來的人性、人情,淡化“色”,渲染“情”,是不是會更好?如果讓馮小剛這個編劇出身的導演來執導,這個故事能不能更深刻或至少更豐滿一些呢?
也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審視《十三釵》,至少,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認為這就是一部深刻的作品,一部半脫離事實的荒誕,半嘲諷的作品:麵對凶悍的侵略者,連無情的婊子都這樣大義淩然,中國的軍隊呢?中國的男人呢?如果連婊子都 這樣以身取義,那日寇的鐵蹄何以踏遍全中國的大好河山?
《十三釵》或許會讓我們思考:難道中國人隻能被妓女和色情拯救嗎?
謝謝鏈接。我看了杜姐推薦的中文版的。還不算是拍得很成功的片子,但中國人裏有人開始嚴肅客觀的拍這段曆史,總算是個好的開頭。二戰片也是越拍越深刻,越拍越覆蓋的層次多的。這也是對拉貝先生和其他創建安全區的人士的一個最好的紀念,至少也說明中國人不是全部都健忘的,我們也是一個能夠感恩的民族。
不過這部片子在中國的影響大嗎?沒有大把的銀子砸下去做宣傳,沒有香豔的噱頭,票房肯定不如十三X。這也驗證了樓主說的“這是社會的問題,文化的問題,曆史的問題,也是你和我的問題”。
殊途同歸,雖然我評的視角與你想左,但結論一致,就是有些不針對電影的評論發泄錯了對象。痛定思痛,在我們化幹戈為玉帛展望未來的時候,對死不改悔的戰犯及後代,不能不有防人之心,以免重蹈覆轍。
《金陵十三釵》據說在國內取得了不俗的票房,獲得了眾多的粉絲,有報道說,其中的一位,居然連看了十三遍。
深究起來,不禁為國人變態的審美觀感到羞恥。
國人變態的審美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了。在唐朝就已經達到了一個頂點。例如在詩歌寫作方麵,本來詩歌來源於流浪藝人的隨口吟唱,和仄壓韻是一個自然的屬性。但是中國人卻將其極致化,搞出對仗和格律,結果是從唐朝起,好的詩歌也就幾百首,其他全是空洞無物,佶屈聱牙的垃圾。
本來婦女腳小,比較秀氣,走起路來也比較婀娜多姿。但國人卻發展為裹腳,並以三寸金蓮為美的極致。
人類社會的等級和貴賤本是自然的存在,從原始社會就有。但是49年後,掏糞工人卻成了最光榮的職業。其餘毒到如今,被張大導演在電影中演繹成妓女最美,她們是南京大屠殺中的真英雄。
因此在南京城中,國軍的浴血奮戰,成了影片的鋪墊,床上的肉搏比戰場上的肉搏,贏得了更多同情和眼淚。
“《十三釵》的淺薄不是導演的問題,,,這是社會的問題,文化的問題,曆史的問題,也是你和我的問題。。。”的確,是一個民族不丟棄造假部不告別虎頭蛇尾不具備團結進取的精神。
自從李安拿了那個小金人兒後,中國的重量級的導演們便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看老謀子衝奧第一片《英雄》時,老公在電影院裏打起了呼嚕。後來再也沒花一分錢去電影院為老謀子捧場。在朋友家裏看了第二片《十麵埋伏》後,再也沒花一分鍾去老謀子捧場。後來的所有片子,那個滿眼擠奶的;花裏胡哨的三槍;還有那個據說是最純潔的愛情的什麽戀的,我統統沒看。這次剛有點兒動心想看看,可是看看網友們的各種評論,還有劇照,我覺得我就不用費精力和時間了。
至於有些人喜歡張藝謀,並且自命清高, 也很自然, 你沒瞧見做了妓女,這麽淒慘和不幸的事情,有不少還以紅牌為傲呢? 何況文學城裏的人都受過教育,就算其中真的有些是二奶或小三,和打開門做生意的妓女比,情況還是好很多的,高傲也不能說完全沒道理。總之, 大家寬容心吧。
I have not watched 《十三釵》, so no comments for this movie.
I love 《辛德勒名單》( a black and white movie) and The Pianist. I love the way they protray the cruelty of war and the beauty of humanity. Deeply and powerful!
回複紫萸香慢的評論:
"經過張導和陳導的大力推出,以前的妓女已經成了風情萬種,奢靡華貴的代名詞,搞得現在一個個良家婦女們看了也想從妓了。人們忘記了絕大多的舊時代妓女都是生活在底層的不幸女子,同風情,華麗,高貴有很大的距離".
- You said it. 還有那新鮮出爐的台曆。 These great artists obviously did not realize just how ridiculous and crazy that is. 笑貧不笑..? 誰在丟中國人的臉呢?
給 悟空孫 發表評論:
Florian Gallenberg, 2009, John Ra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9Rgsc6U1Ps
“如果影片淡化妓女的外表,隻以平淡的外表,簡陋的服飾和不加刻意修飾的舉止來描繪這十三個女子,而不是花大力氣來演繹粉雕玉琢的肌膚,春情蕩漾的眼波,嬌豔欲滴的紅唇與起伏跌宕的曲線和誇張的臀部扭動,用秋菊打官司的半紀實手法來講述一群普通妓女、神父或修女、中國士兵以及女學生在日寇刺刀下表現出來的人性、人情,淡化“色”,渲染“情”,是不是會更好”
這段話代表了我們這些不喜歡這部影片的人的想法,我們不是輕視妓女,也不是隻看到色情,是導演在賣弄色情,輕視人性。
張導和陳導拍起妓女來,要拍就要拍頭牌的。經過張導和陳導的大力推出,以前的妓女已經成了風情萬種,奢靡華貴的代名詞,搞得現在一個個良家婦女們看了也想從妓了。人們忘記了絕大多的舊時代妓女都是生活在底層的不幸女子,同風情,華麗,高貴有很大的距離。如果十三釵是普通的妓女,而不是逃難時也要華服出行,軟臀微搖的秦淮頭牌,這部片子可能會更有意義些。
張藝謀隻是個高級攝影師而已。
他要有良心應該把賺來的錢,捐給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和慰安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