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John Nash 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電影《A Beautiful Mind》就是Nash的一部傳記片,不幸的是,Nash 是一名精神病人。
影片中,當同事們得知Nash獲獎,都默默地走到他就餐的桌子前,把自己的鋼筆送給Nash,以此表達敬意。
其實, 在Nash獲獎之前,普林斯頓就十分照顧這位天才,不但給他保留一間專用辦公室,還允許他在圖書館裏隨意翻閱,塗塗畫畫。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裏,Nash才能實現他自身的最大價值,為社會為人類曆史作出貢獻,Nash也得到了他應得的地位和榮譽。
反觀中國,Nash這樣的人最好的結局恐怕是在瘋人院裏,或者幹脆流落街頭了此一身了。
想到最近中科院院士選舉,施一公竟然落選,實在是一個諷刺。前幾天我已分析並排除了施一公落選的幾個理由,但我並沒有下什麽結論(施一公為何落選中科院院士?)。 原因也許不止一個。
有網友說,中科院院士的選舉唯一標準是看你為國家做了多大貢獻,而施一公的論文都是在國外發表,知識產權並不屬於中國。
這個結論實在站不住腳。且不說院士的選舉標準有沒有這樣明文規定,據我所知,國內不管是晉升還是評職稱都要求候選人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並沒有說一定隻能在國內發表。況且,自施一公2008年回國後,他在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就超過了不少當選院士。
那麽原因究竟何在?
繞毅在為施一公打抱不平時說:我的觀點我不說,但我通過我的實際行動來說明我的觀點——這可是需要你有相當的人生智慧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實基礎才能去理解的。
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需要什麽樣的人生智慧呢?
其實早在施一公歸國初期申請200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傑出青年基金”時爭議就開始了,還有人用匿名信誣陷施一公。
清華用170萬的年薪留下來施一公,這在普通中國大學教授看來真是天文數字了?可按照施一公在普倫斯敦20萬美元的收入看,也合情合理。
但是一個剛剛回國的“毛頭小夥”就拿如此高薪,在一大批七老八十的遺老遺少們還在托關係走後門潛規則地擠破頭爭院士頭銜的時候,輪得到你施一公嗎?
施一公在國外呆久了,變傻了。他哪裏知道其中的各種潛規則和人情關係網絡?書呆子和關係學黑後學老手鬥,失敗是唯一的結果。繞毅說的直截了當:落選並非學術原因,而是海歸學者“不會搞關係”。從施一公鳴的落選,我們看到了中國現實中的不良文化。
不知道施一公現在對當年海歸的決定有沒有後悔,因為如果他留在普林斯頓,總有一天會和Nash一樣奪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曾經說過,中國人的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很可能就在分子生物學領域。如果今後施一公把這個預測變為現實,不知道中科院是否該打自己的臉了?
我覺得,諾貝爾獎將會是中國人永遠的痛。誰得了和平獎或文學獎必定被“愛國人士”咒罵,而誰得了科學獎日子也不會好過,嫉恨的口水也會把你淹死——這樣的傳統文化是不需要什麽智慧去理解的,但的確需要大智慧去改變。
If you don't agree with the author's point, stay on that topic. Otherwise, it's not helping.
My two cents :)
$200k US dollars is equal to less than 140k RMB. Why do you think it is reasonable ? I don't think he deserves that p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