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自五四以來,反傳統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但是維護傳統的反彈也非常強勁,所以中國總是在批儒和擁儒中輪回反複。
這也難怪,幾千年的積累,要動一動的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何況我們未必對那些老古董都了如指掌。正如為人父網友說的:“有時我就想,在我們對民主、自由這些來自西方的理念不清不楚的情況下,我們為什麽那麽自信地輕易地否定凝結我們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這是不是另一種愚昧呢?”
單從上述這句話看,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任何的觀點或理論,如果我們在不清楚的情況下盲目地批評或讚揚都是一種愚昧。
我是讚成對傳統進行徹底反思的,雖然我不敢肯定自己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但是,我不了解,不代表別人也不了解。回顧曆史,我們不能說魯迅、陳獨秀、胡適這些人對傳統也不了解。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分析:把自五四以來反傳統和護傳統的人列一個名單,這就不難發現兩派人物都包括了哪些人,誰對中國的文明和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
當然,還有一個毛澤東,這位牛人可以說是對中國的傳統了如指掌,將中國的傳統發揮到了極致。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誠然,我不否認我們的傳統也有一些正麵的東西,但是我不看好“去粗取精”。這是因為,文化是一個整體,“粗”和“精”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分割,好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麵,不可分離。
比如我們的“孝”,其中包含對老人的關懷,但是“孝”帶出的“順”和“忠”,以及那種單向強製的服從無疑造就了中國人千年的奴性。難道中國人非要堅持這個“孝”字嗎?現代文明中不分年齡,不分宗族,不分性別的博愛難道不能取代“孝”嗎?
有人堅持中國的振興要靠傳統文化。這個假設根本經不起事實的檢驗。近百年來,中國無論在人文或科技領域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請問:有哪一項是靠發揚傳統文化得來的?近百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人類貢獻了什麽價值觀或科學成就?連一個都沒有!
還有必要在一大堆破爛裏找閃光的金子嗎?
反思傳統的過程,其實就是逐漸的向文明進步。中國的曆史也證明,我們的社會是一個超穩定的結構,一切的變革都是緩慢漸進的,中國人不喜歡徹底的革新。
還是魯迅深刻:“中國太難改變了 , 即使搬動一張桌子 , 改裝一個火爐 , 幾乎都要流血”——我們的血流得太多了,從辛亥到北伐,從民國到共和,即便我們每個人都經曆的 64 ,又給中國帶來什麽了呢?
這牽涉到第二位網友(小艾媽媽)的問題:“以孫老師的邏輯,儒教籠罩千年的中華大地,文化因素的根深蒂固,冒失的實行民主是危險的,會稀裏糊塗的又繞回去,白忙活一場,是嗎?”
我估計,那篇 《民主是什麽 》許多網友並沒有好好體會其中的含義。中國曆史的反複輪回是一個屢試不爽的事實,當然再試一次也無妨,隻要不流血,但是可能嗎?看看那些激進的改革者,麵對利比亞的血腥,麵對卡紮非的屍體狂歡,你就不難體會,中國的下一次“群眾運動”離開文革就不會太遠了。更可怕的是,中國不乏希特勒似的狂徒,“民主”到了他們手裏將是一個災難。
如果那5個去旅遊的人是中國人,大家意見不一,是由一個“德高望重”的人決定玩什麽還是大家“民主”投票?什麽方式更適合中國人?
既然民主是一個嬰兒,其成長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們為什麽要拔苗助長呢?中國的傳統思維是從大到小(落到實際好比我們寫信封,從國到省到市街道姓名),而西方思維是從小到大(個人姓名街道門牌,市省國家),我們說沒有國家就沒有個人,國家利益高於個人利益,而西方邏輯是沒有個人就沒有整體,現有個人才有國家。所以胡適說:“爭取個人的自由,就是爭取國家的自由;爭取個人的人格,就是爭取國家的國格。”
網友東方邪評論:“ 沒有成熟的個體 ,難有成熟的民主 。 所以,民主之路,應該在我們每個人的腳下,我們每一個人爬離醬缸就是向民主跨出了第一步。
我們先耐心地觀察一下伊斯蘭國家的茉莉花之後,將結出什麽樣的果實吧。
如果不 傳,那便 斷 了。
問題是 哪些應該 值得 留傳?
問好 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