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這兩年陸陸續續從國內帶回來一些東西,有幾件舊物值得一提。
首先是不經意間在幾本舊書堆裏發現的一個黃皮信封,打開一看,竟是一大堆的票證。這些已經有些泛黃的小紙片,是當年計劃經濟時代的縮影。現在看來,恍若隔世,我都不知道如何向兩個 90 後的香蕉孩子解釋,“哭胖”嗎 ? 絕不是!人家“哭胖”是降價鼓勵你買,這票證可是限製你買,即使你不差錢也辦不到!不知網上的 80 後們有木有知道這些紙片片是啥東東?
這些票證中最牛的當然是糧票。畢竟民以食為天嘛。
糧票有地方糧票和全國糧票之分,地方糧票隻能在本省 / 市購買食品,而全國糧票則可以“跨省追捕”,可見其力量之強大。聽說當年有對新婚夫婦旅行度蜜月,臨時籌不到全國糧票,靈機一動,自己蒸了十來個饅頭帶著上路,一路上進飯館隻能點菜喝湯,計算好天數拿出自己的饅頭充饑,才沒有餓著肚子度蜜月。
所以全國糧票值錢哪!記得當年在大西北,十斤地方糧票足可以向當地老鄉換回一隻老母雞,至於全國糧票,那可是無價之寶啊!
如今看著這一堆作廢的“寶貝”,有些心疼,當年父母為何沒有先見之明,及時換成鈔票呢?可誰知道中國的曆史就像書本一樣,呼啦一下就翻到另一頁了,當年的金圓券不也一夜間變成廢紙一堆了嗎?
幸好我沒有挨過餓,否則一定像我的一位朋友那樣,一看見這些作廢的糧票就咬牙切齒地抱怨他的父母:當年為什麽有糧票還不讓我們吃飽?他大概沒有體會到父母的難處:家裏 4 個正在發育的和尚頭,爹媽哪能不計算著那比鈔票還珍貴的糧票啊?
僅次於糧票的,應當是油票了。固然無米不炊,無油也難成席。當年家裏配給的菜油是不夠堅持到月底的,所以不能吃的肥肉和殺雞時得到的雞油都要留下來熬油,要知道即使在 90 年代初的大上海,每人每月也隻有 5 兩油! 5 兩油是個什麽概念啊?如今的孩子去麥當勞吃一份炸薯條恐怕也要吞下 2 兩油了吧?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上海的油票即使 5 兩也要分成兩個部分: 4 兩和 1 兩。這一兩油是做什麽的?
上海不少家庭有自己製作色拉的習慣,那一兩油票就是用來購買色拉油的(過去一般炒菜的油比如今的地溝油好不了多少,渾濁不堪,不能生食)。我們不少人直到出國前可能還不知道色拉是何物,可那時上海人獨特的俄式色拉就常常是普通人家的一道美味。燒熟的土豆切成小丁,加上煸炒後的胡蘿卜丁和青豆丁,再拌以紅腸丁。關鍵的色拉醬是這樣調製的:取蛋黃 2 隻,用幾根筷子順同一個方向邊攪拌蛋黃邊一滴滴地沿碗邊加色拉油,一輛色拉油滴完,半碗如同 mayo 一樣的色拉醬就製作完成了。用這種色拉醬調製出來的土豆色拉具有濃濃的蛋香,加上紅腸那獨特口感,米道一級了!
也許有人又要拿這半兩糧票和一兩油票來嘲笑上海人的小氣了,殊不知,那半兩糧票可以在凱司令(記得色戒中王佳芝去的那家咖啡館嗎?)或哈爾濱買一小塊奶油哈鬥,就著一杯清哢,差不多就是老克拉一個下午的生活了。
即使在那物質季度貧乏的年代,上海地區獨特的票證設計也體現了一種人文精神和可貴的海派文化。至於這半兩糧票和一兩油票,與其說是上海人的小氣,不如說是一種小資的雅致和情趣。
當然,物質的貧乏大大地阻止了人們的精神享受,那個時期,何止糧油,凡是屬於“副食品”的,沒有不憑票供應,鹽是唯一例外。什麽布票、線票、糖票、豆製品票、棉花票、香煙票、肥皂票、手表票、縫紉機票、自行車票電視機票等等等等。
時代在飛速的前進,如今不再有人稀罕那些老掉牙的西方電影,更沒有什麽緊俏商品了(當然還有例外,今天中國 iphone , ipad 還是炙手可熱的)。然而這些票證留下的一段曆史,永遠是我們這代人心中的一個情結。
值得回味的是,當中國人不再為糧油發愁,衣食無憂之後,精神上不再依賴原版小說和“內部電影”的時候,他們都追求什麽呢?如果我們做一個抽樣調查的話,“股票”“房產”一定列居榜首。
沒錯,這一堆票證是我在家中一堆舊書堆裏發現的,那些書有不少是寶貝,隻是落滿了灰塵,無人顧暇了。我們下回再聊。
(待續)
老早還是蠻困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