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談談林語堂筆下的中國人

(2011-05-20 16:22:31) 下一個

 

昨天有網友說, 林語堂筆下的中國人“知書達理,溫而文雅又有氣節”,我不知道這結論來自何方,我隻知道林先生的確寫過一本書,叫“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中文翻譯就叫《中國人》,當然,也有翻譯成“吾國吾民”,“中國人的智慧”等等。你如果看英文原版和《中國人的智慧》就會發現內容並不一樣,因為很多章節被“和諧”掉了。不過,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中國人》全譯本還是值得一看的。

《中國人》一書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國民性的陰暗麵,有人就把英文“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譯成《賣Country and People》,並指責它是一部賣國的書。

因為,學貫中西的(美國哈佛,德國萊比錫)林語堂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進行了反思、重估。他認為,儒家文化經宋儒援佛入儒,走向僵化,成為禁錮國民生機、活力、創新的偽道學,並散發出頭巾氣。這種文化擺脫不了人治精神,隨意性強,監督性差,其惡果是貪汙風行、特權作祟、欺壓民眾、假仁假義、誤國誤民,官員蛻為“亡國官僚瘟國大夫”、“豬仔議員”、“讀書土匪”。生於斯種文化及其體製下的國民,日益變得虛偽、懶惰、奴性、自卑、忍耐、懦弱、頹唐、老滑、俏皮、愚昧、自大,如此“涵養”過甚的人如麵條、湯圓、家禽、馴羊、蝸牛等。國民的生命力、創造力喪失殆盡。

有學者評價:魯迅和林語堂都批判中國人的國民性,魯迅看到的是表麵之現象,而林語堂則直指其根源——傳統文化。魯迅隻看到“救急扶傷,一不小心,向來就很容易被人誣陷,……於是人們就隻要事不幹己,還是遠遠地站開幹淨……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裏,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路上圍觀或基至於高興的人盡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而林語堂卻痛斥中國人的冷漠。

當然,並不是所有中國人都冷漠。比如今天提到拯救鷹寶寶,有人覺得是愛,有人覺得是太空閑了……。花姐說得好:“我們不會為了一隻狗過馬路而停下車來,見人都不停,更不會花錢去救一隻鷹”。

悲呼!

以下摘錄一段:

林語堂:中國人的冷漠

如果說中國人的耐心是舉世無雙的話,那他們則更是出了名地冷漠。我認為這同樣是社會環境的產物。這裏有個再明顯不過的例子作為對照。英國名著《湯姆求學記》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湯姆·布朗臨行前,母親囑咐他“要抬頭挺胸,直截了當地回答別人的問題”,然而中國母親對兒子的臨別囑咐卻往往是“少管閑事”。出現這種現象,是因 為身處一個法律不保障個人權益的社會,不關心公共事務總是比較保險,對中國人來說這是冷漠吸引人的一麵,西方人則難以認同。

但我覺得這種差異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與中華文化相適應的產物,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產生並遺留下來的,而後人則接受著這種舊觀念的熏陶。Taine(美國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譯者注)曾說過惡行和美德好比硫酸和砂糖。若非持有這種絕對的觀點,我們仍會認同多數人的看法,即認為任何美德都是“好的”,值得受到整個社會的廣泛推崇,並極有可能將它作為生活中的一般準則。

中國人固守的冷漠態度就像是英國人隨身攜帶的雨傘一樣,因為風雲多變的政治氣候總是暗藏危機,這對於那些管得太多的人來說終歸是一種潛在的威脅,換言之,中國青年和外國青年一樣都熱心公益,中國和其他國家一樣,也有熱血誌士,他們也熱衷於“參與公共事務”。但等這些年輕人到了25~30歲之間的某個時候,大家全都變聰明了(中國人叫做“學乖了”),變冷漠了,而冷漠是判斷一個人是否老練和有教養的重要標準。有的人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冷漠,有的人則是在手指被灼傷一兩次後才習的的。所有的老人都行事謹慎,因為所有曾經行為不羈的老家夥都已經受益於冷漠,他們要在這個個人權益不受保障的社會裏生存下去,在這樣的社會裏,把手指頭燙傷一次已經是足夠倒黴了。

因此,在個人權益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冷漠也就獲得了自己的“生存價值”。一個人太熱衷於公共事務(或者中國人所謂的“閑事”)是非常危險的。邵飄萍和林白水這兩位中國最勇敢的記者在1926年 被東北軍閥(張作霖,譯者注)槍斃,甚至都沒經過任何審判,其他記者自然會從中學會冷漠,開始“變聰明。”在中國,所謂的最成功的記者,是那些對生活,特別是對當下最迫切的社會問題沒有任何自己看法的記者。他們又能做些什麽呢?人們隻有在個人權益得到保護的情況下才會熱心公益,這時,大家隻需注意誹謗法 (國外把保護名譽的法律通稱為“誹謗法”,譯者注)。但當公民權益都得不到保護時,人們自我保護的本能便會告訴自己,莫談國事才是對自己人身自由的最好保護。

換言之,冷漠並非一種高尚的美德,而隻是一種社會態度,人們因為得不到法律保護而把它當作必需。冷漠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如同烏龜進化出龜殼。中國人的 漠視眼神舉世聞名,但這隻是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這要歸咎於中國的文化和中國人的自我約束。中國的強盜和土匪就是這一論斷的事實依據,強盜和土匪無需仰仗法律的庇護,因而沒有進化出冷漠的外殼,他們是中國社會中最具俠義心腸和公益精神的一個群體。這種有中國特色的騎士精神,以“豪俠”為名義, 與白話小說《水滸》有著必然的聯係。讀者通過閱讀小說,感受著這些好漢的生活與冒險,通過小說間接得到快感。這就像Elinor Glyn(英國小說家,性愛小說的先鋒,譯者注)受到追捧是因為她背後有大量美國老處女作為她的擁躉一樣。因此,強者是這些富有公益精神的人,因為他們敢承擔管閑事的後果,而弱者自然是剩下的大多數,他們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不攙和時事。

回 顧中國曆史,我們也能驚奇地找到佐證。中國的魏晉時期,文人因不關心國家事務而受推崇,結果使國力漸衰,導致中國北部被北方蠻族征服。魏晉時期的文人熱衷於飲酒和聚眾“清談”,沉迷於道教的神話,夢想找到吃了能長生不老的仙丹。這一時期是自周朝和漢朝以來,中華民族在政治上的最低點,也代表了一個時代衰退 的終結,此後中華民族在曆史上第一次被蠻族統治。中國人這種對國事不聞不問的冷漠態度算正常嗎?如果不正常,那是什麽原因造成了現在這種局麵?曆史給了我們答案。

我們似乎已經找到了中國人態度冷漠的病灶,同時也了解了產生這種冷漠的根源,眾所周知,這種冷漠使中國人不能有效地組織起來。而解決問題的辦法似乎也很簡單,即製定法律,保護民權。但好像沒有人有足夠的遠見能看到這麽做的長遠影響。沒人要求這樣。也沒人真的想這樣。

在中國,人過了四十歲就變成了一個無賴,不過,我們確實是歲數越大越不要臉。20歲姑娘很少為錢而結婚;40歲的女人則很少有不為錢而嫁人的。一個人年過40而未變成無賴,那麽他不是思想軟弱者,就是天才。

……

哈哈,我們都過了40歲了吧?嗚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現在的中國姑娘20歲就想著為錢嫁人。40歲了還沒嫁出去的姑娘就不要指望了,錢還是自己去掙吧。
雲易 回複 悄悄話 那麽林語堂認為西方人的熱情正直是因為製度的緣故了?製度又從哪裏來的?是不是西方曆史中的某個時候突然從前而將一個“民主”製度,造就了西方人的性格?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