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試論中國理科教育與人文素養的缺失

(2011-02-21 11:54:04) 下一個




拙文
不解的“鉈殺”之謎——殺人犯為何清一色的理科生?受到網上“理科生”們的一致譴責,故此我覺得有必要再次澄清我的觀點。
 

首先還是誤解,將“清一色”現象看成是理科生自身的問題。其實這是過於敏感地“對號入座”,帶著某種情緒來評判別人的觀點。我指出“清一色”現象,不是責怪所有學習或從事理科的朋友,而是試圖從這個現象中發掘其背後的根源,所以我的結論是:問題在於中國的教育體製——應試教育,重理輕文和文理分科使得理科生的人文素養缺失,而人文素養缺失是造成一係列高學曆“知識分子”犯罪的重要原因。這好比某次食物中毒的人都是清一色的吃了西紅柿炒雞蛋的人,問題不在喜歡吃西紅柿炒雞蛋的人,而是食堂的食品衛生安全出了問題。所以不少“理科生”自身也是受害者。 

先探討一下“清一色”是否是一個偶然現象。所有的統計數據表明,海外華人學者殺人案從盧剛到“鉈殺”,都是“清一色”理科學者。這用“偶然巧合”是缺乏說服力的。大多數人辯解的理由是海外理科生數量占絕大多數,那統計數據究竟如何呢?我已查閱到美國政府的Open Door Report 2009年公布的中國大陸留美學生學科分布,其中工程類118980人,占 17.7%自然科學與生命科學:61699人,占 9.2%數學與計算機科56367人,  8.4% ,“理工科”總計35.3% 其它年份基本類似。事實上,開放初期,自費留美的學生大部分是學習文科尤其是進修語言的,公費留學生的文科比例也相當可觀,甚至在開放之前,最初的留學專業是學習語言(章含之洪晃)。由於文科專業在美國相對不容易立足,有不少文科生轉學理科,加上剩下的文科生自謀出路,做買賣,開餐館,打‘累脖’,所以表麵上造成了理科生占絕大多數的假象。 

那國內情況如何呢?難道理科生也是文科生的10倍以上?國內大學生犯罪一直是有關方麵關注的一個問題,不少研究都提到理科生比例高這個現象,《當代教育研究》有一篇文章在例舉了一係列案例之後總結到:“理科,理科,清一色的理科,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但不能說文科學生沒有惡性案件發生。筆者從 2000年以來一直關注大學生犯罪,到目前為止,從報紙、電視和網絡上收集的大學生犯罪中,隻要能界定文理科的,都予以界定,惡性案件中(人命案)還真沒有文科的素材……”。當然,我不認為該作者的數據完全可靠,但是直覺上,如果用一個統計模型來定量分析的話,理科生的犯罪概率一定有很大的統計相關。 

那麽,人文素養的缺失和中國高學曆犯罪是否有因果關係呢?從理論上說,人文素養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一個人的社會認知和行為偏離,當一個人極度的缺乏社會能力,喪失同情心憐憫心,缺乏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基本能力,對生命缺乏重視,這時隻要有一個導火線,身體裏潛在的炸藥一觸即發就不是什麽奇怪的事了。 

當然,對於這個觀點要做定量分析比較困難,但如果否定人文素養和犯罪的聯係,那什麽是真正的原因呢?自製力?那又是什麽導致了自製力薄弱?“自製力”差為何又集中在某一群體的人群?相反,用人文精神缺乏可以解釋這些疑問,同時可以解釋為什麽海外華人學者惡性犯罪率大陸學者高於港台,高於其它族群的現象。 

在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潑熊案件發生之後,著名教育專家、教育部新教育實驗課題組總負責人朱永新就指出:中國教育發展最大的危險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而“禍端”正是自高二開始的文理分科製度。硫酸潑熊事件、馬加爵事件正是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現。朱永新說:“過早地文理分科,讓理科學生不再學習曆史、地理,不再閱讀文學經典,從而知識麵狹窄,缺少人文精神”。 

同時,《教育與職業》  24 期文章“當代大學生犯罪的心理動因及對策研究”一文在分析大學生犯罪的內在動因時也將 人文素養的缺失放在首位。造成人文素養缺失,文理分科是直接原因,但是根源還是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以及長期以來的重理輕文現象。比如《河北省高校人力資源現狀及未來發展研究》課題組經調查發現:某所重點大學的校級領導班子,一共九個人,學習理科的就是七位,隻有一位是學文科的調查組對一些理科學生進行了隨機采訪,他們的回答幾乎異口同聲 覺得應該讀名著,但沒有時間讀。時間大多都被作業試驗占據,幾乎無暇顧及開辦本來就已經很少的人文講座 

 博士生導師、教育專家付鬆濤說 :“……理科生幾乎在高一就不再學習曆史政治等課程,這更是出現了一個人文知識的空白……。  

朱永新由此呼籲鏟除文理分科這個“中國教育的毒瘤”。他指出:一個不重視社會科學的國家,一個文科學生沒有地位的國家,是不可能在科學決策、人文精神方麵取得真正的成就的。即使偏重理科,中國學生理科知識的學習已經走進了一個死胡同,有一些類似中世紀的“一個針尖上可以站立多少天使”這樣無聊的問題,真正的最基礎的最現實的理科知識到很少讓學生去學習,而學生們一輩子有用的曆史、地理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卻在中學教育中間沒有什麽地位。文理分科反映了中國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特點,反映了中國教育沒有真正地落實科學發展觀,沒有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堅持教育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重理輕文”所危害的不僅僅是學生,在曾以人文學術著稱的清華,其校長在向宋楚瑜贈送梁啟超的小篆書法《贈梁任父同年》時,在念“侉離分裂力誰任”中的“侉”時被卡住了,還把贈送禮物說成“捐贈”禮物。其後該校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江永教授在央視《宋楚瑜大陸行》節目中除將“侉”字讀錯外,還將小篆說成“小隸”,鬧出了更大的笑話。 

當然,學習某一專業本身並不會直接導致人文素養的缺失,“厚此薄彼”才是罪魁禍首。曆史上,中國也不乏蘇步青,錢偉長這樣文理兼通的學者,同樣在人文氣息相對濃厚的香港台灣,“知識分子”的綜合素質就要好許多,這也從側麵解釋海外惡性犯罪案件為什麽尚無這兩個地區的學者。 

有旁聽過香港中文大學理科老師上課的大陸學者感歎: 那種人文氣息的滲透和教師本人的人文學養令人敬佩,大陸對古代文化遺產和人文素質的重視,比較香港和台灣,的確是太缺少這方麵的教育了。 

可喜的是,大陸從政府機構到教育研究單位都越來越重視理科生的人文教育,相關的政策正在醞釀出台,科研報告更是不勝枚舉。 

《南方周末》發文:“教育部可考慮取消高中文理分科”;隨後教育部就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取消等征求民意……。 

我衷心期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教育體製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人文素養得到重視,我們培養出來的首先是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其次才是有專業知識的“才”。 

回到學者犯罪的話題上再次強調一下:犯罪和學習文科理科沒有直接關係,但急功近利的文理分科和應試教育剝奪了理科學生接受人文熏陶的機會,從而直接導致了理科學生總體上人文精神的缺失。而麵對一小部分理科學生因人文精神極度匱乏走向極端犯罪的事實,我們不得不高度加以重視,並從根本上找出相應的對策。   

但是,一個假設可以探討:理工科研究的是自然規律,人文科學研究的是人和社會、人和人的關係。自然現象可以用邏輯和統計學來解釋,隻要“講道理”就可以找到真理。而社會現象往往沒有邏輯可言,也沒有絕對的真理,人和人,人和社會甚至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就要靠一些人類的共識和“普世價值”來處理,以人為本,尊重生命是最高原則,如果一味追求“邏輯”,弄個孰是孰非,討個“說法”,就容易鑽牛角,走極端。所謂你不給我說法,或我找不到一個說法,我就給你一個說法! 

用科研的精神來對待生活問題是肯定行不通的,雖然解決問題要靠邏輯思維,但對待生活決不能沒有人文精神。 

最後,列舉一些闡述提高理科教育中人文思想的相關論文: 

“關於非文科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幾點思考”《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8-6

“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及對策”《現代教育科學》2008(6)  

 “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研究之一”《 教育與職業》2008(32)   

“談談針對理工科大學生開設人文素養教育課的必要性” 2009土木建築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研討會 

論理工科大學生人文能力的提升——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研究之二”《 教育與職業》2009(11) 

 淺論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考試周刊》2008(8)   

“論新時期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研究之三”《教育與職業》2009(27)   

“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活力》2009(10)   

  “提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思考”  《中國成人教育》2007(6)   

 “科學史教學:提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理工高教研究》2006, 25(6)   

“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歸因與對策”《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6-2

……

 

 

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及思考
   
薛健飛 宣儒淵
     (
江蘇工業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要:從對江蘇工業學院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的抽樣調查來看,由於專業教育的偏向,使得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普遍偏低,這帶來了一係列的負麵作用,使得他們在文化素養、思想道德修養、創新能力、綜合適應能力、價值觀等方麵略遜一籌。因此加強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可以試著從理工科學生的培養模式、考核方式及教師隊伍建設、政策鼓勵等方麵做出一定的改進,以提高理工科大學生學習人文知識的興趣和機會,以保障人文素質教育在理工科學生中的順利開展。
     

 如今麵對著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個人想要獲得成功不僅需要具備紮實的科學知識,更需要具備豐富的人文素養。然而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裏,對高等教育的定位是為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部門培養專業人才,提倡的是專才教育,關注工具價值和技術價值的實用性,從而相對忽略了對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教育和素質培養。例如:理工科學生往往邏輯能力強但思維能力差;專業技術過硬但文字表達能力欠缺;學識廣泛但缺乏藝術欣賞力;具有社會競爭力但欠缺為人處世之道……這些都在不經意間嚴重影響了理工科人才的全麵發展和提升。因此,加強當今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學生的人文教育是現在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與趨勢。
     
   一、人文素質的內涵
     
   在當今社會,人文素質的含義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麵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人文素質包括四個方麵的內容:
     
   1. 具備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人類關於人文領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曆史知識、文學知識、政治知識、法律知識、藝術知識、哲學知識、宗教知識、道德知識、語言知識等。
    
 
   2. 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及其內在邏輯。同科學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個性色彩和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
    
 
   3. 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產生和形成的。學會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是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麵。與科學方法強調精確性和普遍適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強調體驗,且與特定的文化相聯係。
     
   4. 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產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基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或文明的真諦所在,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從根本上說都是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
     
   在人文素質四個方麵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現在: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的關係時,突出人是主體的原則;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以人各種需要的滿足為最終訴求,強調人是目的的原則;在人與物的比較中,突出人高於物、貴於物的特殊地位,強調精神重於物質,人的價值重於物的價值,生命價值優先的人道主義原則和人本主義原則;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強調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則。人文素質的形成主要有賴於後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質的培養重在培養涵養,培養人性、情感、欲望、情緒、人際關係等做人方麵的素質。[1]
    
   二、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調查研究的方式及基本成果  

   為了能更直接清晰地了解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筆者針對江蘇工業學院理工科學院大一至大四的同學展開了問卷調查並進行了數據分析。實發400份,收到有效問卷360份,調查有效率為90%,其中男生人數占調查總人數的51.3%,女生占48.7%,大一學生占30.1%,大二學生占31.3%,大三占24.6%,大四占14%。此次調查對象覆蓋了全院理工科學院的各個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具有相對的普遍性。問卷內容涉及文學、曆史、道德意識、學習意識等內容。題目類型分為單選和多選兩種。根據調查結果得到如下結論:
          
  (一)人文素質教學的缺乏使得理工科學生缺少文化素養
          
  理工科學生往往是邏輯思維的強者,形象思維的弱者。由調查結果的數據分析便能一目了然。他們對於人文的接觸普遍還是僅限學校教育,隻有27.27%的同學在問卷調查中能正確回答《辛醜條約》的簽訂時間。而從課外書籍的閱讀情況來看,大多數的理工科學生對涵蓋人文知識方麵的讀物或學科並不十分感興趣,他們習慣與熟識的還是理性的思維和學習。另外在與調查對象的交談中得知,大多數學生在選修課程時往往傾向於選擇宇宙探秘、職業規劃、事業管理等專業、興趣取向明確的課程,而很少會選擇大學語文、美術欣賞、影視賞析等人文文學色彩較重的專業,就算選修了這些課程的學生也表示目的是為了學分。另外,在課外讀物的選擇上,理工科學生往往偏向於懸疑推理、探索探秘類的書籍,而對中外名著類書籍卻無人問津。
     
   這些存在於理工科學生中的實際情況自然使他們很少接觸人文方麵的知識,對中國的千百年來的文化和優良傳統了解甚少,無法得到情操品格的陶冶,因此人文教學的缺失直接造成理工科學生文化素養的缺失。而文化素養的缺失就直接表現在語文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偏低,曆史地理等知識欠缺。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在審閱一篇青年數學工作者的論文後,無不感慨地說:我給他改病句和錯別字的時間比看全文所花的時間還多。”[2]的確當今大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並不盡如人意,他們所寫的文字材料經常出現錯別字,語句也時常不通順,甚至不能正確運用標點符號,而更令許多老師頭疼的是很多學生所寫的內容也僅僅是死肯教材,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所想。不僅如此,現今的理工科學生對史地方麵的知識的淺薄也著實讓人擔心。
         
  (二)人文素質教學的缺乏使得理工科學生的道德修養品質不高      
     
  現今在大多數的理工科院校中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可是這些課程通常無法喚起理工科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未能受到他們的重視,這些課程往往被他們視為副課。因此很大一部分的理工科學生不能廣泛吸收人文知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直接造成了這些大學生道德品質低下、行為粗鄙、學風不正等問題。
    
從調查表中也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公車上能在需要的情況下為他人讓座的人僅占3.03%,偶爾為之的為92.42%,而幾乎不為之的人有4.55%;對於無用的廢紙雖然沒有人表示會隨意亂丟,但是選擇視情況而定的占到93.94%,而一定要找到垃圾桶再處理的人僅有6.06%
     
   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德育教育還有待加強。遲到早退、曠課、考場舞弊是一直存在於理工科學生中的弊端;而當今社會大學生犯罪、自殺等現象層出不窮更是讓人心寒。
          
  (三)人文素質教學的缺乏使得理工科學生缺少創新能力
     
 
  在問卷調查的16你認為實踐活動和人文素質的關係是什麽,令人意外的是56.06%的同學認為他們間幾乎沒有聯係。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突出地強調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可見學科的限製使得理工科學生學習範圍僅局限於專業知識的方框中,致使知識麵偏窄。
     
   其實,對於偏於理性學習的理工科學生而言,他們長期缺乏形象思維的鍛煉,使得創造性思維缺失,其創造力自然無法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毋庸置疑,當今社會正是一個提倡創新的社會,而理工科學生本應為創造思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但是人文素質教學的缺失卻嚴重妨礙了理工科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直接造成了創造性人才的流失。這對我們國家的發展顯然是極為不利的。
          
  (四)人文素質教學的缺乏使得理工科學生缺少綜合的適應能力
     
   理工科學生經常整日將自己埋於理科邏輯知識的學習演算中,很少有時間和機會來接觸人文知識,致使學生缺乏對社會生存、人際交往、曆史文明、現實生活的了解。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文科學生不太會出現的問題。這就說明理工科學生缺乏綜合適應能力。他們不適應社會規律,不懂得人際交往和溝通,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控製力差等。……而這種種因素使得某些大學生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清華大學的劉海洋事件和雲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就是極端的案例。
          
  (五)人文素質的缺失使得理工科學生的精神世界單一

   人類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理應是多元化的,而人文精神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如今的現實卻是很多理工科大學生空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卻忽略了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     

問題

選項

小記

比例

10.你聽過《藍色多瑙河》嗎?

A 聽過

43

65.15%

B 沒有

23

34.85%

11.你聽過《高山流水》嗎?

A 聽過

28

42.42%

B 沒有

38

57.58%


  正是缺少了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得如今很大一部分的理工科大學生會學習但不懂得享受生活,不會發現生活中的美,更不會主動豐富自身生活,導致了他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趨於單一化,且這種趨勢大有不斷惡化的態勢。

   當代大學生應該是具有特色、富含創造性的個體。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都應該不斷美化自身的精神世界,不斷挖掘潛能,充實自我,努力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趨於多樣化。但是現今的理工科大學生往往忽視這方麵的修養,造成了他們的學習對象僅限於自身的專業領域而忽略了豐富的實際生活,忽視了自我素養的加強,直接導致其精神世界單一化。

  (六)人文素質的缺失造成了理工科學生價值觀的困惑

  在調查問卷中涉及對拜金主義問題的理解上,隻有13.63%的同學認為那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其餘的同學都認為這是一種現實主義的表現,並沒有什麽不對。這樣的結果並不難理解,畢竟在當今社會中絕對不缺乏拜金主義者,但是這種金錢至上的想法恐怕帶給我們生活的會弊大於利。

   眾所周之,隨著社會的發展,21世紀的大學生有以往大學生不可企及的優勢和特長,可是也經曆著嚴峻的心理體驗和價值困惑,特別是理工科學生。主要表現在:在實現高考這一人生目標後所出現的目標迷失和動力喪失,在麵對求職擇業的壓力與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現實時的茫然若失與自我定向的疑慮,在麵對五光十色、充斥功利主義、物質攀比的世界時的困頓,在麵對追求金錢和追求真理的天平時梳理不清他們內在的關聯與矛盾,在對待自我與他人、集體、社會的關係問題時容易將自己放大而忽視他人、集體、社會對自我的重要意義……理工科大學生價值困惑的實質是理想信念的疑惑、道德的迷失與存在的迷失。[3]

   而人文素質的教育能夠引導學生科學正確的理解世界、社會、他人和自我,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人文素質的理工科學生意識中的缺席造成了學生的價值困惑並使得他們無法得到自我排解。

  三、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方法與措施  

   人文素質的缺失已經明顯成為理工科學生發展的障礙。因此加強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中刻不容緩的大事,這也就要求高校在增強專業教育的同時更要著重加強對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一)改變理工科學院既有模式,樹立現代教育觀念

  為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學校應開辦文學、藝術、曆史、哲學、管理、經濟、法律、倫理等人文學科的課程,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意誌、興趣、性格、思想、信仰等等人文素質教育,為理工科學生指示全麵發展的方向,讓他們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有一個全麵理性的認識,並在科技與文化中得到平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樹立正確的為人處世觀念。在學生了解、掌握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要組織學生將其運用於社會實踐,把對人文知識的體驗內化為人文精神。學校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大學生深入社會、深入生活,通過一係列的社會實踐,使大學生能夠在耳聞目睹中親身感知和體驗人文精神。

   (二)摒棄應試為主的考核方式,加強課程改革

   對於人文課程的考核,有的老師僅停留於考核背誦或者提交論文的形式,有些大學對文科課程要求很低,甚至考前就把考題告訴學生,或直接開卷考試,並且考試內容十分簡單,這樣都容易使理工科大學生產生敷衍的情緒,所以必須摒棄這些傳統的考核方式。在課程設置改革方麵,高校教師應努力創新引導性教學方法使得人文課程的講授豐富化、多元化,優化課程結構,切實提高課程質量,增加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努力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應該增加曆史方麵的比重,並且應當傾向於其內涵的解釋,並結合當今時代特色給予正確引導。目前中國學術界已呈現出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麵,像於丹的論語心得、金正昆的禮儀講座、百家講壇中的法律講座等等,都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導作用。

  (三)加強高校教師的人文素質修養

  通常老師是學生的鏡子,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漸漸會將老師作為一種示範,一種準則。所以高校教師必須意識到這一點,努力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表現出較高的人文涵養,在言談舉止中時刻起到表率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高校教師首先應從情感上體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用教師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用老師的精神來培養學生的精神。除此之外,輔導員更應對於剛進入學校的新生進行輔導,幫助他們合理支配自己的業餘時間,引導他們學會利用這些時光充實自身的人文素質。因此,優化教師隊伍,強化教師的人文觀念利於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

  (四)文理學生分界不應過於明顯

  應定時讓文理科學生進行互動或交流學習。通常當理工科學生與文科學生進行交流時,他們能自覺意識到自身在人文素養方麵存在的差距,這也能激發很大一部分具有求知欲的理工科學生對於增強自身人文素養的興趣,擴大其人文知識麵。因此這樣的交流與溝通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能有助於提高理工科大學生學習人文知識的積極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有助於他們日後更好地融入社會。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

  學校應多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構建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對於理工科學院更應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我從音樂中得到的東西遠遠多於從書本中得到的。所以有時人文素質的提升利於專業知識的提高。因此學校應該多鼓勵學生在課堂內外鑽研人文素質問題,提高自身人文素養。為了培養學生對人文的興趣愛好,具體說來學校可以成立專門的研究所、教育中心等,組成一個高效、精幹的團隊,保證他們一定的課時量,並且建立講座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機製,使學生在了解中產生愛好,在愛好中產生對人文的求知欲。[4]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增強學生人文學習的興趣,例如每學期在理工科學生中進行一次人文素質方麵的演講、辯論、知識問答或者人文學術競賽等,學校圖書館添置中外名著等人文社科類書籍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

   四、結語

   美國學者約翰·納斯比特在《高科技·高思維——科技與從屬意義的追尋》的序言中指出:人文素質教育為自然科學提供人文導向,培育社會責任感,促使反思、懷疑、批判,推動自然科學健康發展,使之更深刻、更合理、更永恒。發現問題是自然科學的一大使命,人文素質能為之帶來所需的直覺、靈感和想象力。[5]可見,隻有打好人文素質基礎,才可能有較高的全麵素質。理工科院校更應該在重視學生專業素質的同時,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應該雙管齊下,齊頭並進。

參考文獻
[1]
李桂花.人文素質教育的時代內涵與創新[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5(9):56
[2]
劉舜堯?關於理工科大學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5):23—24
[3]
紹龍寶?人文素質教育使大學生走出價值困惑[N]中國教育報,2004—06—05 2
[4]
王鬆泉?大學生人文素質養成中的偏差和對策研究[J]職業時空,2007(8):21
[5]
張作祥?簡論加強理工科學生人文素質教育[N]光明日報,2006—12—02 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