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的學者們就做了大量研究,最有成果的是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Benjamin S Bloom)。(布盧姆是我最為崇敬的一位學者,他85年受中國政府隻邀訪華,我為他翻譯。他不顧高齡,奔波於演講座談,拒不接受遊覽安排,他說:“我希望自己以後在工作中過世。”布盧姆先生過世整整十年了,岔開說幾句以示紀念)。
布盧姆1956在他的《教育目標分類學》(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中把教學目標分成知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與評價6大類。學生除了學習知識外,還需具備一定的能力,所謂能力就是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和評價能力。
讓我們以學習曆史為例:
知識,是史實:何時何地發生了什麽?什麽人說了什麽話做了什麽事。例如教師告訴學生:獨立宣言的起草人是托馬斯·傑佛遜。
理解,是將知識領會之後變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不再是死記硬背教科書上的原話。例如,教師讓學生領會了獨立宣言的思想後,用自己的語言複述解釋:“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運用,是在具體的環境中使用學到的抽象的原理或通則,或將過去的經驗運用到當今的現實中來。例如在學習了越戰史之後,讓學生用越戰為參照,給總統寫一封信,表達你對目前伊拉克戰爭的看法。
分析,是將一個概念按不同的組成要素分解開來,從而在較深的層次裏了解各要素之間的內在結構和邏輯關聯。例如:闡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背景和根本原因。
綜合,是將有內在關聯的各種要素組合起來,合成一個整體,從共性中尋找規律。例如:民主國家有什麽共同特點?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有什麽相似?
評價,是對各種具體的事物作出價值判斷。評價作為最高級的思維活動,綜合了前5項學習目標,是學生獨立思考的最佳檢驗。評價,不是人雲亦雲,“好——壞”;“對——錯”;“喜歡——不喜歡”也不重要,關鍵是要有建立在邏輯思辨基礎上的自己的思想和獨立的判斷。 例如:如果二戰時期你是美國總統,你會不會下令使用原子彈,你如何評價當時羅斯福總統的決定?
評價,沒有標準答案,引導學生思維、推理、判斷和論述是教學的目的。
近年來,有學者進一步發展了布盧姆的理論,把能力的最高級定為“創造能力”。
可見,當今美國的基礎教育一方麵“放任”學生自由吸取知識,另一方麵不把現成的“答案”、“定論”向學生灌輸,而是注重上述各項能力的培養,注重價值觀的熏陶,為以後在專業領域內發展奠定基礎。畢竟,當今時代隨著資訊的日益發達,單純的知識已不重要了,如何知道自己需要哪一方麵的知識,怎樣得到,如何運用和理解分析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能力。
可是,理想和現實往往不能一致。教育的對象是世界上最最複雜的人,人不可能按照預定的理論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前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民主”教育模式,在解放了頂級人才的同時,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底層的孩子。這些孩子由於特定的社會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影響,在缺少一定動力和適當強製督促的情況下,隨波逐流,自暴自棄了。
對於一些家庭條件和自身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來說,“放羊式”教學的確不能為這些人群提供應有的幫助。美國的家長也逐漸對公立學校失去信心。據最新資料顯示,全美私立學校的學生人數占美國總體學生人數的12%,而在家庭收入高於10萬美元的家庭中,有20%的學生入學私立學校。
美國公立學校不太重視學科教育,尤其是數理科目,到了高中階段,學生主要憑興趣選修這些科目。所以從總體來看,美國學生的數學成績並不理想,低於同等發達國家甚至許多亞洲國家的水平。國際上具有權威的TIMSS和PISA最新測驗結果顯示,美國中學生的數學排名分別是第35名(15歲兒童PISA)、第11名(四年級TIMSS)和第9名(八年級TIMSS)。
另據美國科學教師協會(NSTA)統計,隻有23%的學生在美國大專考試(ACT)中勉強及格,以達到勝任大專一年級數理課程的水平。
這無疑影響了美國對科技人才的需求。前美聯署主席格林斯潘幾年前就指出,美國麵臨高技能工人的嚴重短缺,而普通勞工則過剩。
其實這種狀況在美國近代曆史上一直是存在的。美國全國科學委員會(NSB)有數據顯示,2000年美國在科技領域內需要具有博士學位的職務由38%是由在海外出生的人擔任的,這一比例在1990年時為24%,又是10年過去了,這個趨勢大概不會減弱。
前麵說過,美國的優勢是它能夠吸引各種各樣的人才,一方麵它需要專業人才,另一方麵它又不缺乏專業人才,外來的腦外科專家掃地洗碗的都大有人在。同時,美國自己能夠出現本土的頂級科技人才,更不缺乏一流的管理人才,所以美國教育從整體上來看又平安無事,暫時高枕無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美國基礎教育目前最傷腦筋的不是如何培養“尖端人才”,而是怎樣讓一些“迷失的羔羊”走上正道。美國學校青少年吸毒犯罪一直是一個問題,當然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僅僅靠學校無法徹底解決。學校麵臨的具體問題是,怎樣提高學生的畢業率?(不是升學率)
雖然美國官方宣稱中學畢業率在85%-90%之間,但有資料顯示,美國真實的中學畢業率隻有70%,而非洲裔和拉丁裔學生的畢業率僅在50%左右。
有鑒於此,美國教育界長期以來所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讓每一名學生成功地接受13年義務教育。布魯姆在完成了教育目標分類之後,又創立了“掌握學習”理論,旨在幫助每一個孩子達到學習目標。
在美國政界,接連幾屆政府都製定了相應的措施施行教改。克林頓曾提出“教育的三大目標與十項原則”,最基本的就是:1)讓每一位八歲的兒童都能閱讀;2)讓每一位十二歲的孩子都使用網路;3)讓每一位十八歲的青少年都能進入大學就讀,而所有成人都能繼續不斷地學習進修。通識教育的特點是超越專業教育之外,為開發學生智能、情感和社會化等方麵的教育。隨著當今信息科技的發展,全球化和國際化滲透到普通民眾中間,通識教育的也包含了信息技術應用、外語、多元文化等等領域。比如洛杉磯加州大學的通識教育原則就包括了普通知識、整合學習、公民教育、文化多樣性、經典原著學習、智能教育等。
這種通識教育和高等學校的成功,和傑出人才的湧現是否有內在的聯係?這值得我們思考。
美國教育走過的道路並不漫長,但這一路的教訓失誤和經驗成果都值得我們借鑒。美國所麵臨的教育問題正受到美國各界的重視,而我們千萬不能拘泥於所謂的“國情”,再次失去教育革新的關鍵時機。
如果青少年不刻苦學習,在哪個國家生存,都不會成材.梅花香自苦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