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華人家長熱點議題之32——讓孩子學會尊重與移情——再談“垃圾屋”

(2009-10-27 14:48:21) 下一個


前一時期有網友谘詢“上初三的兒子屋子裏總是亂七八糟的怎麽辦?” 這位母親苦於對孩子“說重了不是,說輕了沒用”,於是陷於深深的苦惱之中。

對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這的確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這個時期的孩子處在一個生理和心理上都產生質變的階段,他們似乎隻要求家長“給我飯吃,給我錢花,給我自由。”(Feed me, fund me and leave me alone. )童年時期聽話守規矩的乖孩子好像突然之間變成了一頭桀驁不馴的強牛,生活上也沒有章法,邋邋遢遢,最典型的就是他們那亂七八糟的屋子。 

那麽,對於一個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該怎麽對待呢?我的意見是,作為家長,決不能聽之任之,聽由孩子把屋子弄得像狗窩。如果你對此束手無策,應該好好分析一下原因。

讓我感到困惑的是,許多網友並不讚同我的意見。

不少媽媽們覺得:“我有空就給孩子房間理一下,沒空就隨她去,反正是她自己的空間,不用開放給人參觀。我也不去跟她講,因為我自己就最煩別人嘮叨”;“孩子的功課壓力已經很大了,難道在家繼續承受壓力?繼續聽媽媽嘮叨?煩不煩啊?”;“青少年時期該煩惱的事情太多了:臉上的暗瘡,學校的功課,球隊的比賽,暗戀的那個人,網上的遊戲。。。隻要孩子是個有愛心,懂是非,健康又快樂的人,房間亂點又何妨,做家長的也沒有必要上綱上線,有時間精力就吆喝一下,或幫著整理,沒精力就算了。沒有多久他們就要離開老巢飛向屬於他們自己的天空了,那時你對著一間空空的整潔不亂的房間,也許還會懷念以前小家夥在家時的亂勁呢”。

甚至有網友認為,“在收拾臥室這個問題上給孩子自由”,因為“不疊被子不洗襪子的習慣對於他們的人生影響不大”,有的還用自己老公的例子說明,邋邋遢遢,不愛整潔以後也能成為“成功人士”。更有人搬出西方的家長做擋箭牌,說西方“很多孩子到了十多歲以後,他們的屋子父母是不能隨便進去的,有事要敲門,很多男孩子都是打開門站在門口和父母說話,不讓父母越雷池一步。屋子裏麵是怎麽一種狀態父母隻有靠想象了。”

從讀者的回帖看,竟沒有一個支持我的觀點,難道我錯了?

許多人有一個誤區,似乎西方家長的做法總是對的,或隻要孩子以後有一份體麵掙大錢的工作就是“成功”,不管這“成功”的標準是否被社會接受。

作為外來移民,我們聽到看到的西方家長其實隻代表西方社會的一個側麵,西方教育的主流從來都不提倡放任孩子,以至於孩子的房間家長不能“越雷池一步”。至於有一份體麵的工作就是成功,更是某些華人家長的短淺之見。

有一個北美孩子都很喜歡的動畫片“Berenstain Bears”,借用生活在森林裏的一家熊,闡述了許多兒童教育的觀點。其中一集說的就是“垃圾屋”。熊媽媽在一次次教導無效,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把孩子們屋裏亂七八糟的雜物都扔進了垃圾箱!當然,最後在全家的共同努力下,“垃圾屋”又變成了幹淨整潔的好熊窩。

讓孩子養成有條理、愛整潔的習慣無疑是重要的,當然,人的天性不同,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的確有懶散的習慣,誰不是呢?包括大人。其實,良好的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如果從小家長不注意培養,到了青春期再強調好習慣,的確也是晚了。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家長和孩子玩耍之後是不是有意識地讓孩子知道,玩具用完了要物歸原處?垃圾不能隨手亂扔?當然,這個時期的幼兒不可能獨立自覺的遵守這些規矩,家長要在給他們講道理的同時,在每次遊戲結束時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收拾地上的垃圾。這樣久而久之,孩子會有一個愛整潔的好習慣。

如果孩子不幸從小沒有養成這個習慣,我還是強調家長對孩子的垃圾屋不能聽之任之,孩子的習慣是一個方麵,讓孩子懂得尊重和移情則是根本的目的。

人,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家庭也是一個小社會。個人在社會中必須學會尊重他人,與他人合作,有時甚至要服從、妥協。孩子麵對父母提出整理房間的要求時,是漠然以對,置之不理,還是認真對待,積極配合?這是孩子走上社會,學會尊重他人的第一課。你可以不讚同房間要幹淨整潔的理念,但你不能蔑視或頂撞父母提出的整理房間的要求。要使自己得到尊重就要尊重他人,而尊重他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父母。

和尊重一樣,移情也是一個人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移情,是一個心理學概念,通俗的說就是能善解人意,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穿著對方的鞋子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並將他人的情感轉移到自己身上來。孩子不能隻顧自己的感受,必須懂得作為家長操勞家務的辛苦,應該能體會到家長,尤其母親麵對一個髒亂的屋子,心裏的不安與急躁。

要在尊重的基礎上為他人著想,就要能夠約束自己,克服自己的懶惰性情和控製自己過分的欲望。無數多的實驗證明,兒童時期能夠約束自己,懂得尊重並為他人著想,今後在社會上就能更好的與人相處,更能接受他人也容易被他人接受。自我約束是個人賴以取得成就的基本社會品質。

所以,讓孩子整理房間隻是一個手段,目的是培養孩子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技能,不僅僅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那麽,既然是人和人之間的相處,那就是相互的。所以家長在告誡孩子整理房間時,絕對不能用居高臨下命令的口吻。家庭教育的成功,永遠是建立在一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基礎上的。

首先,家長不應單方麵的下簡單的指令,而是告訴孩子自己心裏的感受以協助移情——媽媽看著亂七八糟的房間心裏難受,覺得自己的勞動沒有得到家庭成員的尊重;其次,讓孩子明白作為家庭中一員,有責任和義務遵守這個家庭的規矩——這雖然是你的屋子,但這更是我們的家,是這間房子的一小部分,父母有權讓你收拾幹淨,當然如果你同意,媽媽可以和你一起整理。我們不要求你完全按照父母的方式生活,你以後有了自己的家,真正的有了“自己的生活”,你可以隨心所欲(當然也要尊重你自己家庭成員的感受),但隻要你還生活在這個家裏,就要尊重父母,履行一個家庭成員的義務。

一個心智正常的孩子,此時應該能夠理解大人的心情,不會再和大人“對著幹”了。當然,此時家長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最近是不是特別忙?或是有其它的原因,比如書架上空間不夠,壁櫥裏缺少一個架子,房間裏有太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等等。對於合情合理的要求,家長一定要盡量滿足。當然,家長也沒有必要規定孩子一定要立馬收拾,或每天都保持房間一塵不染。隻要孩子意識到問題所在,願意改進,在家長督促下每隔一段時間整理一次,目的就達到了。注意,整理房間隻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所以最後的“整潔”程度也不必要由家長硬性規定——衣褲、襪子當然不能隨地亂扔,但孩子自己喜歡的明星照是掛在左麵牆上還是右麵牆上,圖畫本放在書架上還是書桌上,都是孩子自己的決定。

說到西方家庭, 那種孩子把家長拒之門外的現象是有的,但是處在較高經濟文化層次裏的西方家長是不會允許孩子房間“裏麵是怎麽一種狀態父母隻有靠想象”的。大多數西方家庭雖然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在孩子關著門的時候大人進去前要敲門,但不允許孩子的房門24小時關著,有的家庭更製定了“開門政策”——即當有朋友來訪時,你的房門一定要敞開!

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沒有約束,他們會濫用自己所享有的自由。如果一個孩子的房門24小時都緊緊關著,家長要靠想象才能知道裏麵的一切,作為一個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我是不會同意的。出於本能,我想知道裏麵的秘密,我擔心裏麵是不是會有不應該屬於這個房間的東西——煙、酒、成人讀物甚至毒品!

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一味的遷就,對孩子沒有要求沒有約束,卻反過來約束自己,讓自己適應孩子的生活,這樣必比溺愛還要危險!因為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很可能為所欲為,迷失了正確的生活目標。人性的本質是貪、懶的,所以就不能沒有約束。另一方麵,即使家長假裝鴕鳥,但心裏是不滿意不服氣的,你也許會控製自己不再嘮叨亂七八糟的屋子,但是你會在別處“找茬”,把“垃圾屋”的怨氣在其他地方發泄出來,更加加深了和孩子之間的隔閡,破壞了正常的家庭氣氛。

要知道,在家裏,孩子的隱私不是天賦的權利,而是孩子在遵守家庭協議的前提下享受的優惠特權,一旦孩子破壞了共同遵守的協議,家長有權剝奪這種優惠。

心理學研究發現,有時孩子故意會讓自己的錯誤行為流露出痕跡讓父母發現,因為他們自己沒有勇氣和父母直說,其實內心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所以父母更不要假裝看不見,要抓住機會,因勢利導讓孩子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

再回到讓孩子整理房間的問題上來,孩子這種營造“垃圾屋”的習慣決不會隻限於自己的房間,所以不能聽之任之。其實,對於有些天生“邋遢”的孩子,他們自己也覺得這不是好習慣,假如一個男孩的女同學要來家裏玩兒,他肯定會主動把自己屋子收拾得幹幹淨淨。所以,既然孩子知道什麽是正確的“普世標準”,大人就應該幫助孩子朝正確的方向努力。在家長的幫助下(是協助,指導孩子整理,不是單方麵的責備和命令),一旦孩子看到自己能夠戰勝自己的惰性,能夠掌控自己的行為,學會約束自己,就一定會增強他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也會使他們今後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營造的更有條理,更有效率。

所以,家長不要嘮叨,不要責備,因為孩子們都是知道那些道理的。然而知道該做什麽和按照所知道的去做並不是一回事。要讓孩子們懂得,生活中我們都必須做一些該做而又不願意做的事,這就需要我們自我督促,自我約束。要知道,如果現在你自己不學會約束自己,將來社會會來約束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