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從吃粽子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表象

(2009-06-06 11:17:31) 下一個


想想自己實在是個小人:剛剛吃完粽子,一抹嘴,要開始罵娘了。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習俗,這是傳統文化在生活習慣上的表現,香噴噴的粽子人人愛。但是吃粽子隻是表象,粽子是文化的載體,其內涵是什麽?我喜歡吃粽子,但更想剝開粽子皮,看看裏麵的核心。

為什麽吃粽子?是什麽價值觀和思想促使人們這一天要吃粽子?不管事實如何,吃粽子已經被公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

地球人都知道的故事就不說了,反正身為內閣部長的屈原在秦兵大軍壓城,自己的主張得不到主子的認同,“奔走以先後”、“雖九死其猶未悔”,最後還是委屈冤枉鬱悶,跳江自殺了。

原來吃粽子就是要紀念這位跳江自殺的屈部長,要向他學習,要愛國。

屈部長愛國嗎?

如果說屈原愛的是“國”,那今天陝西(秦國)人吃粽子可有點“賣國”,而齊、燕、趙、魏、韓這5“國”的後裔吃粽子更是莫敏其妙了。

即使不用這種狹隘的民族觀看屈原,屈原也和愛國無關。實際上,屈原和楚懷王是本家,又是一君一臣,屈原雖因“異端邪說”被主子流放兩次,仍然忠心耿耿。但是敵人來了,不去抵抗而是投江自殺就是愛國?那麽大敵當前,隻要上吊、撞牆、吞金、抹脖子,甚至俯臥撐、躲貓貓都可以是愛國行為了。

為什麽獨獨屈部長成了愛國榜樣?那些英勇抵抗秦軍侵略的將士怎麽不被人懷念呢?

問題的實質是,屈部長愛的根本不是“國”,隻是一個和自己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統治集團,愛自己的本家君主罷了——忠君才是粽子裏包含的文化本意。

千百年來,統治者需要這樣的文化,需要樹立一個典型,讓大家學習領會貫徹,讓廣大老百姓去愛“國”。一代代皇帝們“奉天承運”,就必須先讓老百姓“愛國”,其實質是“忠君”,代代相傳,忠君就跟愛國劃上等號了。忠君甚至成了愛國的前提。

屈原實在是個“愛國”的好模範,首先,他能寫點詩歌什麽的,有些檔次,文化人有號召力嘛。其次,屈原也是個不大不小的官兒,官員的代表性不容忽視。第三,屈原是個從一而終的好典範,皇上都把他放逐了,他還要以死表忠心,是個難得的好奴才。

古代的文人比現在溜須拍馬的“含淚勸告”之輩聰明多了,他們樹立榜樣,不是讓老百姓整天學唱“學習屈原榜樣”,而是充分把政治學習和傳統飲食文化緊密結合起來。皇帝一下詔:吃粽子,欽此。老百姓就謝主龍恩,樂嗬嗬去包粽子了。

於是此後1000多年裏,每當農曆五月初五,人們似乎看到黃曆上寫著:宜跳江,宜愛國,於是就開始包粽子,用的葉子叫“愛國主義”,“屈原”成了商標,裏麵包裹著一個文化核心——忠君愛“國”。

當然,我們完全可以大張旗鼓地包粽子,吃粽子,你可以傳授發揚提高改進包粽子的技巧,包出千變萬化,形態萬千的粽子出來,如果你覺得那就是文化。但千萬別和什麽“主義”聯係起來,曆史在前進,吃粽子就吃粽子,別和屈部長聯係起來,更別學習他為了主子把自己的小命搭上。

吃粽子時什麽都別想,否則太累,還不如去吃汗包包,啃得雞這種垃圾痛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alsoRun 回複 悄悄話 Funny article although I have long forgot about the taste of 粽子.

"吃粽子時什麽都別想,否則太累". But you do not practice what you preach.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