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無墨對我這個教育係列的鼓勵和支持,更要感謝她開誠布公地提出意見,這樣才有助於我進一步的修改完善。
我寫這個係列,往往是有一個題目出現在腦海裏,就匆匆抓住,記下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加上行文匆忙,文章非常粗燥。所以,張貼之後出現各種不同意見也在意料之中。不過,這一次我們之間的爭論,好像有些枉然,我們似乎在談論兩個不同的範疇:你說的是孩子的生存而我談的是人生的價值觀念,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當然,也可能我沒有完全理解你的觀點。你反複強調望子成龍是為了生存,你說:“我覺得這個成長不是簡單的身體成長,還有知識,品格,責任等等諸多方麵的完善,最根本的還有一點,就是為將來孩子能獨立生存做好一切準備。”這我完全同意。但是我不明白你的“生存”是如何定義的。因為你說“總覺得“龍”的生存競爭力是比“蟲”要強出N倍……社會資源的分配都是有強烈的階層性的,就是高階層的人更容易也占有更多的資源。”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要像龍那樣占據大量資源才能生存?你是不是認為每個人都要占有幾百平米的大房子,跑車遊艇這樣的“更多的資源”才算生存下來了呢?是不是占有了這些資源就一定快樂,實現了自我價值呢?
既然“社會資源的分配有強烈的階層性”,那麽我認為龍和蟲所需的資源不是完全相同的,他們都需要一些基本的東西,空氣、水,但是他們的食物不一樣,喜歡去的地方也不一樣。那麽為什麽大家都要去競爭龍所需要的資源呢?
其實,做一條龍所需的資源更多,那龍的生存條件更差,龍更辛苦。國外買不起房子和跑車的人可以很快樂,如果國內沒有轎車別墅的人就不快樂,就覺得低人一等,那真的是價值觀的問題了。正像其他網友說的,與其做一個辛苦的不快樂的龍,不如無憂無慮的做一個開開心心的蟲。國內競爭激烈不假,但那不完全是為了生存。很大程度上激烈的競爭是人為的,是因為畸形的價值觀,認為隻有出人頭地成為人上人才“生存”得有價值,如此惡性循環,競爭又成了讓價值觀更加扭曲,人心更加浮躁,人生態度隨勢利的社會文化而改變的借口,這是萬萬不該的!
去年我們去阿拉斯加旅遊時了解到,當年淘金的競爭是相當激烈的,絕大多數人失敗了,放棄了,甚至喪失了生命!可能當時很多人不顧自身的能力和身體條件,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認為隻有淘到了金子才算成功,才能生存。哪兒有那麽多金子啊?相反有些人量力而行,為這些淘金者服務,修路搭橋開餐館旅店甚至妓院,反而生存下來了,而且生存的很好。這道理不是一樣嗎?國內不就是鼓勵人人去淘金嗎?家長們也認為隻有“淘金”才是成功,至少要有“淘金”的意識,淘不到金就淘銀淘銅。
你說“我們不得不送孩子去這個班那個班,看起來是在跟風,但是沒辦法,因為現實世界社會資源有限,你要生存競爭總獲勝就要尋頭覓縫,擠破腦袋。”幹嘛要擠破腦袋?先看看你孩子有沒有潛力學這學那,注意發掘他的潛力,揚長避短不是更適合生存?國內的現狀我是了解的,邊遠農村的“生存”的確是個問題,大問題,這不僅僅是教育問題,我們就不討論了。就城市而言,“送孩子學這學那”,僅僅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出人頭地?或是更有競爭能力把孩子送到“偽民主,假自由、犯罪率高、更不適合生存”的西方社會?難道讓孩子在國內輕鬆一些,進普通大學,找普通工作,做個普通人就不能生存了?如果真是這樣,那中國千千萬萬的農民工和下崗工人真是掙紮在死亡線上了。
你問我對海外華人子女爬藤如何看,你覺得“因為藤校意味著畢業求職的時候更多一分競爭機會,尤其是哈佛”。先不否認有很多華人是為了一個麵子而爬藤的,因為在美國的華人孩子不管是進藤校還是普通州立大學,“生存”都沒有問題吧?你說進藤校就多一份機會當然不錯,但這個機會是指去競爭某個大公司的CEO,哈佛畢業生當然強過一個普通學校畢業生。但是,每個人都適合做CEO嗎?比如我女兒,她的理想是做個小學或幼兒園老師,我注意觀察了她的性格和能力,我認為她很合適。所以我就鼓勵她,如果哪天她好高騖遠要爬藤,我還要敲敲她腦門:“你沒搞錯吧?”所以以後你女兒哈佛博士畢業了,我不認為她會在競爭一個幼兒園老師職位上對我女兒產生威脅,你同意吧?
如果我女兒是另外一種性格,並具備特殊的能力,自己又非哈佛不上,且能從中得到快樂,我為什麽不支持呢?我談教育絕對不是認為不需要讀書隻要快樂,或整天在地鐵裏賣藝,或隻有修理汽車才是目標或快樂的源泉。快樂,是一個人做他喜歡做的是並因此獲得報酬而不是隻有做律師大學教授或醫生,所以我就不會覺得我做幼兒園老師的女兒就比哈佛的博士少了一份快樂。
你說“一個媽媽一邊打工一邊照顧孩子上學的實在是太多了,照我說,這不是犧牲的概念,而是家庭整體幸福的需要”。既然你說到家庭的整體幸福,我不知道這樣的家庭有什麽“整體幸福”可言。正因為要把未成年的孩子考慮進去,一個“完整”的家庭才是幸福的保障。在你看到的實例中,不會沒有夫妻長年分居,未成年孩子缺少父親角色的關愛而產生的各種危機吧?
你以親身的經曆告訴我們當初你鼓勵丈夫去美國是很值得的。我好奇,如果你不“望夫成龍”讓他去美國,你們又損失什麽了呢?可能他以後的收入會少一些,地位低一些,那又怎樣呢?他如果不去美國你們就不能“生存”了嗎?
你又說現在有人海歸是“因為回國可以生存下去。” 我更加不敢苟同,難道這些在國外拿著博士學位的人連生存都有問題了嗎?我身邊還有朋友拿著博士學位送pizza,或是幹脆不上班,在家裏唱卡拉OK的呢?你可能認為一個博士送pizza就是無法生存了吧?
最後說說我自己吧,可能有人認為我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我沒有生存問題。對了,那是因為我生存的要求不高,我的價值觀讓我處於一個社會的中等水平就滿足了,在這裏比我有錢有名的人多了,我也可以再努力一把,混個高職位應該不成問題。可我不希望加班加點,我喜歡下班準時回家,上班偷偷懶,沒那麽多壓力,周末和孩子們在一起。當然我也可以再貸款買更大的房子,開寶馬,玩遊艇,打高爾夫。可是那樣的話我的生存反而真的有問題了。其實,我打不起高爾夫可以打乒乓,沒有遊艇我可以劃個橡皮艇去湖麵釣魚,開不起寶馬開馬自達還不成嗎?當然,你說這是外國,可國內要在中等水平上生存也絕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吧?有必要逼著孩子學十八般武藝而失去了自我嗎?
不同的價值觀造就了不同的生存目標,一種是追求自由自在的思想和輕鬆自然的環境,另一種是高薪高職燈紅酒綠歌舞升平,這種不同的人生價值觀恐怕是造成對生存不同理解的關鍵吧?
————————————
歡迎各位繼續砸磚,無墨原文鏈接:
望子成龍之我見——回悟空孫同學
送交者: 直言 2009年06月22日09:39:06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看了老閻評論中國人教育,及無墨、悟空孫的辯論,總體感覺,無墨同學從現實角度看得較多,悟空同學是從什麽才是幸福,及應該如何競爭,老閻則是從政治,或階級鬥爭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的。
本人讚成悟空同學大部分看法,同情理解無墨的觀點,不同意老閻同學的階級鬥爭的扯淡分析。兩位同學和其他跟貼的同學都說得很好。但悟空同學的論述方法,容易被老中家長曲解為不切實際,對子女放縱。事實上,無墨同學也正是這樣理解的。
無可否認,無論孩子將來在國內或海外生存,都必須有競爭力。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種競爭力要靠孩子、家長的辛勤付出,才能獲得。
中國人注重現實,再加上殘酷的客觀環境:在國內有龐大的人口爭食並不大的蛋糕;在海外,我們是移民,既沒有經濟基礎,又沒有任何人脈、社會網絡。政治上是弱勢,比如像在美國,平權法為了照顧黑人、西裔,要進好一點的學校,給亞裔學生訂的標準比白人還高。在這種情況下,老中家長注重學習成績,課外“送孩子學這學那”,又要上班,又要陪孩子讀書,沒什麽不對。不光是老中或亞裔,猶太人、白人家長都是這樣做的。隻不過程度略有區別而已。美國專門有個 soccer mom 的詞,指的就是這種“送孩子學這學那”的媽媽。
“送孩子學這學那”沒有錯,但學什麽、怎麽學還是有講究的。這一點,中國人確實有一窩蜂的跟風精神。比如說學鋼琴,老中家裏有條件的幾乎家家一架鋼琴(至少在美國),不管孩子連聽半音的耳朵都沒有,或是坐在琴凳上像受水刑似的,也要每天苦練幾十分鍾或幾個小時。這就不智了,是削足適履的教育方法。
不光在培養孩子課外技能上,在選擇專業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中國文化有專製的傳統,再加上好走捷徑,在教育上,不容易考慮孩子自身的興趣。每個孩子有不同特長,中國孩子與不例外。但中國家長一般是不尊重這種特長的,我們不喜歡因材施教,容易把孩子的喜好厭惡看成借口,不能容忍孩子不隨大流的愛好或特長。這裏麵,除了家長自身知識的限製,缺乏想象力,和我們傳統文化中遵從主流、正統,愛攀比、愛麵子是有關係的。反正我們凡事不習慣征求孩子意見,喜歡靠壓服,板著麵孔講大道理,或者是憶苦思甜。
無墨同學說的“在孩子成年以前,我覺得教會他們懂得生存的道理,比懂得所謂開心生活的道理要有意義的多!”絕對是說出了大部分中國媽媽的心聲的。
這些,加上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國人能吃苦耐勞的拚命精神,再加上中國的女性個個都是天生的孟母,一個專業,職業,或生存之道,一旦被中國人看中,想不變成萬人爭過的獨木橋或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都難!古有範舉人,今有巍為壯觀、儼然已成世界一景的高考為例。
且不說一刀切,違背孩子天性的教育方法,是否有效率,孩子即使學成,在孩子性格上也會有後遺症,譬如缺乏個性,不自信,內向、不陽光,與人處事時不懂得協商、談判,缺乏個性,不習慣或怕做選擇。到自己做了家長時也容易對孩子專製。
由於過度靠壓服,孩子容易覺得這些事情是為家長做的,再加上被剝奪了童趣,缺乏遊戲,長大後可能會有多種缺點,比如不容易有感恩心或同情心。許多在美國長大的亞裔孩子,特別是男孩,往往過於內向,不夠自信,和這種教育方法是有關係的。
不光是對孩子身心本身,我們老中這種一窩蜂和不尊重孩子興趣愛好,至少在海外,也造成了學生專業分布的狹窄。這在孩子就業上和對華人作為一個族裔總體競爭力也不利。
中國人現實,教育偏重技能。但在社會上,一個人的競爭力不完全取決於 hard skills 如學校的成績或具體技能,soft skills 也很重要,包括為人處世,解決問題的能力。
華裔在美國,政治人才,高級管理人才與我們的人口和教育程度不成比例,除了曆史原因,至少部分和我們對孩子培養教育的方法有關係。除了選擇專業不可太隨大流,我們還需要培養提高孩子的soft skills。我們的教育是很不全麵的。
從宏觀來講,按照bell curve的原理,一個社會不應該將太多的資源投入培養精英,如國內的文理工科大學,應注重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應該多樣化。國內據說技術工人奇缺,供不應求。但是專業技術學校並沒有見多起來。大家還是要擠在高考的獨木橋上拚殺。這方麵好像德國做得不錯。
美國的競爭烈度沒中國可怕,但常春藤名校的學費已經貴得離譜,而且就業、錢景大為縮水。所以老中家長也不必一味追求精英道路。
另外還有一個更加根本的問題,究竟什麽叫幸福或成功呢?
無墨同學“懂得生存的道理,比懂得所謂開心生活的道理要有意義的多”的講法完全將生存和開心割裂開,是有問題的。這裏的生存,我想無墨同學指的是物質條件,而悟空同學的開心,指的是幸福。
首先,我不覺得要生存,就必須要成天滿臉痛苦不能開心。無論是今天的中國或美國。
我覺得開心是生存道理的一部分。一個不懂得如何開心生活的孩子,不是成功教育的產物。光有物質上的富有,卻不幸福,人生還有什麽意義呢?
悟空同學說“每個人都適合做CEO嗎?比如我女兒,她的理想是做個小學或幼兒園老師,我注意觀察了她的性格和能力,我認為她很合適。所以我就鼓勵她,”我覺得悟空同學在我們老中中間,算得上是難得的清醒和智慧,懂得子女教育的真諦。
試想一個酷愛教育的孩子,因為你覺得不如做醫生銀子賺得多,不僅僅要去苦熬醫學院的漫長學業,將來還要用一輩子去做自己並不喜歡做的事情,成了大房子、好車的奴隸。你倒是很幸福,但他(她)並不幸福。他到底是為你活著呢,還是為自己呢?
無墨同學說“西方教育觀念隻要“開心”就好”也是不對的。西方教育強調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啟發式的教育,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其實是咱們孔夫子的方法。在孔夫子的教育觀念中,他老人家的弟子,都是靠著自己的自由意誌選擇的職業人生,而不隨大流,都是很開心的。
傳說孔子有3000多名弟子,三好學生才72名,專長、從事的職業不一,成就各異。但孔子因材施教,並不板著麵孔苛求。
孔子的弟子中,子貢經商,善做生意,銀子賺得嘩啦啦地數不過來,據說猜測市場行情奇準。子貢如果生在今天的話,一定是個華爾街炒股高手。顏回則有安貧樂道精神。連孔子都自歎不如:“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後世的韓愈也讚歎道:“誓耕十畝田,不取萬乘相。”
即使聖者如孔夫子也不能免俗,認為清貧是種痛苦。所以孔子曾勸顏回:“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答:“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
聖人畢竟是聖人。孔夫子好像再沒勸過顏回去當官。
當然這裏的開心或幸福並不是不負責任,凡事隻圖爽一把。這個道理呢,應該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的道理裏講清楚的。教孩子生存的道理隻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的一個部分。我覺得這部分是無墨同學完全沒有理解悟空同學的地方。
中國幾千年傳統對人的期望,男人當成就功名,女子則是當一個孟母。而包括孟母,古今中外,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才是對子女教育的目的。在這點上,過於注重物質、現實的當代的中國孟母們,是做得遠遠不夠的。
人的價值觀不同,對龍蟲的定義也不同。
同一個班同一位老師教出的學生,還有及格和不及格的呢,更何況芸芸眾生。每個人的悟性不同,對龍蟲的認知程度就不同。
無墨網友其實才是一隻可憐的蟲,因為她把評判人生成功的標準隻聚焦到一個點。
美國總統,比爾蓋茨,李嘉誠又怎樣?因為有他們存在,別人就沒生路了嗎?
我們不是都過得好好的嗎?
2:價值觀可達中產階級,退一步到低層,如果已經是最最底層了,被人呼來喝去的,快樂人生價值觀能實現嗎?
3:人生的價值觀脫離生存的基本條件談也是空的.
4:人生價值觀的尋求男人偏好向下,女人偏好向上(建立在要求對方實現的基礎).
5:阿Q精神的延續,腦子裏和吳媽已經睡過覺了,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