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美女今猶在,玉人何處教吹簫?
(2009-02-26 14:09:33)
下一個
中國文化中自古以來有一種美女情節,文人騷客們視美貌女子為可憐的弱者,卻又居高臨下把玩戲弄,並津津樂道之。於是乎,很多地方的“美女”也就經文人之筆名揚天下:什麽燕趙佳人、吳越嬌娃、洛陽女兒、米脂婆姨,當地人都引以為豪,不過,流傳最廣,家喻戶曉的還算“揚州美女”。
去年的煙花三月,我經北京,南京上海而至揚州。一入揚州城,便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雖不時聽得幾句熟悉的揚州方言,卻未能一賞沉魚落雁的美人,好生失望!
那流芳千古的揚州美女,明月之下,可還有人吹簫?
放眼揚州街頭,女性的衣著打扮和姿容舉止不但無法和上海、杭州等南方大都市媲美, 甚至青島大連的北方姑娘如今都不乏妖嬈嫵媚的風采。你滿懷期待地行走在揚州城裏,不得不感歎:那個溫情萬種,風月繁華的揚州早已隨風而去了,正如流經揚州的大運河上曾經響徹的纖夫號子,一統湮沒飄散在兩岸的樓台煙雨之中,而揚州的女人正是這座千年古城在繁華消散後積澱下來的寧靜,是鉛華褪盡後的清麗與安詳。
其實,“美女”實在是個很籠統的概念,男人理想中的集容貌、氣質、文化、修養、技藝為一體,仙氣、靈氣、巧氣於一身的美女世間稀有,加上青菜蘿卜,高矮肥瘦曆來眾口難調,即使以西洋人之精細嚴謹,也隻能弄出個什麽三圍杯罩之類幹巴巴的數字來,揚州究竟有沒有美女,怕永遠是個見仁見智的話題了。
不過,在文人墨客的想象中,不管是“煙花三月下揚州”還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背後都隱隱約約有一個“美女”的俏麗背影。
身為揚州人的朱自清說道:“從前所為‘出女人’,實在指姨太太和妓女而言;那個‘出’字,就和出羊毛、出蘋果的‘出’字一樣。”而他的學生曹聚仁更是為這個“出”字做了注解:“這個‘出’字,即是花花世界鬧風情的說法。我們看看《儒林外史》就可以明白那筆風流賬是怎樣寫的。”
《儒林外史》中的揚州大鹽商將冬蟲夏草當做菜吃,花三百兩銀子買一味中藥雪蝦蟆,一年至少娶七八個妾……。這些所謂的妾,便是那聞名遐邇的“揚州瘦馬”。(揚州瘦馬是指那種瘦瘦的,長得精致小巧,用來充當妓女或姨太太的美麗女人)
不難看出,揚州美女除了鍾靈毓秀的自然美貌外,還更借助了揚州文人墨客的渲染以及富可敵國的鹽商們對“瘦馬”的偏愛。
漫步在東關街、校場、瘦西湖邊上,看著那些明清時代揚州青樓所在地的小木樓,竟沒有一丁點當年的粉色痕跡,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是一樣灰暗破舊的鹽商大宅院,男人女人都一樣的行色匆匆……
不知怎麽想起了《鹿鼎記》裏韋小寶哼唱的揚州妓院小曲:
“一杯酒,慢慢斟,
我問情哥哥是哪裏人。
揚州那個地方有二十四條橋,
每一條橋頭有一個美人……”
坐遊船來到瘦西湖邊新建的二十四橋,可是美人不在,橋已空空。白天裏,不見月色,更無管弦,自然再也領略不到昔日詩句裏迷人的風采了 ……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再見了揚州,別了,夢中的揚州美女。
“春風十裏揚州路,歌吹是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