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11)
2008 (219)
2009 (121)
2010 (101)
2011 (161)
2012 (183)
2013 (99)
2023 (1)
2024 (1)
中西文化的差異,最直接的體現莫過於飲食習慣:咱們使筷子,洋人用刀叉;咱們把食物切碎了煮,洋人煮熟了再切碎;咱們邊煮邊放佐料,洋人臨吃前撒鹽加胡椒……
其實啊,最有趣的差別在於菜肴的名稱上。洋人一般直接了當,以菜肴的原料和烹飪方法命名,咱們就麻煩啦,中國人取名,講究寓意,叫起來好聽,有口彩,再加上那些傳聞典故,如果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的話,食客們一定會一頭霧水的。
比如《射雕英雄傳》上有用雞蛋製作的四種菜肴: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燉蛋加幾片青菜;一行白鷺上青天:蛋白煎了切絲,排成隊形;窗含西嶺千秋雪:蛋白炒成一團;門泊東吳萬裏船:一碗清湯裏放幾片蛋殼。
時下,更有些為吸引眼球嘩眾取寵的:“玉女脫衣——一盤黃瓜拌豬蹄,隻不過黃瓜是剝了皮的; “紅燈區”——其實就是一盤用紅辣椒炒的雞肉;“勾勾搭搭”——黃豆芽和綠豆芽炒在一塊;“情人淚”——芥末拌肚絲;“悄悄話”——將豬耳朵和豬嘴拌在一起。
這些菜,中國人吃吃也就罷了,大不了看了名字一笑了之。可是,一旦洋人麵對這些胡裏花俏的名字,他們是萬萬不敢把這些菜送進嘴裏去的。
是不是有必要給他們翻譯一下兒呢?怎麽翻呢?
中西飲食文化的不同,注定了菜單的翻譯是萬萬不能“忠實原著”,“信達雅”具備的。看看,“驢打滾”,“夫妻肺片”,“東坡肘子”,“蟻上樹”,“叫化雞”,“佛跳牆”按字麵翻出來是要嚇死人的啊。難怪,眼下“沒有性生活的雞”(童子雞)、“四個高興的肉團”(四喜丸子)、“政府虐待雞”(宮保雞)、“麻臉的女人做的豆腐”(麻婆豆腐)已經成了國際笑話了。
據報道,為了迎接2008年奧運會,《北京市餐飲業菜單英文譯法》已經完成討論稿,屆時,北京市餐飲飯店中的數千種菜、酒,都將有統一規範的英文名稱。這次翻譯是以菜的原料、做法為基本內容的。比如宮保雞丁,就是“花生、辣椒、蔥炒雞肉”;過橋米線成了“加雞肉的雞湯粉絲”……
翻譯當然有助於洋人了解中餐的結構,但是這樣的翻譯並不能完全幫助洋人記住真正的中餐菜肴。試想一個洋人喜歡過橋米線,第二次告訴服務員要一份“加雞肉的雞湯粉絲”端上來的很可能是一碗普普通通的粉絲湯!
這樣的菜名翻譯真有點吃力不討好。最簡單的做法是,把菜名直接用漢語拚音標出來就行了。洋人來吃中餐,多少應該學一些漢語,了解一點文化。用漢語拚音讀菜名,中國人也明白,否則就算是“GO BELIEVE”(狗不理)那樣興師動眾,苦思冥想才得來的翻譯,洋人用它來問路,肯定還是找不著北的。
實際上,不少中餐的原本稱呼早已被洋人接受了,比如“餃子”、“炒麵”等,所以這類傳統的食品名稱大可隻用漢語拚音直接拚寫。然而這次北京的“標準翻譯”卻把炒麵譯成了“Sautéed Noodles”,餃子也是洋化的“dumpling”。這樣做,對推廣中華文化,普及漢語極為不利。更糟糕的是,同樣很傳統的早點油條被譯成了“Deep-Fried Twisted Dough Sticks”。這個“油炸的麵棍子”還有什麽味道呢?
再說,中國的飲食文化不但源遠流長,而且還在不斷推陳出新。“標準譯法”再好,也趕不上廚師們的想像力。
這不,大歌星齊秦的哥哥齊魯新近在上海開設了一家“齊辣”餐廳。齊魯做得一手好菜,還創造了幾十種別具一格的特色佳肴。他有一道看家菜:砂鍋裏除了各色的美味外,配有雞蛋、鴨蛋,鵪鶉蛋,還有皮蛋。這幾個蛋湊在一起,是混合的蛋,菜名就叫——“混蛋”
這“混蛋”的英文是什麽呀?!
附:
北京市餐飲業菜單英文譯法:禽類(節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