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 寶學說話可能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情之一。成人看到的,隻是孩子們是否聽懂了,是否會說一些話了,其實,孩子們經曆的遠比我們看到的多得多。摘抄一些可能讓 大家感興趣的兒童語言習得部分並編排一下,不能針對某個情況有回答,但希望能增添一點對孩子語言發育過程的了解。這篇文章裏,(一)主要說一些語言習得的 大概進程,隻能是“大概”,因為孩子習得語言個體差異比較大。(二)主要是寶寶發音(音係習得phonological development)的一些規律.有些是純語言習得理論的東西,可能很枯燥,沒有興趣就跳過了。這裏的寶寶大概都接觸到中文和英文,希望兩方麵的資料都選一些,但在(二)裏主要涉及英文例子,如果有興趣,下次可以找些漢語的資料。
(一)寶寶什麽時候說什麽話?
很多媽媽對孩子的語言發育應該出於什麽階段時常有擔心。每個孩子的發育過程各不相同,不過,總體上來說,大部分孩子還是有類似的發育過程。世界上所有的嬰幼兒似乎在獲得語言都經曆了類似的幾個階段。 (注:用[ ] 符號的是國際音標,用 ‘’的是拚音。)一般來說:
1. 六個月以前
嬰兒出生後幾周會用哭聲引起人們注意。孩子因饑餓,疼痛等而啼哭,父母親會對他/她的啼哭作出反應,過不久父母甚至可以辨別孩子不同方式的啼哭,準確地幫孩子解決當前的問題。孩子也會因此懂得,可以用聲音引起別人對自己的注意。
三個月以前嬰兒的聲道跟動物很相似,咽喉部位比較高,口腔通道比較短,舌頭相對比較大。長到三個月以後,就跟人類的越來越像。六個月以前的嬰兒已經能聽辨一些類似的音節,比如[da] 和[ga]。(語言學家通過嬰兒的sucking rate來判斷嬰兒對不同音的反應。)這種能力,使得孩子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隻要在目標語言的環境中生活)成為可能。
能簡單發音,所發的音基本是元音(中文中也可籠統稱‘韻母’),特別是[a]、[ai]、[ei]、[e]、[i]、[ou] 這些音,輔音(中文中可籠統稱聲母)在這階段還很少。所發出的音大多是一張嘴氣流從口腔中出來的,隻是隨著嘴巴張得大小的變化而成不同的音。當然,有的孩子也出現很多帶輔音的音節,比如[gu] [agu:]等等。如果沒有出現,也是正常的。
2. 大約6個月左右:Canonical babbling開始(Kent & Miolo, 1995, p.311)
Babbling時經常會用到的聲音:[da],[ba], [wa], [de],[ha],[he] 等等。但是不管怎麽說,一般來說元音比輔音出現的頻率要高得多。這些babbling並非是胡亂的,嬰兒babbling時用到的95%的輔音是世界語言中12個最常用的輔音。早期的babbling大多是兩個重複的輔音+元音的組合,如mama,gaga,dada。晚期的babbling變化會增加。漸漸的,這些音會漸漸的越來越接近孩子要學習的語言裏的聲音。有意思的是,盡管孩子們的babbling不一定能表達什麽意思,但是大人可以聽出哪些是英文環境孩子的babbling,哪些是阿拉伯文環境的孩子的babbling了。
在這個babbling的時期,孩子們開始模仿大人的聲調,至少孩子已經能聽出不同的聲調有著不同的意義,比如上升的語調在大多語言裏表示疑問,等等。
3.從第6個月到第9個月,嬰兒也在失去一種能力,就是他們在之前所具備的能聽辨不同的非母語音。(看到這裏,很多人會迷惑,如果沒有興趣,可以跳過。)所謂失去聽辨非母語音的能力(lose the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sounds that are not phonemic in their own language)其實是一種積極的失去,是為嬰兒要學會母語在做積極的準備。比如說,一個孩子在6個月以前有聽辨 ‘yu’ (如“魚”), ‘yi’ (如“一”)的能力,可是如果這個孩子生長在一個純英文文的環境,而英文中是沒有‘yu’這個音的,到了孩子第一年的後期,他就漸漸地不能分辨‘yu’ 和 ‘yi’ 了,因為對這個孩子來說,學英文時沒有必要再分辨這兩個音。在這裏例子裏,如果這個孩子生長在純中文環境,這個能力就不會失去,反而變成增強,因為在中文裏‘yu’ ‘yi’是有關鍵性的不同的(可以有不同意思)。對於不同的語言元素的習得,這個能力的‘增強’的時間很有可能不同,比如,嬰兒 ‘失去’聽辨中文聲調的能力可能比其他的早一些的,等等,語言學家還在繼續實驗。
上麵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世界上所有的寶寶在6-9個月的時候已經在積極地為學習周圍的語言(而不是所有的語言)作準備了。不過,這種‘失去’不是真正的丟掉,如果以後有需要,仍然是可以再學習這種聽辨技巧的,隻是如果過了語言習得的關鍵期(critical period),就不像習得母語那樣快和輕鬆。(後麵會提到這個語言習得關鍵期的問題)而且,這種‘失去’的現象,會因為個體不同,或者語言環境不同(如單語環境和雙語環境)而產生個體差異。
4. 接近或滿一歲時,會使用真正的“單詞話語”。在父母鼓勵下,還不斷重複一些音,如“爸爸,媽媽”等。當嬰兒第一次發這些音時,並不知其含義,但經反複,孩 子會逐漸懂得這個詞(多數為名詞)與某一人或物的對應關係。嬰兒聽懂的話比會說的話要多得多。嬰兒很快學會“不”的意思。
一歲左右:一歲左右(很多孩子更早一些),大部分寶寶(固定地)開始用同某一串音來表示特定的意思(begin to use repeatedly the same string of sounds to mean the same thing)。 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孩子已經能意識到一串聲音和意義的連接關係。這是個了不起的事情。試想我們大人如果收聽一個完全陌生語言的電台,你能聽得出那些外語裏 每個詞是什麽意思?一個詞與一個詞之間在哪裏斷開(一個詞從哪裏開始,到哪裏結束)?因為我們聽到的就是一串串連續不斷的音。這對孩子來說,聽媽媽說話也 是一樣的情況。可是在一歲左右的時候,這種聽辨周圍語言的能力已經具備了(包括這種語言的很多元素,比如上麵提到的具體音的不同;如果是漢語,聲調的不 同;重音和輕音的不同;以及一切能幫助孩子來分辨詞的單位的元素。)
5.嬰兒滿18個月左右時,一般都已經過渡到“雙詞話語”或者所謂“電報語言”。孩子會試圖把兩個詞放在一起說,比如“爸爸,飯飯”。
6.兩歲半的孩子大都會使用“連接語法”,開始使用代詞,叫自己是“我”。在這之前,用自己的名字代替“我”,但有時他們對“你”“我”會產生混淆現象,比如母親對孩子說“你吃什麽?” 孩子回答“你吃麵麵”,這個現象會隨著語言掌握水平提高而得到改善。三歲的孩子,談話已經相對自由,詞匯量大增。
(這裏想起一個朋友和她的外孫子的談話,這個孩子在美國出生:
“ 姥姥:寶寶,不能爬上去,要是爬上去,姥姥就不喜歡你了。
寶寶:姥姥不喜歡你,媽媽喜歡你。
姥姥:媽媽也不喜歡你。
寶寶:媽媽不喜歡你,爸爸喜歡你。
姥姥:爸爸也不喜歡你。
寶寶:爸爸不喜歡你,姥爺喜歡你。
姥姥:姥爺也不喜歡你。
寶寶:[do waji bi: hapi] ”(大概是說Don’t worry, be happy!,幼兒園學的)
我聽了以後笑得@#$%&&**(^%$!!~~~很是佩服孩子的學習能力。)
7. 孩 子到了四,五歲,可以使用“遞歸語法”,意識到語言有個規則體係,並且能重複使用。他們不但知道能說什麽,還知道不能說什麽。一個正常的學齡兒童,不管母 語如何複雜,都毫無困難地運用自如。任何一個健康的在中文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都會用“了,著,過”之類的功能性語言元素(一般先學會名詞,動詞等實詞,再習 得代詞,副詞助詞等虛詞)會用“把/被”等字句,而這些對於說其他語言的成人來說習得起這些漢語語法來是非常非常難的。
(二)寶寶發音(音係習得phonological development)的一些規律
很多媽媽聽不懂寶寶在說什麽,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孩子們由於(1)生理上發音器官沒有完全發育好(2)對語言的聽辨還處在發展時期,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如理解能力的發展),發出的音或者說出的話,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孩子在聽到並理解一些詞的意思後,試圖自己說出來的時候,大致會采取這樣的一些策略:(有些可能很枯燥)
1.替換(Substitutions)
孩子們一般會用對他們來說比較容易發的音來代替比較難的音。比如:
(1)常用爆破音stops(如[b][p][t][d][k][g]等,很多孩子用這類音替代摩擦
音如[s][θ]等)
比如:--sea[ti:] (English)
--記得言言把circle說成“削扣” (拚音的‘x’比摩擦音更接
近於爆破音)
--mouth 說成mouse ([θ]比[s]更難一些)
(2)常用前音(比如用齒齦音[t][d][z]代替齶音如[k][tš])
比如 -- shop [zap] (English)
-- cassé ‘broken’ [tase] (French)
(3) 常用半元音 (如:用半元音[j] [w]代替邊音[r][l])
比如 -- lap [jap] (English)
-- 來 [jai] (chinese)
--light 發成 “yight”
--rabbit 說成 wabbit
(4)常用元音 (相對於輔音,元音容易一些,所以孩子們會自動地把聲音元
音化)
比如:--apple [apo] (English,把[l] 用元音[o]代替)
--bottle [babu] (English)
其他還有很多,比如對孩子來說鼻音的爆破音[m][n]等比邊音容易,如把月亮發成‘月娘’等等。每個孩子出現的替代情況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對某個孩子來說,他/她個人的內部替代的規律一般更固定,父母也可以自己總結出自己孩子的一些發音規律。
2.同化(Assimilations)
孩子們常會把一個詞裏的兩個不同的音發成在某方麵比較類似的兩個音。
(1) 聲音的濁化和清化(一般情況,把元音前麵的輔音濁化,把音節最後的輔音清化。這個有點難懂,一般來說元音都是濁音,就是人發音的時候聲帶在振動的音,輔音有清有濁,[p][t][k]等是輕音,[b][d][g][v]等就是濁音)
比如:--paper [be:bə] (第二個[p]由於受到後麵元音的影響變成了濁音[b])
--pig [bik]
(2) 輔音和諧化(consonant harmony孩子們喜歡把不同的輔音發成兩個類似的輔音)
比如:--duck [gak] ([g][k]都是齶音/後音,而[d]是個前音)
-- tongue [gaη] (同理,[g][ η]都是後音,[t]是個舌尖/前音)
-- tub [bab]
-- 如果沒有記錯,草莓的兒子旺旺常把德語的Danky說成gaki,
很典型的一個例子。
(3) 元音同化 (vowel assimilation孩子喜歡把兩個不同的元音發成兩個類似的元音)
比如:--flower [fa:wa]
3.對音節進行改造
一般對孩子來說,最容易的音節結構是一個單獨的元音{V},其次是一個輔音+一個元音{C+V}。因此他們對音節的改造時,會把複雜的音節向這個方向變。 (世界所有語言應該都具有這兩種音節結構,英語的音節結構比中文的複雜得多。)
(1) 如果碰到一個音節裏有連續的兩個以上輔音,孩子們會自動去掉一個或
幾個(Consonant cluster reduction,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輔音本身就比元音
難,再加上如果有連續的輔音出現,就太難了。)
比如:--clown [kaun] ([kl]是個輔音叢,很難)
--CC把spider說成pider。([sp]是輔音叢)
(2) 末尾輔音消失(final consonant deletion)
比如:Bike[bai]
(3)非重音節消失 (deletion of unstressed syllables. 這個現象與孩子們的聽力
發育密切相關,即對輕重音節的辨別.)
比如:---banana [nana] (因為前麵的ba不是重音,重音在第一個na)
---Potato [dedo]
(4) 喜歡重複音節(reduplication)
比如:-- water [wawa]
--記得CC把yellow說成“也也”(也很可能是不能發邊音[l],並
且元音同化)
語音發麵先理到這裏(大概語音是最枯燥的部分)。以後有機會把中國兒童學習漢語(比如聲調習得)的一些資料補充一下(不知道什麽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