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人

博客的力量,在於分享。不需要掌聲,隻求心中的一聲共鳴。
正文

連載(1):《感受戰爭》

(2006-07-26 21:53:40) 下一個
又打仗了!

每天都要坐在電視機前看看戰事的發展,不禁回想起了自己將近5年前作為記者報道阿富汗戰爭的那段經曆,在此將紀實之作奉上。

不知是為了紀念,還是為了忘卻。


感受戰爭
——在阿富汗戰爭前線采訪的日子

引言

這是我所經曆的一段真實的曆史——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場戰爭。雖然隻有短短的60多天,但在我短短一年、也許是最後一年的駐外記者生涯中,留下了太多的感受。震驚、憂慮、恐懼、迷惑、無奈、興奮、期盼……

我想,在報道阿富汗戰爭的日日夜夜裏,我用手中的筆和相機記錄了至今難忘的一幕一幕。然而,還有更多更多的記憶時時翻湧在腦海中,激起的浪花讓我無法平靜。即使,那場戰爭已經漸漸遠去。

現在我的手中已經不再是那支記者的筆,然而我卻有太大的衝動要盡力搜尋過去三個多月的每一個鏡頭。我應該把它們化為文字,與所有拒絕戰爭、擁抱和平的人們分享。作為親身經曆“世紀第一戰”始終,並在報道前線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新華社記者,作為一名曆史的見證人,我沒有其它更好的選擇。

我想,這段曆史在很多人的心中也是無法抹去的。槍炮炸出的彈孔廢墟、被毀的家園、失去親人的苦痛……這並不是戰爭最可怕的地方。戰爭逼迫人們流離失、漂泊異鄉,給幾代人所造成的無知、絕望和仇恨,才是最令人驚異的永久創傷。

隻有反思過去,我們才能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赴任

記得2000年8月份獲悉自己被分配到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工作時,頭腦中居然一片空白,連常規的興奮或遺憾之情都沒有湧起來。雖說在過去的兩年編譯工作中也接觸過有關巴基斯坦的稿子,但對它的了解無外乎:一個穆斯林國家,隻吃牛羊肉,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的“好鄰居、窮朋友”,印度的“死敵”,手裏握有核武器,除此之外幾乎是一無所知。在隨後兩個多月的實習過程中,通過調閱伊斯蘭堡分社以往發回的“大廣播”(即新華社通稿)以及一些相關資料,再加上社裏接收到的PTV(巴基斯坦電視台)的節目,總算對這個未來的駐在國有了一個輪廓和感性上的認識,同時也努力稍稍培養出了對它的初步感情。

在我行將赴任之際,幾位老同誌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巴基斯坦是個熱點國家,隔不了多久就會“出點兒事”。年輕人到那裏,有鍛煉的機會。

帶著前輩的囑托與希冀,我踏上了駐外的道路。就像一隻早就夢想翱翔天際的雛鷹,迫不及待地振落了羽翼上的絨毛,撲棱棱衝上了藍天。對我來說,那是一片未知而又充滿好奇與渴望的天空。

90年代初以前,新華社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曾設有分社。但由於隨後阿國內各種族、派係間兵戎相見,安全形勢急轉直下,出於安全等因素的考慮,分社暫停了運作,人員全部撤回。雖說在阿富汗境內已沒了新華社記者,但畢竟這個被戰火燃燒了幾十年的國家仍是讓世人放不下的一塊“心病”,因此鄰國巴基斯坦的新華社伊斯蘭堡分社也就奉命兼管起了有關阿富汗的日常新聞報道。

初探難民營

2001年1月8日,我告別了冰凍三尺的北京和蒸蒸日上的中國,飛行近6個小時,抵達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走出簡陋的機場大廳,我終於感受到了巴基斯坦夜的氣息——漆黑而又陌生。我心裏敲起了鼓:真的就要在這兒工作兩年啦?!

年輕人的熱情總是不分時間與場合的。到任剛剛十來天,分社就接到了聯合國的邀請——采訪位於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首府白沙瓦附近的阿富汗難民營。分社的首席老杜看我摩拳擦掌的樣子,就痛快地把任務交給了我。我也開始第一次與聯合國駐伊堡機構打交道,聯係行宿。

巴基斯坦人辦事不緊不慢、視時間如無物的特點,以前曾有耳聞。料想此次采訪成行,怎麽也得一個星期。臘月三十兒晚上,包括新華社在內的幾家中國新聞單位聚在一起包了頓餃子,放了幾掛鞭炮,在劈劈啪啪的脆響聲中,期待著迎來施展身手的一年。

沒想到身處異鄉,還能如此熱鬧地過了一個傳統的春節。大年初一還在夢中,就被新年的第一聲電話鈴吵醒。話筒那一端的老巴(對巴基斯坦人的親切稱呼)操著我耳朵還不太習慣的南亞英語,通知說聯合國決定派專車送我去難民營,明早啟程。放下電話,感覺節已經在昨天晚上徹底過完了。入鄉隨俗嗎,帶著一股強烈的好奇和興奮,準備了采訪攝影器材和地圖等必備品,就等著再起床上路了。

大年初二,我在阿富汗難民營中度過。在這一天,我似乎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與我們所建設並享受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地方。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8個多月後,一場發生在美國的令人震驚的恐怖襲擊事件卻改寫了阿富汗的曆史,內戰不休的阿富汗因成為國際反恐怖主義的戰場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作為記者,我在阿富汗戰爭期間駐守巴基斯坦邊境城市白沙瓦時,十餘次走入阿富汗難民營,其中包括紮盧仔。

戰爭來了

那一場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又迷惑不解的恐怖襲擊事件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震撼了我們創造一個“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大環境的雄心壯誌。難道新世紀不可避免地要在炮火硝煙中、屍骨廢墟上拉開帷幕嗎?如果真是這樣,我們攜手進入的究竟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紀?

在這種疑問中,人們又驚奇地發現,一個曾經以武力在“群狼爭食”的阿富汗獨攬大權的極端宗教組織——塔利班學生運動砰然倒塌,而前後隻有兩個多月的時間。拋開政治上的傾向性不談,相信熟悉阿富汗曆史的人大都會把這一變化當作曆史賜予阿富汗的又一個寶貴機會。然而,憑著美國強大軍事機器扶植和摧毀的新舊兩個政權,能否如人所願,從內戰的廢墟走向和平的國度,無人可以準確預測。

“9•11”之後的一周,無論在世界上哪一個角落,氣氛都是異常的。全球經濟最強、軍力最強並習慣於“一覽眾山小”的美國,卻被一種以美國式的想象力也無法企及的反作用力將其一直炫耀的光榮與傲慢擊得粉碎。

在這種沒有曆史經驗可以全盤效仿的危機中,美國人已別無選擇,隻有再次以其常用的“以暴治暴”、“斬草除根”的極端作法,繼續維護頭頂上的美國“光環”。而對於與美國或親或疏、距南亞或遠或近的許多國家來說,“9•11”同樣是一場突至的考驗,甚至是生死的抉擇。

似乎一夜間,九月的南亞已然籠罩在了戰爭陰雲之中。而美國、阿富汗、巴基斯坦三方將是構成這場戰爭的必要因素。美國是國際恐怖主義的受害者,它將成為反恐怖主義戰爭的發動者;阿富汗則被認為是恐怖主義分子的“棲息地”和“避難所”,因此有可能成為被打擊者;而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支持者,巴基斯坦將在這場“大象與螞蟻”的遊戲中扮演什麽角色?巴基斯坦將會從中受益,抑或成為另一個受害者?

塔利班:生存還是毀滅?

自從9月11日美國遭受有史以來最令人震驚和痛心的恐怖主義襲擊之後,一段時間以來淡出國際舞台的沙特流亡富翁本•拉登再次被美國“請”到了聚光燈下——在西方世界,上至總統、總理,下至平頭百姓,都將這位早已被美國列為“頭號通緝犯”的極端分子視為一手製造滔天罪行的元凶。

美國政府已明確表示,除了全力以赴將製造恐怖主義事件的凶手繩之以法,還不會放過恐怖分子的包庇者、窩藏者。顯然,矛頭直指將本•拉登奉為“伊斯蘭世界的英雄”並為其盡施賓主禮儀的塔利班。

戰雲密布的阿富汗近一周來以其特有的反應方式向外界傳達著統治者的態度。塔利班駐巴基斯坦官員在美國襲擊事件發生後幾小時便召開新聞發布會,否認本•拉登參與製造了此次恐怖主義活動,稱其一切活動盡在塔利班掌握之中,電話、因特網等通訊手段全部切斷,根本無法與外界接觸。接下來的幾天,隨著美國方麵調查的進展和本•拉登被正式確定為“首要嫌疑犯”,塔利班的態度也愈發強硬。塔利班最高領袖奧馬爾連續發表聲明說,劫持飛機撞擊紐約世貿中心大廈和華盛頓五角大樓這樣“複雜、巨大的”行動不可能為本•拉登個人能力所及,美國一再拋出本•拉登嫌疑最大的論調就是為了以此作為借口與伊斯蘭世界為敵。他堅稱,塔利班不會交出本•拉登,而且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他。

在本•拉登問題上決不妥協的同時,塔利班還為對抗美國的軍事打擊做著準備。有報道稱,塔利班在“9•11”事件後對其軍事設施及人員進行了重新部署,並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伊朗、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境部署了地對地導彈。據巴基斯坦情報機構獲悉,塔利班最高領袖奧馬爾也由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的傳統駐地轉移到了不知名的新地方。

為了遏製鄰國在可能爆發的戰爭中成為美國的“幫凶”,塔利班官員於9月15日在伊斯蘭堡宣稱,如果哪個國家為美國開放領空或提供軍事基地,那麽不排除該國遭到報複性打擊的可能。另據來自喀布爾的消息,塔利班外交部15日下令,要求所有外國人撤離阿富汗。

明知麵對的是一場實力對比懸殊的較量,但一貫嚴格、甚至苛刻地執行伊斯蘭教法、主張以聖戰捍衛伊斯蘭教純潔性的塔利班沒有絲毫服軟的跡象,而是號召伊斯蘭世界團結起來“迎接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已經飽受二十年內戰蹂躪的阿富汗再次走到了戰爭的邊緣。

巴基斯坦:盟友還是敵人?

“9•11”事件發生幾個小時後,巴基斯坦總統佩爾韋茲•穆沙拉夫緊急致信美國總統布什,強烈譴責當天在美國紐約和華盛頓發生的襲擊事件是“極度殘暴、恐怖的暴力行徑”,並轉達了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對此次恐怖主義事件給美國帶來的“巨大的、史無前例的”無辜人員傷亡的哀悼、慰問和深切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穆沙拉夫在信中呼籲世界各國聯合起來與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作鬥爭,鏟除這一“現世的罪惡”。誰都清楚,巴政府如今已被推到了非作出決斷的懸崖邊——在美國可能拉開戰爭大幕後,巴基斯坦將不可避免地變成“前沿陣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在這種關鍵時刻萬一“站錯了立場”,則大有粉身碎骨的危險。

巴基斯坦聯邦內閣和國家安全委員會15日下午召開聯席會議,就當前本地區形勢及美國向巴提出合作打擊恐怖主義的要求等問題進行了4個小時的緊急磋商。在當晚召開的一場頗受矚目的新聞發布會上,巴外長薩塔爾宣布,巴將嚴格遵守聯合國安理會在美國遭襲後通過的有關打擊恐怖主義的決議,承諾對世界反恐怖主義鬥爭提供“全麵支持”,並依據國際法履行自己的職責。

然而,參加發布會的記者們大都感到有些失望。新聞界想要了解和讓人們知道的是巴基斯坦針對當前的突發事件將采取什麽具體措施應對或改變事態發展,而這也正是巴政府的困境所在。

美國的來勢洶洶和阿富汗塔利班的毫不退讓使剛剛宣布自己已經踏上通往民主之路的巴基斯坦遇到了一個突如其來的岔路口——許多巴政府及軍方高層人士已將目前美國的“緝凶”行動定性為巴所麵臨的一個逃不掉的“危機課題”。一方麵,由於地理位置、宗教和曆史等原因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有著無法分割的緊密關係,巴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塔利班政權合法性的國家,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塔利班的堅定支持者,甚至有些國家和組織指出巴國內一些宗教院校正是塔利班得以逐漸壯大的“造血器官”,為其培養了大批“忠誠的”伊斯蘭教捍衛者。雖然有消息說美國試圖軟硬兼施,以“考驗巴政府對巴美關係的誠意”的高壓態勢和取消或減輕對巴基斯坦的製裁等為“誘餌”換取巴情報機構的配合、獲得有關本•拉丹的線索、得到具體的軍事支持等,但巴基斯坦一旦在此問題上公開其親美立場,將激起國內的右翼黨派和宗教組織對塔利班的同情和反美情緒以及可能來自塔利班方麵的報複。如果屆時國內情勢失控,不僅現軍政府的權威性和公正性遭到質疑,對整個南亞地區的穩定都會形成威脅。因此,穆沙拉夫曾公開承認,當前他所麵臨的是一個攸關國之前途的“最重要的決定”。

另一方麵,巴基斯坦所希望看到的是本地區的戰爭危險逐漸消除,或者至少不要爆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有分析指出,就目前阿富汗境內的經濟形勢和難民狀況,戰爭一定會造成更多阿富汗難民的外逃,而首當其衝的將是已經接納了200多萬阿難民的巴基斯坦。基於這一出發點,巴政府又不得不接受美國提出的一些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實質內容的“合作,而非外交辭令式的搪塞,如考慮向美軍開放部分領空等,以達到有效打擊恐怖主義、避免美國發動具有戰略意圖的戰爭的目的。但巴所提供的反恐怖主義支持必有其底線。巴軍方將領曾表示,巴不可能為美國提供用於調動地麵部隊的軍事基地,因為那樣做無疑將把巴基斯坦卷入戰爭的旋渦。

高懸於阿富汗上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同樣讓巴基斯坦不寒而栗。要麽引火燒身,自身難保;要麽趨利避害,投其所好。總之,沒有任何一條中間道路。在美國遭襲並很快發出耀武威脅後,巴政府迅速采取行動來應對不利局麵。目前,巴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境內與阿富汗接壤的綿延邊境地帶已經部署了處於高度警戒狀態的巴正規軍以及準軍事部隊,以防可能燃起的戰火燒到巴基斯坦的土地上。巴國內各國際機場也已駐軍,而且一些敏感地區及設施附近加強了巡邏和監控。

雖然這些措施皆為“安內”之舉,隻能保證巴基斯坦境內的暫時安全和穩定,而無法起到阻止或是加速戰爭爆發的作用,更難以對今後事態的走勢有所引導。但麵對擺脫不了的“立場選擇”,巴政府從一開始就是清楚的——與誰為敵,也不能與美國為敵,尤其是在反恐大旗高高飄揚的特殊時期。基於此,穆沙拉夫在此後的幾天內接見了國內各政黨及宗教領袖代表,全麵尋求支持,廣泛聽取意見,從而製訂出有效的戰略方案。

除此之外,巴基斯坦還憑借其與塔利班的“傳統關係”積極接觸塔利班的高層,試圖勸說塔利班以“識趣”的態度三思而行,以逃“殺身大禍”。一支巴基斯坦代表團9月17日上午抵達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與塔利班負責外交事務的高級官員穆塔瓦基勒舉行會談。有內部人士透露,此次會談結束後,該代表團計劃會見塔利班最高領袖奧馬爾,並有可能前往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與更多的塔利班官員會麵。但結果仍是意料之中的“無功而返”。

(待續)

投入新聞爭奪戰

對於我這個已在國外分社工作了9個月的半老不新的常駐記者來說,這一周的感覺是複雜的。繁忙中夾雜著青年人特有的躍躍欲試,而構成這種感覺的除了好奇、興奮,還略微有些憂慮和苦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