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45)
2012 (65)
2013 (77)
2014 (65)
2015 (101)
2016 (57)
2017 (106)
2025 (1)
|
生活在國外的華人越來越多,幾乎滲透了社會的每個角落。生活也越來越富有。但他們是否真正進入了社會主流,還很難說。咱們國人與印度人不同,有語言障礙,外加我們的起跑點不同。
最近發現,這裏的大中小城市中的加油站幾乎都被印度人占有,他們的私人購買及經營中小型企業的能力比我們華人強,膽子大。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積極參與政黨競選,雖然口音很重,很多人不喜歡他們,但英文的語言底子厚,聽力,回答問題比我們華人的強,他們堅持不懈的這種精神也很難得。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大學教授,許多都是印度人。他們的家屬大部分都願意參與社會活動。而我們華人的家屬們都喜歡去工作,哪怕找一份服務性的,隻要能補貼家用即可。
如何進入主流社會?我理解的是: 做你該做的事,業餘時間參加些義務活動,每個城市都有很多這樣的團體,他們為當今的國家政策,地方財政政策,環境保護等大家關心的話題,定期組織有媒體參加的午餐會,討論會進行討論。
他們邀請主管部門的相關人員給演講,包括科學家,政客,研究人員。然後大家自由提問。演講,問答直接上電視。演講的人當然是有所準備,那些提問的人員也要有一定的知識,知道自己在說什麽。
那些主持人都由各單位除了工作之外,關心社會的人組成, 外加些退休人員,都是自願參與。久而久之,他們成了社會主流。他們也歡迎新人參加,尤其歡迎我們華人參與。隻是我們華人大部分都滿足於現狀,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孩子上了大學,之後也有了工作,基本都不太關心家外的事,最多與幾個談得來的華人朋友一起吃吃飯,唱唱歌,打打牌。所以也就談不上進入什麽主流了。
我先生可以說是這個城市的活躍分子,那些想參與競選的政客,市長,議員等,都認識他,與他討論相關的話題,客客氣氣的打招呼。當然也有的見了他,繞道走,就怕說了什麽不當之處被挨刺。他鼓勵我們華人參與他們的活動,隻是我們華人都說沒有時間,很遺憾。
這篇文章估計會招來許多磚頭。既然寫了,當然歡迎討論。大過節的,別砸的太狠就行。
有時也覺得因為不太參加社會事務,導致很少華人進入製定遊戲規則的圈子。
同時有時相互不能團結,不能把群體力量壯大起來。
最後製定出的各種規則都是有益於別的族裔的。
短期來看自掃門前雪是最省事的,但是長期來看,弊端是巨大的。
如果入主流就得“定期組織有媒體參加的午餐會”就得和“政客,市長,議員等”都認識。那我還不屑了。
三教九流,我就我的流,挺好,挺好。
比那些空口談政治罵貼的文章要好得多。
本人在歐洲,華人是鳳毛菱角,但是支持樓主所說,華人要積極參加業餘活動,哪怕蜻蜓點水一下,至少留下華人的蹤影,萬事打下基礎,滴水成川,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