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轉的《上帝擲骰子嗎》一文中,14與15談到了一些理論。這裏我把它概括一下,引申加入了自己的觀點。請注意,物理某些部分隻是量子理論的一個分支(哥本哈根學派),有許多人同意,也有許多人反對。
概念一:
電子同時是一個粒子和一個波。我們設計了一個雙縫試驗,按照經典物理,一個粒子隻能或者通過左縫,或者通過右縫。然而,實驗上它同時通過了兩個縫。盡管如此,它仍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粒子。
概念二:
在觀測之前,電子處於各種可能狀態的疊加態中。哥本哈根學派認為,在觀測之前,不存在“客觀狀態”。薛定鄂的貓,有死活兩種可能狀態。在觀測之前,它處於死活疊加態。
概念三:
原文:(14)
。。。
每當我們一觀測時,係統的波函數就坍縮了,按概率跳出來一個實際的結果,如果不觀測,那它就按照方程嚴格發展。。。。
量子派後來有一個被哄傳得很廣的論調說:“當我們不觀察時,月亮是不存在的”。這稍稍偏離了本意,準確來說,因為月亮也是由不確定的粒子組成的,所以如果我們轉過頭不去看月亮,那一大堆粒子就開始按照波函數彌散開去。於是乎,月亮的邊緣開始顯得模糊而不確定,它逐漸“融化”,變成概率波擴散到周圍的空間裏去。當然這麽大一個月亮完全融化成空間中的概率是需要很長很長時間的,不過問題的實質是:要是不觀察月亮,它就從確定的狀態變成無數不確定的疊加。不觀察它時,一個確定的,客觀的月亮是不存在的。但隻要一回頭,一輪明月便又高懸空中,似乎什麽事也沒發生過一樣。
與貝克萊互相輝映的東方代表大概要算王陽明。他在《傳習錄•下》中也說過一句有名的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如果王陽明懂量子論,他多半會說:“你未觀測此花時,此花並未實在地存在,按波函數而歸於寂;你來觀測此花時,則此花波函數發生坍縮,它的顏色一時變成明白的實在……”測量即是理,測量外無理。
。。。
(很象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實周圍什麽都沒有,我們一旦有了念頭,則周圍一切都有了。)
引論:
1。按照哥本哈根學派,在一片沒有人的樹林裏,其實什麽都沒有,隻有一堆互相疊加的波函數,是有限種(但數字很大)可能狀態的疊加。現在有一個人去了,立刻,瞬時,所有的波函數都坍縮了,其他可能性全部消失,出現了一片樹林。
2。此人離開,樹林又消失了,又是一片波函數。第二個人來了,波函數再次坍縮,樹林再次出現。
3。等等,它為什麽沒有坍縮成任何其他的可能性?第一人與第二人所看到的東西全無分別?因為可能狀態的數字很大,兩次坍縮成一個狀態的可能性其實很小。
4。而且這片樹林與總是有人的樹林沒有區別。這似乎可以推論,一直有一個“意識”在注視這片樹林(和其他所有東西),導致其波函數坍縮。而這個意識,應該是所有人,包括已故去和未出生的人,的總和。(佛說,我們的本心都是一樣的,是互相連通的,我們是同一片大海上的不同浪花。)(或者把這個意識看成上帝,有何不可。)
概念四:
試驗證明,我們的觀測手段影響了電子路徑的選擇。也就是說,一秒種之後發生的事,決定了一秒鍾之前發生的事。(你肯接受這種理論嗎,愛因斯坦不肯。)(可是各種宗教都承認預言的存在。)
概念五:
我們的宇宙,原是一片波函數,忽然間,有了一個觀測者,於是一瞬間,宇宙坍縮成現在這個樣子。或者不如說,這個意識創造了宇宙。(有一天,佛起心動念,於是產生了我們的大千世界。)(說上帝創造了萬物似乎也不矛盾)
佛教與基督教似乎在這裏都符合得很好。
如果佛教有一千種說法,其中之一與此符合得很好,那麽我不會太驚訝。瞎貓碰死耗子的概率太大。可是這是佛教最正統,流傳最廣的說法,且被廣泛接受。而這是兩千年前一個人打坐的時候想出來的。這讓我想,可能我們的本心是與一個無比智慧,全知全能的佛或上帝相連通的。
我無意冒犯佛教或任何其他宗教。如有唐突,先行謝罪。
這篇文字,亦與物理或科學精神相去甚遠,隻可算為宗教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