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刀客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正文

王國維

(2009-01-21 11:55:47) 下一個

1927年,王國維51歲。清朝滅亡已15年之多,五四運動也已過去8年。世事變幻,使清華園內的人文景觀也為之大變。人們的思想觀念變了,衣服穿著也隨之而變。惟有兩人,以其最獨特的方式固守著自己原有的信仰。他們留著辮子,毫無顧忌地行走於大庭廣眾之下。學生們因景仰他們的人品,沒有人強迫他們剪去腦後那帶有特定含義的辮子。這二人,一為梁啟超,另一位就是王國維。

在王東明的記憶中,父親“每天早晨漱洗完畢,母親就替他梳頭,有次母親事情忙了,或有什麽事煩心,就嘀咕他說:人家的辮子全都剪了,你留著做什麽?他的回答很值得人玩味,他說,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9]

王國維對已滅亡的清廷也有類似的執著——既然受過清廷之恩,既然是清廷舊臣,既然已效忠於清廷,那麽,不管怎樣,不管世事如何變化,我王國維總是要效忠(或者說是愚忠)到底。

早在1924年溥儀被逼離開紫禁城的時候,王國維便整日憂患,並打算自殺。幸虧家人警覺,時刻防備,悲劇才未能上演。不久,北京大學考古學會發表《保存大宮山古跡宣言》,對清皇室破壞大宮山古跡提出批評。王國維知道後馬上衝冠而出,為清皇室辯解。他長久地處在憂患中不能自拔,甚至於聽說有人在紫禁城坤寧宮撿得古器,他也不忍往觀。

1925年,清華國學研究院籌備主任吳宓因王國維學貫中西,特親自前往,帶著十二分的誠意聘請王國維當國學院的教授。此時,溥儀早失去了皇帝的特權,躲在日本使館。王國維卻仍然以君臣之禮請示溥儀,得到溥儀的準許後,才奉“諭旨”到清華任教。

不久之後,溥儀離開北京,到天津張園做起了寓公。王國維對其仍時刻關注,時刻準備效臣子之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