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菩提花 序章 2

(2007-06-25 15:32:52) 下一個

地球上的這一次文明似乎比大西洲和印度洲文明更輝煌。環地中海文明和遠東文明逐漸融合,文明開始了全球化時代。公元21世紀以後的幾百年裏,全球人口逐漸接近一百億。自然科學,醫學,資訊以及工程技術高度發展。

對宗教的偏執,是這一次文明最大的弱點。也是全球化帶來的最大的難題。

上帝一直眷顧著人類,即使人類惡貫滿盈。

上帝的做法是,將成就菩提的修行法脈存留在人間。人間隻要有人成就菩提,人類不斷滋生的惡業就能被承擔,人類就可以繼續繁衍。法脈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在公元前一世紀,主要存留在地球的兩處:亞洲的喜馬拉雅山附近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附近。安第斯山的法脈在以後兩千多年逐漸失去了傳承,而喜馬拉雅山的法脈卻在這一次文明中從未間斷。

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菩提盛開的地方,人間大成就者心中的聖地。

因為喜馬拉雅山法脈的緣故,遠東地區一直是世界宗教的搖籃。在公元前漫長的九千年裏,恒河流域產生過很多大成就者,他們籍著延綿不絕的法脈,成就了超凡入聖的大智慧。然而,全球化的到來,是以環地中海文明的後繼者---- 西方文明征服遠東文明的後繼者---- 中國和印度而開始的。西方民族的傳統宗教是基督教。耶穌基督也是大成就者,他修行的法脈也來自於東方。但耶穌成就菩提後,被西方民族神化。相比遠東各個民族,西方民族要悲觀得多,基督教因為他們而成為全球最不寬容的宗教。

耶穌之後約六百年,阿拉伯半島上誕生了又一位大成就者穆罕默德,被後世阿拉伯民族尊為先知。穆罕默德以自身大成就者的智慧,詮釋了另一位大成就者耶穌的教導。阿拉伯民族,環地中海文明的一支,從此也承認了耶穌基督先知的地位。伊斯蘭教,擁有與基督教相似卻更圓通的教義,相比遠東的諸宗教要狹隘一些,卻比基督教寬容得多。

每一代先知最終都會入涅磐。先知滅度之後,不同種族間的政治衝突,披著宗教的外衣,打著“聖戰”或“傳播福音”的旗號,以文明衝突的姿態蔓延開來。穆斯林和基督徒的衝突,以及穆斯林和猶太教徒的衝突,延續了十幾個世紀,從來沒有停止過。

東方文明史上似乎從來沒有發生過嚴重的宗教衝突。因為東方人對宗教的體會更真切。

宗教是什麽?宗教是成就菩提的大成就者的隨緣說法,是他們的傳承中的皮毛,而一切傳承中精華部分,是不可能以文字的形式留傳後世的。存留在喜馬拉雅山的法脈,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一代又一代大修行者所成就的菩提,是菩提的代代相傳。每一個時代都有在世的菩薩,隻不過不為凡夫所知。西方人隻聽說過耶穌和穆罕默德,便以為這就是全部。東方誕生過太多的大成就者,所以東方的民族的血液中沒有西方民族的這種偏見與悲觀。

曆史上的中國曾經出現過儒、釋(佛)、道三種宗教並存的時候。南宋時代的大修行者王重陽以無垢的智慧,詮釋了三教的根本,指出聖人、仙人和佛本質上是不同教派對一種同等的修行境界的不同稱謂而已,這種境界即是菩提,王重陽稱之為“真人”。儒、釋、道三教的教理從此在華夏文明中開始相互融合,史稱“三教歸真”和“仙佛合宗”。三教合,武林出。此後出現的以武當、峨嵋為首的武林修道基本繼承了三教融合的成果,隻不過武當偏道,峨嵋偏佛,但是武林各派不再言修仙修佛,一律言“修真”。

修真。多麽偉大的徹悟,大智大慧的創舉。隻有東方民族才有這種博大的胸懷。遺憾的是,全球化的到來,是以西方征服東方,東方模仿西方為基本內容的。東方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並不能占據世界的主流。世界的發展的軌跡主要以西方文明為主旋。

兩千多年的宗教對立,特別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無休止的衝突,地中海沿岸的各民族偏執的缺陷,最終導致了人類毀滅性的戰爭。戰爭一旦進入軌道,便不是人類的理智可以控製的,一切都太晚了。

這場浩劫幾乎毀滅了所有的文明。大地母親似乎也承受不起這種劇烈的痛苦,以至於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遷。短短五年之內,幾乎所有的陸地都陸續沉沒在了茫茫大洋中,受到下沉大陸版塊的擠壓,三塊嶄新的陸地逐漸浮出海平麵。隨之而來的是數不清的地震,海嘯,颶風,洪水和火山爆發,全球隻剩下了不到一億人,終日惶惶,時刻提防著突如其來的各種天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flysnow68 回複 悄悄話 "全球隻剩下了不到一億人,終日惶惶,時刻提防著突如其來的各種天災。" "現在是文明大衰退的時代,而且這個時代還要持續很久很久..."----是不是想著這個問題,就懶得做一切事?

雪花認為,無論明天發生什麽,今天我也要快樂地活著,哪怕隻有一小時。。。~_~。。。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