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獨自生活和獨立生活

(2012-01-29 06:38:58) 下一個

親戚家的小女孩從上海直接來美國來上私立高中,放假兩星期中把她接回家住,正好與我家孩子同齡,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兩種不同文化教育出來的結果。

Chi出生在上海,10歲小學三年級來到美國,接受的是美國式教育訓練,Ada出生在上海,在上海讀書,初中階段住校學習。

Chi喜歡看美國MBANCAA藍球賽,對每支球隊的隊員和以往成績了如指掌,看籃球也打籃球,盡管打得一般,Ada自稱也喜歡籃球,喜歡James,但對於Miami的情況一無所知,隊員狀態和球員成績毫不了解,喜歡的隻是球星自身的表現,當然從不玩球,從不鍛煉,沒有任何興趣。

Chi的喜怒表現在行為上,開心就大笑,氣憤就反擊,在語言和行為上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Ada沒有喜怒,至少沒有很多表現,開心表現最多的是明天沒有生物課,或這星期沒有課,主要是動手做項目。

Chi知道自己要什麽,盡管是最後一分鍾的決定,至少了解自己要做什麽,要去爭取什麽,不要什麽,Ada不清楚自己要什麽,要去爭取或做什麽,或用什麽辦法才能做到,十分清楚地知道你會幫她安排好,從眾多的選擇當中篩選出給最後的方案給她。

從眾多的兩個多星期的共同生活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兩種環境下生活的孩子的明顯不同,Ada父母自認為Ada有住校經曆,有獨立生活的經驗,自己會照顧自己,這是中國父母親家長們的共識,但這是不正確,在中國任何情況下,都不是獨立的生活,而是獨自生活,家長們看到的是表象,遠離父母,住校、睡覺和吃飯都隨大流,衣服洗不洗都可以帶回家等等, 但真實的請情況是睡覺有統一的時間,吃飯有統一的時間和統一的食物,上課和自習有統一的時間,任何事情都有學校給了一種選擇,而且通常隻有一種選擇,學生們在家裏有家長照顧每一天的生活起居,最基本的是你渴了,家長會給你倒水,你餓了,會給你準備食物,當然會問你要吃什麽,但通常家長會以“對你好”的理由給孩子一種選擇。

在學校所有的教育以理工科委主,缺乏人文教育,強調“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的不怕”,在強大的理工科培訓下,孩子們隻有一種正確答案,要麽對,要麽錯,即使連語文、自然常識也隻有一種正確答案,要麽多,要麽錯,課堂上給的答案永遠是正確的,跟以上不一樣的一定會被扣分,拿不到好成績,家長和老師會批評,考不進好高中,好大學。即使最終結果導致標準答案隻能有一個。在這種強壓之下會有思想嗎?

獨立生活的能力是有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形成的,生活中往往對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很多種,不是別人已經篩選完了後,提供給你最後的一種,而是不管別人有沒有正確或錯誤的判斷,你獨自去篩選,這是第一步,家長和老師會以他們的經驗來幫助你,但是不是一定正確的,最終的選擇一定是你自己的選擇。這種獨立的思考,不光在學校裏,在學習中,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每時每刻。

朋友曾戲言說中國的孩子是圈養的,美國的孩子是放養的,我想這是很好的一個概括。

獨自生活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和生活曆練,才能步向獨立生活。我希望看到Ada,以後所有的中國孩子們由從獨自生活走向獨立生活的那一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