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不需要什麽理由的
個人資料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北島:文革時北京四中

(2016-10-09 02:50:35) 下一個

有關我舅舅的記載用藍色文字標出

北島:文革時北京四中

 


(一)



1965年暑假收到錄取通知,我終於考上北京四中。

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國最好的中學之一,對我來說就像天堂那麽遙遠。小學考初中先填誌願:第一四中,第二13中,第三41中,這基本是我們那一帶成績中上的男生的共同模式。通考時,我因未識破語文考卷中“極積”這一詞序顛倒的陷阱,在去天堂的半路拐了個彎,進了13中。

記得那天是董老師監考。她在我書桌前駐足長歎,提醒大家交卷前一定要細心檢查。我掃了一遍考卷,沒錯呀,於是信心十足提前交了考卷。結果名落孫山,被父親臭罵一頓,那年暑假我灰頭土臉,抬不起頭來。

初中三年,在教室門前那棵大槐樹的搖晃中悄然逝去。從初三上半學期起,在父親的壓力下,我起早貪黑,深一腳淺一腳“積極”趕路。

臨近通考,我變得越來越迷信,尤其對“四”這個數字。一天,我從學校沿大翔鳳胡同回家,閉眼走四步睜開,再閉眼走四步。走著走著,快到了柳蔭街,猛一睜眼,迎麵是位老奶奶,滿臉驚訝。一見我睜眼,她咯咯樂了:“我心說,這可憐的小瞎子咋沒拄根棍兒呢?”

此情可問天,我這小瞎子終於摸進天堂門。那年夏天,我的社會地位有明顯提高:父親另眼相待,親戚鄰居讚許有加,再別上校徽,幾乎成了全人類的寵兒。更讓人高興的是,樓下一凡也考上了四中,我們倆還分在同一班。



(二)



北京四中創建於1907年,起初叫順天中學堂,1912年改名為京師公立第四中學校,1949年定名北京第四中學。距離跟13中差不多,從家步行20分鍾。

9月1日開學那天,我起得早,磨磨蹭蹭,打開書包又合上,心不在焉,然後跟著一凡去學校。由郭沫若題字的“北京四中”,刻在校門門楣石頭上,塗上紅漆。那水泥牆體和大小鐵柵欄門有些陰森,據說曾出現在某國產故事片中,冒充日本憲兵司令部。

開學第一天是老師與學生見麵。我所在的高一(5)班除了一凡,全都是新麵孔。我隱隱感到不安,是那種係錯紐扣出現在公眾前的不安,既無法掩飾又來不及糾正。

開學後不久,扒拉小算盤,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語文優勢不再,但還說得過去;關鍵是數理化,夢魘一般,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尤以數學為甚,一過整數我就如墜五裏霧中,分不清東南西北。而周圍同學你超我趕,甚至有人提前讀高三的微積分課本。我暗自叫苦,悔不該混進這數字的天堂。

說實話,整個學校氣氛讓人感到壓抑,又很難說清來龍去脈,總覺得有什麽地方不對勁兒。比如衣著,簡直樸素到可疑的地步:帶汗堿的破背心,打補丁的半新衣褲,露腳趾頭的軍用球鞋。可盡人皆知,四中是高幹子弟最集中的學校。顯然有什麽東西被刻意掩蓋了,正如處於潛伏期的傳染病,隨時會爆發出來。

班主任田傭是數學老師,隻比我們大五六歲。他戴白框眼鏡,麵色紅潤,精力充沛,整天跟我們跑步打籃球,蹦蹦跳跳,像個孩子王。他剛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不久,每月工資56元,單身,留北京,在名牌中學教書,這是命運的良好承諾。

跟我們一起下鄉勞動,除了帶頭幹活,還要照顧全班的起居夥食。他腰紮草繩,親自生火掌勺,我和另一個同學給他打下手。肥肉煉油,白薯切丁,過油後用醬油一烹,香飄四溢。開飯了,他再一勺勺分給大家。

那年正搞“四清”運動,重提階級鬥爭。我母親調貴陽一年,參加當地銀行係統的“四清”。而我們下鄉碰上的首要難題是,和農民打招呼,萬一趕上地主富農怎麽辦?大家議論紛紛,認定他們一定鬼鬼祟祟。問村幹部,發現這標準靠不住,索性跟誰都不打招呼。

一天工間休息,K同學用小刀頂住我腰眼兒,先是開玩笑,隨後認真起來:我不肯求饒,他就暗中使勁兒,刀尖越紮越深。我們對視,僵持了好幾分鍾。突然劇痛難忍,我一把推開他。他冷笑說,這是考驗我的革命意誌。此後對他敬而遠之。好勇鬥狠,正伴隨著階級意識而覺醒。

1966年春,暴風雨將臨,有種種前兆可尋,我們像小動物般警醒。課間休息,同學們大談革命理想與生死關頭,好像每個人都在麵對最後的考驗。我暗中編造犧牲前喊的口號,並反複排練,在想象中,周圍必是青鬆環繞。我甚至把指頭放進門縫,越夾越緊,直到疼得大汗淋漓。我承認,若大刑伺候,我當叛徒的可能性很大。

我連團員都不是,有一種被排斥在外的恐懼感,但不知如何向組織靠攏。一凡是我的入團發展介紹人,也就是說他代表組織,這給我帶來希望——畢竟是哥們兒嘛。我試探口風,他守口如瓶。



(三)



“文化革命”爆發了。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論,四中從此正式停課。聽到這一消息,我跟同學一起在教室歡呼雀躍,但自知動機不純:那正是我數理化告急的關頭——期末考試在即。老天有眼,當年把我領進天堂,如今又救我於水深火熱之中。每天醒來,我都感到不怎麽踏實,擔心毛主席又改了主意。他老人家最終下定決心,永遠關上學校大門。

自5月下旬起,我和幾個同班同學每天早出晚歸,去西郊大紅門外的北京食品學校煽風點火,鼓動學生罷課鬧革命。我們提出的口號是“不給資產階級做蛋糕”。可一提起蛋糕,大概與饑餓經驗有關,難免多分泌口水,故我演講時唾沫星亂濺。食品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社會底層,費盡口舌,還是鬧不懂為什麽要罷課,為什麽不做蛋糕。在辯論中,一個女學生反問我:“那你說說,蛋糕跟資產階級有什麽關係?”大多數的敵意堅不可摧,我們隻好撤退。

四中校黨委癱瘓,由高三各班團支部聯合接管。我在學校抄寫大字報,三天兩夜沒睡覺。第三天晚上,和同學一起去清華附中,聲援被壓製的紅衛兵。我精神恍惚,腳下軟綿綿的,燈光耀眼,聲浪忽近忽遠。而革命就像狂歡節,讓人熱血沸騰。

有一天在教室,同學的裝束讓我大吃一驚。他們搖身一變,穿上簇新的綠軍裝,甚至將校呢製服,腳蹬大皮靴,腰係寬皮帶,戴紅衛兵袖箍,騎高檔自行車,呼嘯成群。讓我想起剛進校時那莫名的壓抑,原來就是優越感,這經過潛伏期的傳染病終於暴發了。

“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這口號應運而生,幾乎把所有的人都卷了進去。我們班同學L把它譜成歌曲,流傳甚廣。在當時的辯論中,對方頭一句話是:“你什麽出身?”若出身不好,上來就是一頓臭罵或暴打。我出身職員,但父親舊社會在銀行工作過,屬可疑之列。我再次被排斥在外。

在操場靠校牆一側的樹叢中,我發現一輛沒上鎖的自行車。那是輛倒輪閘,鏽跡斑斑,輻條稀少,車鈴上拴著細麻繩,一拽叮當響。觀察幾日,竟無人認領,我如獲至寶,權當借用。

騎破車的好處是,即使沒鎖,停放在任何地方都很安全。雖說與高幹子弟的“永久13型錳鋼車”不可同日而語,但自我感覺良好,這畢竟是我擁有的頭一個交通工具。由速度所產生的快感,是靠步行的芸芸眾生無法體會的。我騎車出入革命洪流,不再把自己當外人,甚至產生幻覺,自認為是革命的中堅力量。後讀堂吉訶德才恍然大悟,準是他的坐騎把他弄瘋的。

一天,騎車沿德內大街從家去學校,快到廠橋十字路口,順大陡坡滑行,一個跟頭栽在警察崗樓前。頓時圍滿看熱鬧的人。我渾身是傷,更倒黴的是丟人現眼。那似乎是個嚴重警告,我激流勇退,把車悄悄放回原處。沒過半天,那車就神秘地消失了。



(四)



那是個瘋狂的夏天。6月4日,北京市委派工作組進駐學校;6月15日,全校召開女校長楊濱的鬥爭會。6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登北京四中學生廢除高考製度的倡議書;8月4日,一個冒充紅衛兵的“反動學生”在王府井被發現,被帶回學校,在操場上被活活打死。與此同時,有二十多個校領導和老師被遊鬥,被學生們拳打腳踢;8月25日,以四中幾個高幹子弟為首,成立“首都紅衛兵西城區糾察隊”(簡稱“西糾”),接連發布了十號通令……

四中成了北京“文化革命”的中心之一。除了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各種密謀正在進行,為隨後出現的各種派係組織留下伏筆。由於出身問題,同學之間出現進一步分化。一個“貴族”學校,突然卸去樸素優雅的偽裝,露出猙獰麵目。

最讓我吃驚的是,我們班同學T的遭遇。他生性靦腆,曾在入團書麵“思想匯報”中坦白了自己關於性的想像,包括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形狀。誰料到,這些懺悔的細節被大字報公布出來,成為大家的談資笑料。T被劃為反動學生,從此從大家的視野中消失。到底是誰把這些玩意兒公布出來的呢?我暗自慶幸,好在沒有為入團幹這類傻事。

8月18日,我去了天安門廣場,那是毛主席第一次接見紅衛兵。我們一早在六部口列隊等候,被人流裹挾著湧向天安門廣場。我們雀躍高呼,踮腳仰望天安門城樓,可什麽也看不見。隻有幾個綠點,我猜想毛主席就在其中吧。在那狂熱記憶的深處,最難忘的就那麽幾個綠點。

暴力隨著暑熱升級,到處是批鬥遊街抄家打人。北京城充滿了血腥味。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紅八月”,讓人不寒而栗。

1966年8月2日,是我17歲生日。白天家中無人,我拉上窗簾,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心緒低落到了極點。在人生轉折時刻,我試圖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但什麽也看不見,內心空空如也。

35年後,因父親病危我回到北京。那天我和弟弟乘出租車,經平安大道回父母家。他指了指鐵柵欄後麵的白色現代建築群,突然問,“你知道這是什麽地方?”我試圖辨認,但一點線索都沒有,茫然搖搖頭。“這就是四中。”



(五)



當年全北京的中學隻有四位特級教師,四中就占了兩位,化學老師劉景昆和物理老師張子諤,那都是國寶級人物。有一年,張子諤老師輔導高三物理,據說高考六道題押中四道,學生提前交卷,高呼“張老萬歲”。

教三角函數的老師李蔚天三角眼,下巴刮得鐵青。每次上課,他提前幾分鍾到教室,在黑板上畫一道題。那對我來說如同鬼畫符——眼暈,而同學們幾乎個個胸有成竹,舉手搶答。李老師不慌不忙,用三角眼掃視一圈,習慣性摸一下鐵青的下巴,慢悠悠,用濃重的河南口音點名“趙—振—開—”,還把“開”讀成第三聲,更加勾人心魄。我一問三不知。這竟成了我永遠的心病:多年後我幫女兒做作業,一聽說三角函數,第一反應是頭暈惡心。

《學習》雜誌1958年停刊,部分編輯改行當老師,於是黃慶發成了我們的語文老師。他四十出頭,謝頂,一臉苦笑,好像在為自身的存在表示歉意。他教古文有一套,讓我們寫批注。他搖頭晃腦領讀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停頓一下,念批注“當樂”,然後繼續朗讀下去。照貓畫虎,沒想到我的批注竟得到賞識——孺子可教,於是讓我當眾宣讀。我美滋滋地搖頭晃腦,待讀到“心樂之”也停頓一下,接著讀我的批注——“頗為不錯”,竟把“頗”錯讀成pi音,引得哄堂大笑。

俄語教師淩石軍肥頭大耳,沒架子,但骨子裏透著股傲氣。他每次上課隻捏著一張小卡片,嘟嚕嘟嚕說個沒完,好像那是一種語言戲法。他出過俄語語法專著,且日文好,據說他的俄文是靠日文課本自學的。他另有一手高招,可仰躺在學校遊泳池的水麵上看報紙,手腳不動。我俄語沒學好,倒是暗中偷學了這一手,但一不留神會灌上兩口水。

英語老師項立斜穿校園,總會引起注意。他教英文,把自己先教成英國紳士:夏天穿白色西服;冬天穿吊帶短褲,白色長襪,鋥亮的皮鞋。他上課會把全套刀叉帶到教室,配上餐巾,演示西餐的規矩。據說他當年在教會學校考了第一,外籍老師請他到家中做客,端出奶油蛋糕,而這時他用錯了一個詞,女教師把蛋糕收回以示懲罰……

兩位體育老師韓茂富和吳濟民,都是國家級籃球裁判。韓茂富個兒不高,精明強幹。吳濟民人高馬大,都管他叫大吳。據說蘇聯國家女籃來京與中國女籃比賽,由韓茂富在場上主吹,大吳坐鎮裁判台。臨近終場正打得難解難分,這兩位暗中串通好,停表加時間,被蘇聯隊發現提出抗議,大吳被降級成一級裁判。

女校長楊濱,延安陝北公學出身,參加革命後的重要見證人填的是葉群。解放後曾長期擔任女一中校長,1965年調到四中。據說在北京市教育局局長和四中校長兩個職務之間,她選擇了後者。

副校長劉鐵嶺躊躇滿誌。“文革”中揭發他在日記中的誌向:二十歲當校支部委員,三十歲當區委委員,四十歲當市委委員,五十歲當中央委員。一切都按計劃進行,“文革”開始時他四十出頭,已當上了市委委員。

誰承想,這些老師校長,一夜之間斯文掃地。“文革”爆發後,先是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和沒完沒了的批鬥會。高潮是1966年8月4日,那是個星期天。有二十多個校領導和老師戴高帽掛牌子遊鬥,最後集中到操場上,他們在學生的喧囂、羞辱和拳腳中蹣跚穿行。最後讓他們齊唱《鬼見愁戰歌》:“我是牛鬼蛇神,



(一)



1965年暑假收到錄取通知,我終於考上北京四中。

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國最好的中學之一,對我來說就像天堂那麽遙遠。小學考初中先填誌願:第一四中,第二13中,第三41中,這基本是我們那一帶成績中上的男生的共同模式。通考時,我因未識破語文考卷中“極積”這一詞序顛倒的陷阱,在去天堂的半路拐了個彎,進了13中。

記得那天是董老師監考。她在我書桌前駐足長歎,提醒大家交卷前一定要細心檢查。我掃了一遍考卷,沒錯呀,於是信心十足提前交了考卷。結果名落孫山,被父親臭罵一頓,那年暑假我灰頭土臉,抬不起頭來。

初中三年,在教室門前那棵大槐樹的搖晃中悄然逝去。從初三上半學期起,在父親的壓力下,我起早貪黑,深一腳淺一腳“積極”趕路。

臨近通考,我變得越來越迷信,尤其對“四”這個數字。一天,我從學校沿大翔鳳胡同回家,閉眼走四步睜開,再閉眼走四步。走著走著,快到了柳蔭街,猛一睜眼,迎麵是位老奶奶,滿臉驚訝。一見我睜眼,她咯咯樂了:“我心說,這可憐的小瞎子咋沒拄根棍兒呢?”

此情可問天,我這小瞎子終於摸進天堂門。那年夏天,我的社會地位有明顯提高:父親另眼相待,親戚鄰居讚許有加,再別上校徽,幾乎成了全人類的寵兒。更讓人高興的是,樓下一凡也考上了四中,我們倆還分在同一班。



(二)



北京四中創建於1907年,起初叫順天中學堂,1912年改名為京師公立第四中學校,1949年定名北京第四中學。距離跟13中差不多,從家步行20分鍾。

9月1日開學那天,我起得早,磨磨蹭蹭,打開書包又合上,心不在焉,然後跟著一凡去學校。由郭沫若題字的“北京四中”,刻在校門門楣石頭上,塗上紅漆。那水泥牆體和大小鐵柵欄門有些陰森,據說曾出現在某國產故事片中,冒充日本憲兵司令部。

開學第一天是老師與學生見麵。我所在的高一(5)班除了一凡,全都是新麵孔。我隱隱感到不安,是那種係錯紐扣出現在公眾前的不安,既無法掩飾又來不及糾正。

開學後不久,扒拉小算盤,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語文優勢不再,但還說得過去;關鍵是數理化,夢魘一般,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尤以數學為甚,一過整數我就如墜五裏霧中,分不清東南西北。而周圍同學你超我趕,甚至有人提前讀高三的微積分課本。我暗自叫苦,悔不該混進這數字的天堂。

說實話,整個學校氣氛讓人感到壓抑,又很難說清來龍去脈,總覺得有什麽地方不對勁兒。比如衣著,簡直樸素到可疑的地步:帶汗堿的破背心,打補丁的半新衣褲,露腳趾頭的軍用球鞋。可盡人皆知,四中是高幹子弟最集中的學校。顯然有什麽東西被刻意掩蓋了,正如處於潛伏期的傳染病,隨時會爆發出來。

班主任田傭是數學老師,隻比我們大五六歲。他戴白框眼鏡,麵色紅潤,精力充沛,整天跟我們跑步打籃球,蹦蹦跳跳,像個孩子王。他剛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不久,每月工資56元,單身,留北京,在名牌中學教書,這是命運的良好承諾。

跟我們一起下鄉勞動,除了帶頭幹活,還要照顧全班的起居夥食。他腰紮草繩,親自生火掌勺,我和另一個同學給他打下手。肥肉煉油,白薯切丁,過油後用醬油一烹,香飄四溢。開飯了,他再一勺勺分給大家。

那年正搞“四清”運動,重提階級鬥爭。我母親調貴陽一年,參加當地銀行係統的“四清”。而我們下鄉碰上的首要難題是,和農民打招呼,萬一趕上地主富農怎麽辦?大家議論紛紛,認定他們一定鬼鬼祟祟。問村幹部,發現這標準靠不住,索性跟誰都不打招呼。

一天工間休息,K同學用小刀頂住我腰眼兒,先是開玩笑,隨後認真起來:我不肯求饒,他就暗中使勁兒,刀尖越紮越深。我們對視,僵持了好幾分鍾。突然劇痛難忍,我一把推開他。他冷笑說,這是考驗我的革命意誌。此後對他敬而遠之。好勇鬥狠,正伴隨著階級意識而覺醒。

1966年春,暴風雨將臨,有種種前兆可尋,我們像小動物般警醒。課間休息,同學們大談革命理想與生死關頭,好像每個人都在麵對最後的考驗。我暗中編造犧牲前喊的口號,並反複排練,在想象中,周圍必是青鬆環繞。我甚至把指頭放進門縫,越夾越緊,直到疼得大汗淋漓。我承認,若大刑伺候,我當叛徒的可能性很大。

我連團員都不是,有一種被排斥在外的恐懼感,但不知如何向組織靠攏。一凡是我的入團發展介紹人,也就是說他代表組織,這給我帶來希望——畢竟是哥們兒嘛。我試探口風,他守口如瓶。



(三)



“文化革命”爆發了。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論,四中從此正式停課。聽到這一消息,我跟同學一起在教室歡呼雀躍,但自知動機不純:那正是我數理化告急的關頭——期末考試在即。老天有眼,當年把我領進天堂,如今又救我於水深火熱之中。每天醒來,我都感到不怎麽踏實,擔心毛主席又改了主意。他老人家最終下定決心,永遠關上學校大門。

自5月下旬起,我和幾個同班同學每天早出晚歸,去西郊大紅門外的北京食品學校煽風點火,鼓動學生罷課鬧革命。我們提出的口號是“不給資產階級做蛋糕”。可一提起蛋糕,大概與饑餓經驗有關,難免多分泌口水,故我演講時唾沫星亂濺。食品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社會底層,費盡口舌,還是鬧不懂為什麽要罷課,為什麽不做蛋糕。在辯論中,一個女學生反問我:“那你說說,蛋糕跟資產階級有什麽關係?”大多數的敵意堅不可摧,我們隻好撤退。

四中校黨委癱瘓,由高三各班團支部聯合接管。我在學校抄寫大字報,三天兩夜沒睡覺。第三天晚上,和同學一起去清華附中,聲援被壓製的紅衛兵。我精神恍惚,腳下軟綿綿的,燈光耀眼,聲浪忽近忽遠。而革命就像狂歡節,讓人熱血沸騰。

有一天在教室,同學的裝束讓我大吃一驚。他們搖身一變,穿上簇新的綠軍裝,甚至將校呢製服,腳蹬大皮靴,腰係寬皮帶,戴紅衛兵袖箍,騎高檔自行車,呼嘯成群。讓我想起剛進校時那莫名的壓抑,原來就是優越感,這經過潛伏期的傳染病終於暴發了。

“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這口號應運而生,幾乎把所有的人都卷了進去。我們班同學L把它譜成歌曲,流傳甚廣。在當時的辯論中,對方頭一句話是:“你什麽出身?”若出身不好,上來就是一頓臭罵或暴打。我出身職員,但父親舊社會在銀行工作過,屬可疑之列。我再次被排斥在外。

在操場靠校牆一側的樹叢中,我發現一輛沒上鎖的自行車。那是輛倒輪閘,鏽跡斑斑,輻條稀少,車鈴上拴著細麻繩,一拽叮當響。觀察幾日,竟無人認領,我如獲至寶,權當借用。

騎破車的好處是,即使沒鎖,停放在任何地方都很安全。雖說與高幹子弟的“永久13型錳鋼車”不可同日而語,但自我感覺良好,這畢竟是我擁有的頭一個交通工具。由速度所產生的快感,是靠步行的芸芸眾生無法體會的。我騎車出入革命洪流,不再把自己當外人,甚至產生幻覺,自認為是革命的中堅力量。後讀堂吉訶德才恍然大悟,準是他的坐騎把他弄瘋的。

一天,騎車沿德內大街從家去學校,快到廠橋十字路口,順大陡坡滑行,一個跟頭栽在警察崗樓前。頓時圍滿看熱鬧的人。我渾身是傷,更倒黴的是丟人現眼。那似乎是個嚴重警告,我激流勇退,把車悄悄放回原處。沒過半天,那車就神秘地消失了。



(四)



那是個瘋狂的夏天。6月4日,北京市委派工作組進駐學校;6月15日,全校召開女校長楊濱的鬥爭會。6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登北京四中學生廢除高考製度的倡議書;8月4日,一個冒充紅衛兵的“反動學生”在王府井被發現,被帶回學校,在操場上被活活打死。與此同時,有二十多個校領導和老師被遊鬥,被學生們拳打腳踢;8月25日,以四中幾個高幹子弟為首,成立“首都紅衛兵西城區糾察隊”(簡稱“西糾”),接連發布了十號通令……

四中成了北京“文化革命”的中心之一。除了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各種密謀正在進行,為隨後出現的各種派係組織留下伏筆。由於出身問題,同學之間出現進一步分化。一個“貴族”學校,突然卸去樸素優雅的偽裝,露出猙獰麵目。

最讓我吃驚的是,我們班同學T的遭遇。他生性靦腆,曾在入團書麵“思想匯報”中坦白了自己關於性的想像,包括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形狀。誰料到,這些懺悔的細節被大字報公布出來,成為大家的談資笑料。T被劃為反動學生,從此從大家的視野中消失。到底是誰把這些玩意兒公布出來的呢?我暗自慶幸,好在沒有為入團幹這類傻事。

8月18日,我去了天安門廣場,那是毛主席第一次接見紅衛兵。我們一早在六部口列隊等候,被人流裹挾著湧向天安門廣場。我們雀躍高呼,踮腳仰望天安門城樓,可什麽也看不見。隻有幾個綠點,我猜想毛主席就在其中吧。在那狂熱記憶的深處,最難忘的就那麽幾個綠點。

暴力隨著暑熱升級,到處是批鬥遊街抄家打人。北京城充滿了血腥味。這就是臭名昭著的“紅八月”,讓人不寒而栗。

1966年8月2日,是我17歲生日。白天家中無人,我拉上窗簾,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心緒低落到了極點。在人生轉折時刻,我試圖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但什麽也看不見,內心空空如也。

35年後,因父親病危我回到北京。那天我和弟弟乘出租車,經平安大道回父母家。他指了指鐵柵欄後麵的白色現代建築群,突然問,“你知道這是什麽地方?”我試圖辨認,但一點線索都沒有,茫然搖搖頭。“這就是四中。”



(五)



當年全北京的中學隻有四位特級教師,四中就占了兩位,化學老師劉景昆和物理老師張子諤,那都是國寶級人物。有一年,張子諤老師輔導高三物理,據說高考六道題押中四道,學生提前交卷,高呼“張老萬歲”。

教三角函數的老師李蔚天三角眼,下巴刮得鐵青。每次上課,他提前幾分鍾到教室,在黑板上畫一道題。那對我來說如同鬼畫符——眼暈,而同學們幾乎個個胸有成竹,舉手搶答。李老師不慌不忙,用三角眼掃視一圈,習慣性摸一下鐵青的下巴,慢悠悠,用濃重的河南口音點名“趙—振—開—”,還把“開”讀成第三聲,更加勾人心魄。我一問三不知。這竟成了我永遠的心病:多年後我幫女兒做作業,一聽說三角函數,第一反應是頭暈惡心。

《學習》雜誌1958年停刊,部分編輯改行當老師,於是黃慶發成了我們的語文老師。他四十出頭,謝頂,一臉苦笑,好像在為自身的存在表示歉意。他教古文有一套,讓我們寫批注。他搖頭晃腦領讀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停頓一下,念批注“當樂”,然後繼續朗讀下去。照貓畫虎,沒想到我的批注竟得到賞識——孺子可教,於是讓我當眾宣讀。我美滋滋地搖頭晃腦,待讀到“心樂之”也停頓一下,接著讀我的批注——“頗為不錯”,竟把“頗”錯讀成pi音,引得哄堂大笑。

俄語教師淩石軍肥頭大耳,沒架子,但骨子裏透著股傲氣。他每次上課隻捏著一張小卡片,嘟嚕嘟嚕說個沒完,好像那是一種語言戲法。他出過俄語語法專著,且日文好,據說他的俄文是靠日文課本自學的。他另有一手高招,可仰躺在學校遊泳池的水麵上看報紙,手腳不動。我俄語沒學好,倒是暗中偷學了這一手,但一不留神會灌上兩口水。

英語老師項立斜穿校園,總會引起注意。他教英文,把自己先教成英國紳士:夏天穿白色西服;冬天穿吊帶短褲,白色長襪,鋥亮的皮鞋。他上課會把全套刀叉帶到教室,配上餐巾,演示西餐的規矩。據說他當年在教會學校考了第一,外籍老師請他到家中做客,端出奶油蛋糕,而這時他用錯了一個詞,女教師把蛋糕收回以示懲罰……

兩位體育老師韓茂富和吳濟民,都是國家級籃球裁判。韓茂富個兒不高,精明強幹。吳濟民人高馬大,都管他叫大吳。據說蘇聯國家女籃來京與中國女籃比賽,由韓茂富在場上主吹,大吳坐鎮裁判台。臨近終場正打得難解難分,這兩位暗中串通好,停表加時間,被蘇聯隊發現提出抗議,大吳被降級成一級裁判。

女校長楊濱,延安陝北公學出身,參加革命後的重要見證人填的是葉群。解放後曾長期擔任女一中校長,1965年調到四中。據說在北京市教育局局長和四中校長兩個職務之間,她選擇了後者。

副校長劉鐵嶺躊躇滿誌。“文革”中揭發他在日記中的誌向:二十歲當校支部委員,三十歲當區委委員,四十歲當市委委員,五十歲當中央委員。一切都按計劃進行,“文革”開始時他四十出頭,已當上了市委委員。

誰承想,這些老師校長,一夜之間斯文掃地。“文革”爆發後,先是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和沒完沒了的批鬥會。高潮是1966年8月4日,那是個星期天。有二十多個校領導和老師戴高帽掛牌子遊鬥,最後集中到操場上,他們在學生的喧囂、羞辱和拳腳中蹣跚穿行。最後讓他們齊唱《鬼見愁戰歌》:“我是牛鬼蛇神,

我是人民的罪人,我有罪,我該死,人民的鐵錘,把我砸爛砸碎……”其中頂數副校長劉鐵嶺的嗓音最嘹亮。

在一次由軍宣隊主持的批鬥會上,大吳跳出來指著校長楊濱說:“楊濱,你膽敢反對解放軍。”然後振臂高呼“打倒解放軍!”愕然驚醒,意識到犯了大忌,麵如土色囁嚅道:“我有罪,我向毛主席請罪。”於是到毛主席像前彎腰撅腚,豆大的汗珠劈啪滾下來。

最讓我震驚的還是語文教師劉承秀的自殺事件。在“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中,她因受審查而導致兒子從部隊轉業。那天淩晨五點,在食堂後麵的小夾道,她用剪刀割斷並揪出自己的喉嚨,據說慘不忍睹。一個中年女人用這樣的方式結束生命,到底為什麽?當這消息傳遍宿舍小院,我正在六齋生火,濃煙嗆得我睜不開眼。



(六)



1966年8月初,我搬到學校住。學生宿舍在學校東南角,與教研組小院毗鄰,由兩排相向的平房構成獨立的小院。開間不等,上下鋪,按數字排列,一律稱為“齋”。我先住十三齋,後搬進六齋,一住兩年多。學生宿舍本是為家遠的同學提供的,趁“文革”之亂,沒人管,大家紛紛搬進去。

由於頂棚相通且破敗,隔牆有耳,易於小道消息的傳播。每次生爐子起濃煙,鄰居跟著一起咳嗽。“文革”前,每晚十點熄燈,提前十分鍾響預備鈴。宿舍小院離廁所較遠,由於是男校,毫無顧忌,住宿生紛紛衝出來,在下水池或樹旁撒尿。宿舍小院永遠飄散著濃烈的尿騷味兒。學生輔導員禹啟中,每天晚上差十分十點來小院檢查,一時奏效,傳為“大禹治尿”的佳話。

和我同宿舍的Z是幹部子弟,他愛吹牛,好色,說話幽默,是個挺好玩的夥伴。1966年8月底,有天晚上,他說剛抓來個本地流氓,關在地下室,問我要不要去看看。我出於好奇跟他去了,蹲在地下室窗外,向裏窺視。

那天由Z主審,兩個穿軍裝的老兵充當打手。那“流氓”光著上身,跪在地上。Z厲聲問了一句,他含糊其詞,一個打手掄起粗鐵鏈,嘩啦抽在他肩上,頓時留下道深深的血印。待鐵鏈再次掄起,Z趕緊攔住……實在看不下去,我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半夜Z回來了,有點兒興奮有點兒得意,問我觀感。我把話題岔開。由於他屬於那殘酷的一幕,我和他漸漸疏遠了。不久我從十三齋搬到六齋。

“文革”期間,學校宿舍的流動性很大。1967年春,六齋搬進來個新住戶,是前國家主席的公子。他住在上鋪,鬱鬱寡歡,平時隻是回來睡覺。我們講鬼故事時,他也支著耳朵聽。一個多月後,他又神秘地消失了。

講鬼故事要先關燈,同時需要特殊音響效果。比如口頭音樂伴奏,並事先備好破臉盆,關鍵處扔出去,或索性推出護床板。一驚一乍,連講鬼故事的都嚇得半死。這幾乎是每天睡覺前的保留節目。

食堂夥食太差。趁夜色,我們去偷食堂的白菜和煤,給自己做飯。更有甚者,由於冬天教室不生火,來學校的同學紛紛到六齋取暖,但要投足硬幣才給開門。他們跺腳詛咒,但冰天雪地,沒轍,隻好留下買路錢。我們還到處收集書報,賣給廢品收購站。眼見著玻璃瓶的硬幣快滿了,我們摩拳擦掌,先訂菜單,再采購,大快朵頤,最後撐得走不動道兒。



(七)



北京四中既是“貴族”學校,又是平民學校。這其間有一種內在的分裂,這分裂本來不怎麽明顯,或許被刻意掩蓋了,而“文革”把它推向極端,變成鴻溝。

學校隻有一棟二層教學樓,條件極差,冬天沒暖氣,天一冷就要安裝煤球爐。家境貧寒的子弟多自備午飯,鋁飯盒裝在網袋中,課間休息送到食堂的大蒸鍋騰熱。有的同學圖省事,索性放在煤球爐台上,課堂上飄蕩各種混雜的香味。

再說食堂,每天夥食費是三毛三,主食一毛六。食堂大,能容下幾百號人。每桌十人,自由組合,沒椅子,直立就餐。大師傅用木杠抬著大木桶進來,引起一陣激動——那些年輕的胃。各桌派代表用兩個臉盆排隊。一個臉盆盛主食,一個盛菜。校長楊濱發現營養標準不夠,提出把夥食費加到每天四毛,即隔天加個有肉的甲菜,竟有一多半學生沒有響應,可見平均家境之貧寒。這在“文革”成了楊濱搞修正主義和挑動學生分裂的罪名之一。

那正是發育期,到處是帶酸味的饑餓感。有學生貼出大字報:“兩個窩頭誇好飯,一行長隊上青天。窗含師傅豐臉笑,門泊學生瘦骨寒。”

“文革”爆發後,停課串連,食堂秩序被打亂。而學校規定,隻能退主食的夥食費,每天一毛六。一凡告訴我,有一回去食堂小窗口退飯票,排他前麵是前國家主席的公子,為了退夥食費跟食堂管理員劉慶豐爭了幾句,居然遭斷然拒絕:“不行,開了證明再來。”弄得他麵紅耳赤,悻悻而去。而拒絕前國家主席公子退飯票的劉慶豐,後來在“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中被揪出來,跳河自殺了。

人世滄桑,公子落難,這本是個老掉牙的故事。後聽說他發跡了,但願沒忘掉當年的落魄感,能多替老百姓著想。



(八)



1966年9月初,我自製了個小木箱,用紅漆寫上“把毛主席的話印在腦子裏,溶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這小木箱剛好裝進四卷毛選。隨後我到積水潭醫院去看望父親。他寫標語時從梯子上掉下來,摔斷右手腕。我沒帶水果或營養品,隻帶來一個毛主席半身塑像,放在床頭櫃上。

由於搞到一張介紹信,我們七個平民出身的同班同學,決定一起去全國串連。到醫院看望父親的第二天,我背著裝毛選的小木箱上路了。

一個多月後回到北京,形勢大變,由於對“血統論”的批判,徹底動搖了老紅衛兵的統治地位。以平民子弟為主的各種造反派組織應運而生,包括我們班成立的“紅峰”戰鬥隊。

1967年開春,校內造反派組織聯合成立了“新四中公社”。北京中學分成“四三派”和“四四派”,“新四中公社”屬於溫和的“四三派”。發表在《四三戰報》上的《論新思潮——四三派宣言》,提出“實行財產和權力的再分配”,“打碎特權階層”。作者張祥龍後來成了我的好朋友,他哥哥張祥平是“新四中公社”的筆杆子。

由四中幾個學生辦的《中學文革報》創刊號上發表了《出身論》,是對“血統論”和“特權階層”最徹底的批判,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作者遇羅克1968年被捕,1970年3月5日在公審後被處死,年僅27歲。

兩年前是北京四中的百年校慶,據說搞得轟轟烈烈。我不知道,我的母校到底應該慶祝什麽?據說老校長劉鐵嶺在慶典儀式上致辭,想必依舊聲音洪亮。我不禁想起1966年那個夏日,他和被批鬥的老師一起唱《鬼見愁戰歌》的情景。
來源:——http://www.qunxue.net/Article/TypeArticle.asp?ModeID=1&ID=968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