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張家祠堂的一點想法
2014-12-17
二哥在電話中跟我說到的在我父親和我二伯已燒毀的房屋舊址上建張家祠堂的提案,很鼓舞人心。我馬上就肯定了他的想法,並希望二哥能做一個大致的預算,看我們兄弟姐妹各自能承擔多少,然後再作一個詳盡的方案,寫出可行性報告。估計是要有當地政府批準後才能實施的吧?
如果能得到當地政府旅遊局的支持就更好。
二哥的大致想法是:
在老家(南兄鄉)建一個三層樓的建築物。
一樓是一個可以容20米長餐桌的歌舞大廳,按苗家習俗,節假日村裏的鄉親們都湊到一起,把自己的拿手菜來與大家一起“聚餐”。(不知我這樣說是否正確,請二哥修正)。
二樓修建成旅館房間,以接納來訪的客人,遊人。因為距我們老家不遠的地方有個叫張??的板凳寨?比較出名,而去哪裏參觀,遊玩的話均需經過我們老家。如果我們能提供原生態的食品和住所,並有苗家歌舞可供觀賞,怡心養神,遊人和客人們會在那裏停留的。當然,同時也要在老家組織種植原生態的糧食,蔬菜,瓜果,家禽等,甚至可以養魚,養野生動物。
三樓則是張家祠堂的核心:展示張家家譜,以及各代家人的功績和榮譽,等。
南兄鄉的媳婦們會唱酒歌,這是我親身經曆的,毫無疑問。
我這次回老家所見到的景象與前次大不相同,家鄉可以用山清水秀來形容了,因而生產原生態的食品是大有可行的。思祥在這方麵也許能發揮他的特長了。(上次回老家時,看到的山都是光禿禿的,河水也被印染廠,造紙廠等汙染了。)
我父親的老相好,吳滌平先生用苗文寫出了苗家的習俗和鄉規,若這也能用苗歌的形式唱出來就更好了。
二哥,上麵的內容若有出入,請更正,加詳。
我個人的想法是:
一樓:基於已燒毀的房屋舊址地基麵積所限,可以容20米長餐桌的歌舞大廳是否能容下?
二樓:因為是《張家祠堂》,我覺得還是不要有外人住進為好。
加上我們起步時的資金有限,我覺得還是隻建一層樓的祠堂為好,要莊嚴一些的那種,以展示張家家譜,以及各代家人的功績和榮譽為主。
在那棟房子沒燒毀之前,我在那裏住過,記得那樓下就是牛圈,堂屋,廚房和臥房搭配得合理舒適,很適宜苗家人的生活習慣。對於來訪的客人,遊人,若我們能提供這樣的住處,估計會更吸引人的。我去過一些休閑旅遊地,那裏提供的住處大多是單門獨戶式的,有很多都是帶廚房的(供洗浴的衛生間是必不可缺的),客人、遊人可以自己烹調,也可以附近的有當地風味的餐館去就餐。在苗寨,我們可以讓客人、遊人到苗家人家中去就餐。
等我們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後可以逐一購買土地,建造這中單門獨戶式的旅店。遊人多的話,也可以建造餐館。
我想,這樣的做法,可以鼓勵家鄉的人們自己出資,打造他們自己的生意。不煩會有競爭,而有競爭才有生力。
************************************************************************
對《關於建張家祠堂的一點想法》的說明
霞:
你記錄我說的《關於建張家祠堂的一點想法》(以下簡稱《想法》)不夠準確,我在下麵把你記錄有誤的地方加以改正或說明,我加入的說明放在你的《想法》原文中,但我用方括號[ ]把它們括起來。
關於建張家祠堂的一點想法
2014-12-17
二哥在電話中跟我說到的在我父親和我二伯已燒毀的房屋舊址上建張家祠堂的提案,很鼓舞人心。我馬上就肯定了他的想法,並希望二哥能做一個大致的預算,看我們兄弟姐妹各自能承擔多少,然後再作一個詳盡的方案,寫出可行性報告。估計是要有當地政府批準後才能實施的吧?
如果能得到當地政府旅遊局的支持就更好。
二哥的大致想法是:
在老家(南兄鄉[應為南兄村])建一個三層樓的建築物。
一樓是一個可以容20米長餐桌的歌舞大廳,按苗家習俗,節假日村裏的鄉親們都湊到一起,把自己的拿手菜來與大家一起“聚餐”。(不知我這樣說是否正確,請二哥修正)。[苗家習俗的這種聚餐方式現在有了專用名稱:長桌宴,原先多是在辦喜事時宴請親友的,親友太多時就把長桌宴席擺在長長的道路上。現代這種露天長桌宴席長過百米的也不少見了,而在室內的長桌宴席長過20米的卻極少]
二樓修建成旅館房間,以接納來訪的客人,遊人。因為距我們老家不遠的地方有個叫張秀眉的板凳寨。比較出名[板凳寨是清末苗族農民起義英雄張秀眉(公元1823年-公元1872年,苗族人民懷念其英雄事跡,有《十八年反政》、《英雄張秀眉》等史詩流傳民間,這些也是苗歌的傳唱內容)的家鄉,距南兄村約10公裏,南兄村距台江縣城8公裏],而去哪裏參觀,遊玩的話均需經過我們老家。如果我們能提供原生態的食品和住所,並有苗家歌舞可供觀賞,怡心養神,遊人和客人們會在那裏停留的。當然,同時也要在老家組織種植原生態的糧食,蔬菜,瓜果,家禽等,甚至可以養魚[我們家鄉的稻田養魚已有數百年曆史,正宗的田魚是城裏人難得的美味],養野生動物[既可為遊客的餐桌提供野味的原材料,也可供他們觀賞]。
三樓則是張家祠堂的核心:展示張家家譜,以及各代家人的功績和榮譽,等。
南兄鄉的媳婦們會唱酒歌,這是我親身經曆的,毫無疑問。
我這次回老家所見到的景象與前次大不相同,家鄉可以用山清水秀來形容了,因而生產原生態的食品是大有可行的。思祥在這方麵也許能發揮他的特長了。(上次回老家時,看到的山都是光禿禿的,河水也被印染廠,造紙廠等汙染了。)
我父親的老相好,吳滌平先生用苗文寫出了苗家的習俗和鄉規,若這也能用苗歌的形式唱出來就更好了。[吳滌平和他的兒子吳一文專門研究苗族史詩,你父親說,他們收集、整理出的苗族史詩是可以用苗歌演唱的,可以請他們來教我們家鄉的子弟演唱,可能你父親經他們稍加指點可親自來教唱的,這就是遊客在別的地方觀賞不到的特殊歌詩。我相信苗族史詩的傳唱是吳滌平先生最願作的工作,也是苗族曆史研究的一個方麵。他老人家也有能力將他的家鄉革東的子弟跟我們南兄的子弟一起來傳唱苗族史詩的]
二哥,上麵的內容若有出入,請更正,加詳。
我個人的想法是:
一樓:基於已燒毀的房屋舊址地基麵積所限,可以容20米長餐桌的歌舞大廳是否能容下?[光是我們的爺爺(公)的屋基當然不足20米,但連同我們的二爺爺(二公)家的屋基應該超過20米]
二樓:因為是《張家祠堂》,我覺得還是不要有外人住進為好。
加上我們起步時的資金有限,我覺得還是隻建一層樓的祠堂為好,要莊嚴一些的那種,以展示張家家譜,以及各代家人的功績和榮譽為主。
在那棟房子沒燒毀之前,我在那裏住過,記得那樓下就是牛圈,堂屋,廚房和臥房搭配得合理舒適,很適宜苗家人的生活習慣。對於來訪的客人,遊人,若我們能提供這樣的住處,估計會更吸引人的。我去過一些休閑旅遊地,那裏提供的住處大多是單門獨戶式的,有很多都是帶廚房的(供洗浴的衛生間是必不可缺的),客人、遊人可以自己烹調,也可以附近的有當地風味的餐館去就餐。在苗寨,我們可以讓客人、遊人到苗家人家中去就餐。
等我們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後可以逐一購買土地,建造這中單門獨戶式的旅店。遊人多的話,也可以建造餐館。
我想,這樣的做法,可以鼓勵家鄉的人們自己出資,打造他們自己的生意。不煩會有競爭,而有競爭才有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