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01)
2008 (100)
2009 (457)
2010 (459)
2011 (331)
2012 (221)
2013 (220)
2014 (230)
2015 (135)
2016 (184)
也論“孤獨” 2012-1-17
在網友《不甘孤獨的少婦》那裏讀到了這兩篇文章,覺得寫得很好,轉抄在這裏來勉勵自己。
實在說,我真的想好好地孤獨一下,好好整理自己的心態、思路。可像我現在是成天碌碌無為,能得到一點隻屬於自己的時間,的確是太寶貴了。常常禁不住留戀獨身生活的那些年月,。。。
在工作中也是這樣,隻有在同事們都下班了,剩我一個人在辦公室時,我才能靜下心來,幹出點兒漂亮的活兒來。
前不久去看望一位朋友,提到我父親,(我們是通過我父親認識的)說老父就是喜歡寂寞,樂於孤獨,朋友說,孤獨並不是件壞事兒,人可以寂寞,但不能空虛;人應該有孤獨的時間,但不能無聊。。。
--------------------------------------------------------
論“孤獨” ZT
讀古往今來文化偉人的傳記,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們的孤獨。米開朗基羅給侄兒的信上說:“我永遠是孤獨的。”貝多芬在筆記上寫道:“沒有朋友,孤零零的在世界上。”18世紀哲學巨人康德是孤獨的,蟄居哥尼斯堡僻靜小巷,每天下午三點半準時出門,沿著菩提樹林蔭小道散步,市民們用他來對懷表。20世紀的哲學奇人維特根斯坦是孤獨的,他幹脆離群索居,結廬愛爾蘭西海岸,漫步荒海灘,與鷗鳥結伴。愛因斯坦稱自己是“孤獨的旅人”,他說:“我從未悉心屬於我的國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乃至我最親的親人。在這一切麵前,我總感到有一定的距離,需要保持孤獨,這種感受正一年比一年強烈。”孤獨,真是他們的宿命?
人來到世上就是矛盾。每個人既是精神獨立的個體,又是社會群體的一員,生活在共同的精神家園中。有朝一日“自我”厭棄牆內生活,離家出走,獨行天下,就難免感到孤獨了。海涅說:“萊辛有一個從沒有向朋友們講過的不幸,那就是他那可怕的孤獨,他那種精神上的孤立。同時代的一些人熱愛過他,但沒有人了解他。”這也就是魯迅所謂的“前驅者的孤獨”了。
思想文化領域的每一次進步同時也是一次精神的叛逆。叛逆是離群,它擁抱孤獨。思想的根固然紮在現實中,但思想的實結在孤獨中。齊克果稱孤獨沉思的一刻是“幸運的時刻”,這時候頭腦“被思想弄得沈甸甸的,猶如稻穗,因成熟而低垂。”優遊俗世如魚得水之徒就難得有發自靈魂深處的孤獨感了。陳子昂之前登幽州台的人不在少數,但隻有陳子昂唱出了內心深處“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孤獨。
薩特說,他有時喜歡獨自在餐館用晚餐,為的是體會自己的孤獨。孤獨其實是精神的盛宴。我喜歡坐火車長途旅行,一上火車就會想起李白的名句:“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豐滿的孤獨從心頭升起,帶著點兒“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的惆悵,帶著點兒“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的憂鬱。漸漸地,覺得自己越來越疏離於身外的世界,仿佛分身到了另一個星球上,正眺望地球,眺望在地球上行駛的這一列火車,眺望火車上的這一個我。於是在回憶中盤點塵封的往事,重作評章,仔細思量。從社會到人生,從曆史到現實,數不盡的興衰榮辱、成敗得失、悲歡離合、力命爭執……在眼前紛紛追逐而去。待到從孤獨中出來時,已將人世看破了一角。
沒有感到過精神孤獨的人是沒有出過家門的孩子。三百來年前,法國的拉·布津耶爾說:“不能離群索居是多麽的不幸啊!”
-----------------------------------------------------
再論 “孤獨” ZT
朋友打來電話,說在網上讀到我寫的那篇《孤獨》,問我讀了上麵的讀者留言沒有?還有人留言?這倒要看看。掛了電話,馬上上網,找到《孤獨》,從文章下麵的“我要說兩句”點入,果然有一條韻竹的留言:“偉人的孤獨自有他的價值,但普通人的孤獨價值在何處?”那就容我“再說孤獨”。
這裏說的孤獨不同於孤單、孤零,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體驗,一種精神境界。高爾基談到羅曼羅蘭的孤獨感時說:“對於羅曼羅蘭這樣的人,孤獨賦予他更加深刻、更加明智地觀察生活的高度。”孤獨是超脫現實回歸自我的沉思;孤獨是一間靜修室,靈魂在孤獨中直麵自我、反思求索;孤獨是一次默默昂頭的蠶眠。索菲婭·羅蘭說:“在寂寞中,我正視自己的真實感情,正視我真實的自己。我品嚐新思想,修正舊錯誤。我在寂寞中猶如置身在裝有不失真的鏡子的房子裏”。齊克果(Kierkegaard,大陸譯作克爾凱格爾)說:“我像一棵孤獨的樅樹,兀然向上,孤身隻影,隻有鳥雀在枝杈上築巢。”他常常獨自一人靜聽內心的私語,期待孤獨的沉思帶來啟示的一刻。盧梭晚年回到巴黎,貧病交迫,他留下的最後一部作品是《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一朵開在孤獨中的奇葩。孤獨離不開沉思,孤獨而無沉思,也就淪為空虛和無聊。上世紀50年代,大學校園裏發出過“獨立思考”的呼聲,結果被批為企圖擺脫黨的領導,成了向黨進攻的罪狀。孤獨也成了罪孽:隻有脫離黨、脫離人民的資產階級極端個人主義者才感到孤獨,於是孤獨在“集體”中窒息而死。扼殺了孤獨,也就扼殺了獨立思考精神,思想清一色,都從一個模子裏鑄出來了。即使改革開放30年,把人們的思想從腦子裏取出來,還是能辨出鑄件的輪廓。
我可以回答韻竹君“普通人的孤獨價值在何處”這一問了:價值在於孤獨中的沉思,在於獨立思考。早年我在天山腳下教書的時候,有個也被“陽謀”過的同事老劉,好看電影,但事後大家議論起來,他往往連故事梗概也講不清。後來他告訴我,他其實根本沒有看,隻是坐在周圍都是人的黑暗中,享受這份離群的孤獨,眯上眼,沉思冥想。我問他想什麽,他笑笑:上窮碧落下黃泉,什麽都想。我說,夜裏躺在床上想不一個樣?老劉說:不一樣,電影散場出來,你會有一種重新來到這世界的感覺,真好。人們在當前這放縱物欲、迷失自我的世上活著,也許更應擁有屬於自己的一份孤獨,在孤獨中思考,在孤獨中找回自我。羅曼羅蘭說:優秀人物孤獨自處,免得受製於俗人。還有一句名言,我始終沒有引,也不想引,但臨了還是忍不住要引,那就是易卜生《人民公敵》中的那句話:世界上最孤獨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 ”
喜歡:)
祝福 霞 龍年大吉、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