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埋在土堆中的曆史
河北定州遊記
公元 2009 年的清明節,野鶴會友前往定州旅遊,住城東關一村,出入時見田中一碩大土堆著實好奇。
從外表看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土堆,以前,當附近的村民需要用土蓋房子,壘豬圈,修路的時候,就會來這裏挖上幾筐甚至幾車。土堆非常大,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人甚至在上麵栽了樹,種了菜,或者幹脆把故去的親人葬在這裏,好讓他們站得高看得遠,福佑後代子孫。可是在這一馬平川的冀中平原,為什麽偏偏就在此突兀地隆起了一個大土堆呢,不僅在這裏,周圍十裏八鄉這樣的大土堆還有幾十個。爬上頂部一看,才確定不是故城牆遺址。土堆們間隔甚遠,而且互不相連,自成一體。千百年來肯定有人提出過同樣的問題,答案肯定也在當地廣泛地流傳過,隻是後來人們見慣了,審美疲勞了,懶得跟後生們說了,幾代之後,最終被人們淡忘了。
聽村裏人講,直到幾十年前的有一天,這個洞偶爾地被人們挖開,黑洞洞的,神秘,恐怖。幾個大膽的村民打著手電筒進去看了看,回來說好像是個古墓。這時,有老人家的記憶才被喚起,一拍大腿:嗚呼呀!想當年,俺剛會走道的時候曾聽俺的太爺爺說過,這田裏的土堆就是那中山古國的墳堆呀!
經過研究發現,此話不假,這確實是西漢時期某個王妃的墓葬,不過在兩千多年前就被盜過,後來又經過無數次的盜墓,現在除了加固墓室裏麵的殘磚剩瓦以外,陪葬的珠寶器具連同棺木屍骨什麽的物件都沒有了。八十年代初,曾有人說在裏麵挖到過玉手鐲,消息傳出當地派出所的民警立刻趕來,帶走了幾個人去問話,結果發現原來是農民兄弟們吃飽了撐得沒事幹,瞎吹濫侃惹的禍。這件事給當地政府提了醒,緊接著有關部門對轄區內的古墓進行了普查,確認在定州市境內有 173 座古代墓葬,其中也包括中山王陵,遺憾的是隻有 3 座西漢墓確認了主人身份。隨後定州市還頒布了許多保護措施,對有考古價值的古墓封土回填,並要村幹部教育村民,保護古墓,禁止盜墓,不準繼續動用墓葬的封土。
說到中山國,曆史上以定州為中心曾經先後存在過兩個中山國:
第一個出現在 春秋戰國 時期。大約在公元 前 六世紀 ,一支古代少數遊牧民族“白狄”從太行山北麓遷徙來此。他們以“鮮虞”部族為中心,相仿東周王朝的國家製度,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強盛時期的中山國,北到保定,南到邢台,西到 太行山 東麓,東到衡水。《戰國策.秦策》中有“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裏”之說。
立國初期, 鮮虞 部落聯盟就是當地躁動不安的地方小霸,為了擴大“生存空間”,他們不斷地向周圍鄰國發動擴張戰爭。公元前 652 年春, 鮮虞 向東南攻打邢國,次年又征伐南麵的衛國,結果是邢君出逃,衛君被殺。以至於當時的春秋五霸第一霸,“國際警察”齊桓公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聯合了宋、曹、邢、衛等國的軍隊合力挫敗了 鮮虞 部落,才將邢、衛兩國從滅亡中挽救回來。齊桓公曾經提出過的極具煽動力的口號“尊王攘夷”,其中“攘夷”的意思就表示要打擊像 鮮虞 這樣,敢於騷擾諸侯國,破壞和諧國際社會的反動勢力。
春秋中後期, 鮮虞 部落的主要敵人是來自西麵的強大的晉國,晉國為了對付 鮮虞 部采取了十分精明的戰略——先剪除依附 鮮虞 的鼓、肥、仇等幾個小國,最後再消滅孤立的 鮮虞 。從公元前 530 年到公元前 521 年的十年中,晉先後占領了鼓(今河北省晉縣一帶),肥(在今河北省槁城縣一帶),攻破過 鮮虞 的都城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峭嶺)。公元前 507 年秋, 鮮虞 出兵晉國,大敗晉軍,報了晉國滅肥、鼓,占領首都中人城之仇。這是 鮮虞部族第一次複國,也就是從這時起,“中山”之名始見於史書。
新興的出身自遊牧部族的中山國,從此走上了“軍事優先”的發展道路,軍事實力大增,成為春秋戰國時期,不可小覷的力量,公元 前 494 年 ,中山國與齊、魯、衛共同伐晉,攻取晉國的棘蒲(今河北趙縣)。 前 491 年 ,晉大夫 荀寅 (典故:收賄嗇夫料無深情),為逃避晉內亂從朝歌,邯鄲一路逃奔到中山。兩年後,以中山國曾經收留 荀寅 為借口,發動戰爭,其實這時候 荀寅 已經離開中山一年多了,這個借口實在不高明。趙鞅趙簡子親自“帥師伐 鮮虞 ”,戰爭的結果是中山國大敗,以至於此後 20 餘年間史籍對中山國沒有隻字記載。中山國人第二次嚐到了當亡國奴的滋味。
戰國初期,晉國多次進攻並占領中山國大部分的城邑和土地,直到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中山國才有了喘息之機。公元 前 414 年 , 中山武公 率領他的部落離開避難的山區,回到故地,第二次複國成功,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可好景不長,公元 前 407 年 魏國大將樂羊,吳起(殺妻求將的那位老兄)統兵消滅了中山,中山國的殘餘退入太行山中。 20 年後,公元 前 380 年 中山國第三次重新複國。
複興後的中山國正好位於趙國東北部,東北與燕國相連,其他地方均在趙國國土包圍之中,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成為了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先後兩次進攻中山,均以失敗告終。
公元 前 327 年 前後, 這一時期的中山國國富兵強,由魏國發起倡議,聯合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在稱王的五國中,隻有中山國是“千乘之國”,其餘四國都是“萬乘之國”。公元 前 314 年 ,燕國發生內亂,齊國趁機攻進燕國。中山國見有機可乘,也背棄了同盟,向北進攻燕國,奪取幾十個城市,占領數百裏的燕地,還掠取了許多財物, 此時為中山國的鼎盛時期。伐燕勝利後不久, 中山王 去世,由於繼任者的無能,中山國內外交困。國力逐步衰落。
(定州中山墓分布圖)
中山國在燕,齊,晉 - 後來的魏,趙這幾個大國的夾縫中三次滅亡三次複興。頑強地立國 200 餘年。在這 200 年中逐步接受了封建農業文明。完成了從畜牧文明轉型到農業文明的進步,在思想上,他們接受了“孔墨學說”。同時在經濟,文化,軍事方麵取過很大的成就。然而來自自身的腐敗驕縱,窮奢極欲,導致內耗加劇,階級矛盾加劇;麵對周圍虎視自己的燕趙齊等大國,這個五百裏小國不得不保持千輛戰車和上萬士兵的軍隊規模,過度的軍費開支也使國力大衰;然而,以強國為鄰注定了中山國難逃被兼並的宿命。
為了徹底消除來自中山國的威脅,統一趙國全境,趙國國君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逐漸地國富兵強。在與秦國結盟後,趙國得以集中力量,開始對中山國發起了長達十餘年的殘酷戰爭,以求徹底滅亡中山國。燕國也趁機進攻中山國,收複舊日失地。 前 299 年 ,趙軍攻破中山國都城靈壽(今河北省 靈壽縣 ), 中山王 逃到齊國,最後死在那裏。趙國另立了傀儡國王。為了避免頑強的中山國人再次複國,公元前 296 年 ,趙國將中山國的傀儡國王遷居到膚施(陝西榆林),於是中山國徹底滅亡了。
(中山漢墓地宮的出入口在此房間內,據考證,墓主人是西漢中山孝王,卒於公元前 8 年)
(房間後麵是個巨大的封土堆,地宮就在地平線下麵約 10 米 處)
第二個中山國出現在西漢時期,公元前 154 漢景帝劉啟將自己的兒子劉勝(漢武帝劉徹庶兄)立為中山王 , 他的封地中山國就是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故地,隻是南邊的國境隻到河北新樂和正定一線,其他三至基本保持,相當於現在的 4 個縣的大小,管轄麵積隻有以前鮮虞中山國的一半大,都城設在今天的定州市。此後,兩漢時期共有十七代中山王,世襲 300 多年。在定州境內留下大量王室墓葬。
劉勝在位 42 年,是中山國第一代王。史稱中山靖王,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樂酒好內”。據說他生前生有 120 多個兒子,大名鼎鼎的劉備劉玄德就是他的後代。別看他生前沒幹過什麽大事,可他的陪葬品卻讓我們永遠記住了他的名字。
(進入墓室,頓覺陰氣森森,但通風很好,空氣質量還不錯。)
(耳室內擺放著複製的殉葬品)
(地宮內部,正前方是墓主人的主臥房)
(墓室牆磚上的題字,每塊磚重15斤,上麵的字是修建墓室的時候為了對位用的。)
1968 年劉勝夫婦墓在保定滿城陵山被發現,兩墓內隨葬品 6000 多件 ( 套、副 ) 。以陶器數量最多,銅器次之,還有鐵器、金銀器、玉石器、漆器和紡織品等類。
特別重要的是第一次發現了兩件完整的“金縷玉衣”“玉衣”全部由長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等玉片拚合,玉片各角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加工編綴。玉衣分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部分。劉勝玉衣全長 1.88 米 ,共用玉片 2498 片,金絲約 1100 克 。竇綰玉衣全長 1.72 米 ,共用玉片 2160 片,金絲約 700 克 。
隨葬品中的銅器造型優美 , 裝飾華麗 , 鑄工精湛。如 長信宮燈 (中華第一燈)、錯金博山爐、錯金銀鳥篆文壺、鎏金銀蟠龍紋壺、鎏金銀鑲嵌乳釘紋壺、騎獸人物博山爐和各種燈具等 , 都是國寶級的珍貴文物。
曆史上有關漢朝中山國的最後一次記載出現在《後漢書》中,中山穆王劉暢死後,最後一位中山國王節王劉稚繼位,時間是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 175 年。因為節王劉稚沒有子嗣繼位,他死後,中山國就被廢除了。
(這裏同時也展出征集來的石刻,定州的碑林,此碑是《清風店戰役紀念碑》)
(《清風店戰役紀念碑》細部)
(周圍回廊上鑲嵌著不少石刻作品,什麽朝代的都有,數量不少,遺憾的是沒有整理研究,野鶴沒看懂,裏麵肯定有很多珍品。)
(五六十年代的實用石刻作品,可以想象在那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最真誠的願望就是讓吃飯的地方,能如石碑上的銘文那樣世世代代地存在下去。舊時地碑文依稀可見。)
(古墓夕照)
從定州市區驅公共汽車回來已是黃昏,古老的土堆靜靜地安臥在田地裏,我們不再把它當作普通的土堆。而是一種底蘊深厚的文化標誌。看見我在拍照,路過的村民主動上來搭訕並自豪地說:“我們村後麵還有一座漢墓,過了馬路對麵那個村還有兩座,有三千年了。你們是從北京來的嗎?哦,我們這裏的曆史要比北京長多了!”
希望有一天,考古學者能科學理性地打開這些沉睡了千年的古墓,向我們講述墓主人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