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過剩的副作用就是好為人師,總願意出題目考考周圍的親朋好友,而且是見誰考誰,童叟無欺。覺著這“考”字有十足滋補之功效。從定義上說,“考”本身就有沿襲了居高臨下高屋建瓴的優越感。曆來隻有老師考學生不是?被考的隻有做學生記筆記的份兒!而且考別人足以掩飾自己的無知,考題畢竟是出自已知的範疇。記得小學老師曾經教導過我--每個人的知識就像個圓兒,有大圓也有小圓。作為一個好學生,直到現在我還知道不管我的大圓有多大,也大多罩不住你的小圓。你要是不高興,反之亦然。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硬道理。
自信地認為園子的圓應該很大,考別人就算為社會造福,順便消遣北美大把的閑散時光。考膩煩了,有時候幹脆就拿錯誤答案來蒙人,以指鹿為馬混淆視聽為樂。有一次講到縛雞之力應該寫成“扶幾”,也就是虛弱沒有力量壓著茶幾支撐自己的意思。北美的朋友中文功底大多低迷於掃盲底線,蒙人很可以蒙到半信半疑。
****
一日又酒足飯飽,無意中談到了 兩肋插刀這個成語。探究為什麽說要為朋友“插刀”呢?要幫忙也不用自殘吧?!插刀受傷了怎麽幫忙呢,難道來個要練神功必先自宮?如果不是插自己,那是插朋友不成?插朋友跟雪中送炭的道義簡直就是背道而馳,這分明就是落井下石!朋友們見我問題問的十分得意,便接下來你一言我一語地海闊天空。也有如小李子這樣的偷偷地拿出手機欲上網查詢,自然是遭到我的嚴令禁止。
大多認為兩肋是人的敏感部位,這裏插上刀子應該很痛。痛在傳統上常常代表決心。比如歃血為盟,本來是用自己的血,可後來因為人們膽小用了雞血代替。還有什麽負荊請罪,這些都是一脈相傳的說法:身上背滿荊條搞一個皮開肉綻,表示吾意已決要痛改前非。還有人臆想,說這兩肋上肯定綁了刀鞘,插刀不是插人,而是寶刀入鞘,準備戰鬥。眾說不一。
狂侃之後咱腳踏實地的查過資料。這個“兩肋插刀”的由來很是離奇: 居然跟肋骨和尖刀沒有任何瓜葛!說從前唐初有個秦叔寶的猛將,也就是笑話裏關公戰秦瓊的那位秦瓊。他一次催馬路過兩肋村的時候竟在岔路口dilemma迷惑了:一條路去戰場救朋友,一條路回家看媳婦及其它家屬。那個難呀。叔寶想了好久,頭發都揪禿了,最終還是選擇了朋友。所以這個“兩肋插刀”不應是“插刀”,而是在兩肋村“岔道”口左右為難。因之古語有雲“兩肋岔道,義氣千秋”(我覺著秦叔寶他老婆是否是個悍婦這個scenario也應該考究以下)。
嗬嗬,兩肋插刀原來純屬口誤謬傳,原來不光我一個以訛傳訛呀。
****
仔細琢磨 “兩肋插刀”的說法,覺著這個成語雖然形象生動解恨到位,可本質上其實有點不厚道。在負荊請罪的成語故事裏麵,人家廉頗畢竟是背了捆柴火去了藺家,皮肉多少有些折磨。可“插刀”又算什麽呢?在真插之前,插刀隻是個假設。“兩肋插刀”是用折磨自己的一種設想來表示決心。這設想純屬誇張的修辭方式,誰人又會自殘呢?說白了,“兩肋插刀”是在忽悠聽眾,空穴來風zero cost零成本地賺取信任。
連仗義都要造假,歎,這是怎樣一個沒有義氣的時代呢?因此,再有人說兩肋插刀的時候,不妨滿臉狐疑讓他演示一下先。
****
語言廉價,人們都成了誇張的大師。油嘴滑舌的語境裏人們精通這樣的潛規則:你就那麽一說,我也就那麽一聽。萬事嘻嘻哈哈一笑了之,沒有必要較真兒。當說者和聽者都是明辨是非的老中醫的時候,“兩肋插刀”怎樣,“赴湯蹈火”又怎樣?雙方都不再相信,彼此可以會意一笑。這樣忽悠也就沒有多少欺騙的成份,卻多了幾分做show的輕鬆。
****
巧舌遊走,薄唇磕碰。
口中殘留的卻是無奈的大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