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訊論壇] 【多維編者按】1999年明鏡出版社出版了趙無眠的史論文集《百年功罪》,《如果日本戰勝中國》為其中一篇。《文藝春秋》雜誌2006年日本11月號,以顯著標題推介《如果日本戰勝中國》,對趙無眠做人物專訪,今年2月日本文藝春秋出版局出版發行其日文版單行本。現節錄該文部分章節。
難以獨立打贏的一場戰爭
如果不是以結果,而以雙方被俘、死傷的數字作為衡量戰爭勝負的依據,豈不是可以這樣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沒有勝利,中國應該算是戰敗國,而日本是戰勝國?這顯然是荒謬的。中國抗戰中死傷的巨大數字,無法做具體統計,一般認為當數以千萬計,其中絕大多數是平民。直接死於戰場的軍人,達132萬4千多人。中國軍隊被俘或投降的數字也很大,僅被改編為偽軍的就有幾十萬人。經濟損失更極為驚人,三千萬人喪失家園,戰前戰後物價相差一千八百倍(重慶2613倍,昆明6894倍)。為戰爭花費的巨額款項,已經大大超過了中國人民的納稅能力。
誰都知道,中國是慘勝。中國隻是理論上和道義上,贏了這場戰爭。日本是向盟軍投降,而中國僅為盟國陣營中的一員,耗時最久,代價最大,傷亡也最慘重。如果沒有盟國的參戰,中國要贏得這場戰爭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者無妨這樣講,如果不是日本主動攻擊同盟國而引發太平洋戰爭的話,中國連這樣的慘勝都會覺得奢侈。有人把中國的抗戰,形容為一個羽量級對重量級的拳擊大戰。這位羽量級拳手,被那個重量級的家夥連續打擊了八年甚至更久之後,極度痛楚、疲憊地倒在繩欄上,忽然裁判一聲口哨,將他的一隻胳膊高高地舉起,宣布是他“贏了”!情況就是這樣。
日本投降後的第三天,在山西的八路軍企圖令駐沁縣日軍放下武器,遭到拒絕,於是發生惡戰。日軍僅一個大隊(營級建製)守城,而八路軍出動一萬餘人攻打,以死亡一千多人的代價仍未能拿下該城。沁縣日軍擊退了八路軍,轉眼將地盤、武器交給了閻錫山的國軍,八路軍卻又輕而易舉地從國軍手裏奪了過來。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晚年嚐撰寫回憶錄,承認八路軍是他在中國作戰時遇到的最有戰鬥力一支軍隊。後來的國共內戰也證明,由八路軍為主組成的人民解放軍,能夠勢如破竹地擊敗數百萬裝備優良的國軍。但即便是這支軍隊,在日落西山的日軍麵前也如此不經打。
1945年4月至6月間的湘西會戰,是日本投降前在中國打的最後一次大的戰役。中方投入十九個師,日方投入三個師團、一個旅團和一個聯隊(團級建製)。按史家的評說,這次戰役以日方的失敗告終,所謂“湘西大捷”。雙方的傷亡數字是,日方死1500人,傷5000人;而中方傷亡13713人,為日方的兩倍。中方還特別提到,俘虜日軍軍官17人,士兵230人,為七七事變以來俘虜人數最多的一次。日軍以“強弩之末”在中國作“垂死的掙紮”,仍有這樣戰績,八年抗戰打的是怎樣一種窩囊仗,可想而知。
曾有一個謎語:“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國古人名”。據說猜出來好幾個謎底。一為“屈原”,屈服於美國投擲的原子彈;二為“蘇武”,蘇聯動武,向日本宣戰;三為“共工”,即共產黨指揮的八路軍、新四軍的戰功。是不是還有一個“蔣幹”,蔣介石幹得好?不知道。《昭和天皇回憶錄》中,對於日本最高決策層下決心接受波茨坦宣言之前那一段心理曆程,做了較為細致的招供。日本投降的主因,還是屈服於美國。更直接地說,還是怕原子彈。原子彈的威力,使得以凶頑著稱的數百萬皇軍喪失用武之地,抵抗失效,隻能給整個日本帶來一片焦土,甚至種族滅絕。毛澤東說,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事實上,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往往就是物。
中國軍民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是日本最終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戰敗不等於投降,投降則是承認戰敗。如果沒有美國參戰,或者說如果美國沒有發明和使用原子彈,日本絕不可能那樣迅速和突然地接受波茨坦宣言,那樣乖乖地放下武器。不要說七十年日本皇軍一直有視投降、被俘為絕大恥辱的傳統,即連日本曆史上也從未有過對外投降的記錄。縱使日軍在各戰場失利,向本土節節敗退,其作戰能力仍不可低估。美國估計,在日本本土作戰,盟軍可能還要付出上百萬人的犧牲才能取勝。從日本天皇的角度,原子彈的爆炸也給了他決定終戰的最有力的借口。因為軍部領袖們一時方寸大亂,提不出任何對付該武器的良策,當然更無力再阻止天皇作出決斷。
二戰完全可能有另一種結局
晚年旅居美國的李宗仁,在檢討八年抗戰中中日雙方的優劣成敗時這樣認為:
“……日本既處心積慮要征服中國,就應乘歐洲多事之秋,一舉把中國吞下。日本平時國防軍有二十個師團,稍一動員便可遞增至四、五十個師團。如果蘆溝橋戰事發動前夕,日本便動員全國,首批派遣三十個師團同時分途進犯。用閃電戰方式,主力由平漢、津浦兩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實行戰略上大迂回,占領蘭州,一舉切斷中、蘇的交通,並與沿隴海鐵路西進的部隊相呼應,夾攻陝西,占領西安,得隴望蜀,威脅成都。同時利用海道運輸的便利,向長江、珠江兩流域西進攻擊,與其南下的主力軍相呼應,使西南各省軍隊不能調至長江流域作戰,則占領淞滬、南京、武漢、長沙等戰略要地,既無異探囊取物。然後右路越秦嶺占成都;中路上宜昌,穿三峽,入夔門,占重慶,左路經廣西,向都勻,入貴陽。一舉而占領中國各重要城市,將我方野戰軍主力摧毀,將零星遊擊隊趕入山區,支解我們整體抵抗的局麵,陷全國於癱瘓狀態,並非難事。到那時,我政府隻有俯首聽命。等到大勢已去,縱使我們的極端主戰派也隻好鉗口結舌。則以蔣、汪為首的反戰派和三日亡國論者自將振振有詞,率全國人民屈服於暴力之下了。然後,一俟德、意向外侵略,歐戰發展到頂點時,日本即可挾中國的人力物力向亞洲防衛力量薄弱的地區,進行狂風擄掠性的戰爭,則南進北進,均可遊刃有餘。如此,二次大戰結束的麵貌,恐將完全兩樣了。”(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
李宗仁在抗戰中擔任第五戰區司令官,指揮過台兒莊戰役,為著名抗日將領,戰後被選為國民政府副總統,並在蔣介石下野後任代總統。他對於日本侵華戰略的分析,應是全麵和老到的,具有相當的權威性。他說得再明了不過:日本既然要侵略中國,就應傾全國之力,一舉摧毀中國的抵抗力,而不是幾個師團幾個師團地逐次增兵,一點一點地陷入泥淖。如果是那樣的話,中國隻有屈服一條路可走。也就是說,日本戰敗的主要原因是在它自己身上,是它缺乏深謀遠慮的大政治家,及氣魄雄偉的大戰略家。否則,中國實難取勝。
日本在中國戰場上的失敗,是戰略的失敗,亦即它並沒有達到征服中國的目的。但就戰爭本身而言,它實在是相當成功的。李宗仁以行家的眼光,稱讚昔日戰場上他的對手:“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可說舉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陣時,上至將官,下至士卒,俱按戰術戰鬥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敵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將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其作事皆能腳踏實地,一絲不苟,令人生敬生畏。”(同上書)所有與日軍交過手的盟國軍隊,對此也有極為深刻的印象。認為這是一支卓越、頑強乃至偉大的軍隊。德國戰敗後,西方各國尚允許它重建武裝部隊。而日本,被占領軍下令解散皇軍,永遠不得再建軍隊。因為它太厲害了。
如果日本按照李宗仁的戰略,或者不管以什麽戰略和方式征服了中國,將會是怎樣的一個局麵?在日本投降半個多世紀以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似乎有點“假設曆史”的可笑。而事實上,在抗戰之前和抗戰之中,這種假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正是這一假設,成為中國軍民奮起抵抗的動力。日本侵略軍所到之處,犯下的種種罪行,令人發指,更加深了中國人的仇恨和危機感。“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抗戰打贏了,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打輸了,我們就成了人家的奴隸,就成了亡國奴。不做亡國奴,是任何國家和民族抵抗入侵者的最崇高、最正義和最強大的一麵旗幟。
正是時光的流逝,正是在安然地度過了那場民族危亡的災難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平心靜氣地坐下來,重新思考和推演曆史,──相當於圍棋的“複盤”。
軸心國與盟國不是單憑正義來劃分的
首先,我們看看被征服的國家,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國家都是二次大戰的戰敗國,長期遭到異國軍隊的占領,成了亡國奴。國土被分割,巨額的戰爭賠款,工業設施被摧毀、劫掠殆盡,重要城市大都化為廢墟。但它們都是戰後經濟成長最迅速的工業國家,而今在世界經濟舞台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盡管它們仍被排斥在聯合國安理會常務理事之外,一直未能進入“五強”,其實力足以排進前三名卻是世所公認的。這兩個國家自然資源並不豐富,尤其日本,國土狹小,人口密集,幾乎毫無資源可言。而日本的鋼鐵年出口量,長期超過除美國外七個工業強國的總和。日本還是聯合國的第二經濟支助國,通俗點說,就是聯合國的二老板。而且錢還出得不含糊,不象大老板美國那樣總是拖欠大量款項,搞得不痛快。
日、德兩國戰後的傑出表現,說明和平發展比發動戰爭爭取“生存空間”有效得多。也說明承認戰敗、被征服、甚至被占領不一定是件壞事。你可以說,幸虧這是盟國勝利了。如果是軸心國勝利了,情況不會有這麽好。盟國代表“民主陣營”,而軸心國代表“法西斯陣營”,一個是正義一個是非正義,一個是侵略一個是反侵略,意義是不一樣的。
固然如此,卻又是相對的。蘇聯談得上什麽民主?它的專製獨裁,較納粹德國有過之而無不及。按照一般估算,死於斯大林“大清洗”的人數,要遠遠超過死於納粹種族屠殺的猶太人。如果以種族決定人的存亡是人類不可饒恕的罪行,那麽以意識形態和經濟狀態決定人的生死又稍好在哪裏呢?美國是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的大本營,在迫害“劣等民族”方麵的記錄,並不比德國遜色。對外而言,蘇聯侵略、占領和吞並的國家還少嗎?波蘭亡國,是德蘇兩個惡鄰合夥炮製的“傑作”。外蒙獨立,是蘇聯出於“戰略目的”威逼利誘中國政府就範的結果。盟軍陣營中的英國和法國,都屬於老牌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國家,在全世界以侵略他國為業,所占領的殖民地遍布“五洲四海”,豈是戰時德意日三國可比。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主要原因都是“發展空間太小”,要與已將世界瓜分完畢的英法等國搶地盤。日本除了“生存空間太小”要搶地盤,還有一個動聽的口號:把亞洲人從白人殖民者的奴役下“解放”出來。如果沒有英法等西方國家侵略在先,何來“解放亞洲”之說?二戰結束後,原來的盟國之間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又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冷戰。由“正義的、反侵略的民主陣營”發動的戰爭,絲毫不見得要“溫良”多少。韓戰、越戰就是明證。小小一個越南,美軍投擲的炸彈就超過整個二戰的總和。1968年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出兵捷克鎮壓“布拉格之春”,一下開進六十萬軍隊,五萬九百輛坦克,八百架飛機,兩千門大炮,而1940年希特勒進攻法國,僅用了兩千五百輛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