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金針菇栽培技術-ZT

(2010-02-03 17:21:47) 下一個
   

        1 金針菇生長的環境條件

 

        1.1溫度。金針菇菌絲生長的溫度範圍為4~32℃,最適生長溫度為22℃~24℃。子體形成和生長的溫度範圍為5℃~18℃,在10~15℃時對子實體形成最為有利。


        1.2濕度。在菌絲生長期培養料適宜的含水為60%~70%。子實體生長期,培養料的濕以70%為宜,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


        1.3光照。發菌時,應保持室內弱光線。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采用遮光的辦法,保較弱光線,促進菌柄伸長和保持鮮嫩,達到質高產的目的。


        1.4空氣。在菌絲體生長階段和子實體生長段,應注意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在菌體生長階段對氧氣的要求不嚴格,但在子實發育階段,需充足的氧氣。在實際栽培中提菌柄長度和抑製菌蓋發育,必須增加二氧化濃度,才能培育出菌柄粗、蓋小的優質菇,二氧化碳濃度超過5%時,子實體不能形成。


        1.5酸堿度。金針菇需要微酸性的環境,在值3~8範圍內,菌絲均可生長,菌絲體生長段最適宜培養料的pH值是5.5~6.5。子實體段pH值為5~6最適宜。


        2 栽培原料及配方


        2.1原料。①主料選擇及質量:主料以麥秸、豆秸、棉籽殼、玉米芯、木屑為主要原料。需選擇自然風幹無黴變、無蟲蛀的棉籽殼、玉米芯、麥秸、豆秸等。這些作物秸稈要粉碎後才能使用。②輔料的選擇及質量:作為金針菇的培養料還必須加入一定量的輔料來補充所需要的營養。常用的有麩皮、玉米粉、菜籽餅、石膏、糖、硫酸鎂、過磷酸鈣、尿素等。


        2.2配方。棉籽皮78%、米糠或麩皮20%、食糖1%、石膏粉1%,培養料含水量60%。


        3 栽培管理技術要點


        3.1配料。主料使用前要曝曬3 d,將粉碎後的料過篩,撿出木片等雜物,以防裝袋時將塑料袋刺破。操作時先將配方中的糖、石膏等溶於水中。再將其它料摻勻,最後把液體倒入到料中,在水泥地麵上,一邊加液體一邊攪拌均勻。有攪拌機時,可將所有原料一起加入到機箱中,加水自動攪拌,培養料的含水量以手握培養料,指間有水滲出而不下滴為度,也可用水分測定器確定,含水量以65%~70%為宜。配好的料在堆悶1~2 h後要立即裝袋。目前栽培金針菇所用塑料袋有2種規格:一種是長32 cm,直徑16~17 cm,厚0.05 mm的聚丙烯袋,每袋裝幹料250~300 g,一端出菇;另一種是長38~40 cm,直徑16~17 cm,厚0.04 m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裝幹料400~500 g,兩端出菇。裝袋時從袋的一頭裝,邊裝邊壓實,用力要均勻,使袋壁光滑無空隙,裝好後,將料麵整平,最後用塑料繩紮緊袋口,注意排空袋內的氣體。現在大多用裝袋機裝袋,速度快。      


        3.2滅菌。裝好的栽培袋要及時滅菌,不可長久存放。滅菌時,可采用高壓滅菌和常壓滅菌。

        ①高壓滅菌是利用高壓滅菌鍋進行滅菌,適用於耐高溫高壓的聚丙烯塑料袋,而低壓聚乙烯塑料袋不能高壓滅菌。高壓滅菌效果好,滅菌徹底但成本高。滅菌時,首先將鍋內加入足夠的水,然後,將塑料袋整齊地排列在鍋內,袋與袋之間呈品字形擺放,便於蒸氣流通,提高滅菌效果,最後蓋上鍋蓋,對角擰緊螺絲,防止漏氣,然後加熱,當鍋壓力升到0.049 MPa時,打開放氣閥排放冷氣10 min,再關閉放氣閥繼續加熱,當壓達到0.147 MPa時,調整火力,維持2 h,即可達到滅菌目的。關掉熱源,待壓力下降到零時,打開放氣閥開蓋取出栽培袋。


        ②常壓滅菌是利用常壓滅菌灶或蒸氣鍋對栽培料袋進行滅菌。無論是耐高壓塑料袋,還是低壓塑料袋,均可進行常壓滅菌。滅菌時,先將鍋內加滿水,然後將栽培料袋擺放在蒸氣室的鐵篦或木篦上。每層應留有空間,以保證滅菌效果。將鍋蓋封嚴,立即點火加熱,開鍋後,溫度達到100℃時,開始計時,並繼續燒火,維持10 h之後封火再悶數小時,使鍋內溫度自然下降然後打開鍋蓋,將栽培袋移入清潔衛生的室內,當溫度下降至室溫後開始接種。用蒸氣鍋爐時將鍋爐中的蒸氣通過滅菌池對栽培料袋進行滅菌,滅菌方法同常壓滅菌灶,但隨時注意向鍋爐中加水,防止無水而燒壞鍋爐。


        3.3接種。接種前將接種箱或無菌室內按無菌操作規程作好準備,將滅菌栽培袋放入接種箱或無菌室,點燃酒精燈,打開菌種袋,將菌種夾碎成花生仁大小,在酒精燈旁,打開栽培袋,接入一定量的菌種於料麵,使之分布均勻,然後用塑料繩將袋口紮好。接種量以3%為宜,不宜太大,否則容易在菌塊上過早形成原基,抑製菌絲生長和正常形成子實體。接種時2人合作,可提高速度和質量。


        3.4發展期管理


        3.4.1消毒。栽培袋接種後,移入菇棚內發菌。菇棚在使用前3 d應進行消毒。可用5%的石碳酸溶液用噴霧器向室內地麵和牆壁進行噴霧消毒,也可用甲醛和高錳酸鉀混合熏蒸消毒,或用2%的甲醛溶液噴霧消毒。用藥後密閉24 h,然後打開通氣口,通風換氣2 d方可使用。


        3.4.2擺袋。將栽培袋移入菇棚的床架上進行立體栽培,兩架之間留80~100 cm的走道,每架上每1 m分1段,每段又分4層,每層上單排堆放4層栽培袋;溫度高時,每層上要少放,防止料內出現高溫;也可直接堆放在地上,一端出菇的栽培袋應2袋相對並列為一排,菌菇端向外,堆放數層。兩端出菇的栽培袋應單排擺放堆放數層,兩排之間應留80~100 cm走道,以便管理和采菇。


        3.4.3溫度管理。菌絲生長階段,溫度應保持在20℃左右。秋季栽培,要防止出現高溫。冬季發菌要設法提高溫度,減少通風換氣。日光溫室內控製溫度可通過揭蓋草苫和通風換氣來進行,其它室內發菌可通過通風換氣和翻堆控製溫度。


        3.4.4濕度管理。空氣相對濕度以60%為宜。濕度宜小不宜大,當空氣濕度過大時,應打開通風口或揭開塑料薄膜通風換氣,以降低室內濕度。


        3.4.5通風管理。為保證菌絲生長對氧氣的需要,要注意通風換氣,一般每天通風1~2次,每次30~40 min,通風時應注意溫度的變化,但也不能為保溫而忽略通風,發菌開始通風量宜小,隨著菌絲生長,逐漸加大通風量。


        3.4.6光線調節。發菌時應盡量保持室內暗的環境,如果光線強,菌絲尚未長滿培養料,遇到低溫刺激,極易出現原基,影響產量。


        3.4.7定期檢查。要定期翻堆,以保證發菌均勻一致,還應根據溫度、濕度和通風狀況隨時翻堆,翻堆時要上下、內外交換位置,同時檢查雜菌,發現汙染及時除治。


        3.5出菇管理


        3.5.1催菇。具體方法是:搔菌、降溫和增濕。所謂搔菌就是將栽培袋口打開伸直,用消過毒的鑷子或鐵刷將接種塊去掉,促進子實體形成多而且整齊。經過搔菌後,應把溫度降到10℃~12℃,促進原基形成,同時要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左右,為了更好的保濕,可在栽培袋口上覆蓋一層報紙,每天噴水2~3次。噴水要細,不能使報紙上積水,保持潮濕即可。一般經催菇3~5 d後,料麵上就會出現大量米粒狀的菇蕾。


        3.5.2溫度。子實體原基形成後,要嚴格控製溫度。室內溫度最好控製在10℃~12℃。溫度低於8℃時,子實體生長緩慢。溫度高於15℃時,子實體生長迅速,極易開傘形成劣質菇。控製溫度是通過揭蓋草苫和通風換氣進行的。


        3.5.3濕度。子實體生長期間濕度應控製在80%~90%。每天要向空間和四壁噴霧狀水2~3次,並保持地麵常有水。切勿向菇體上噴水,以免子實體顏色變深,導致爛菇。


        3.5.4光線。弱光或陰暗條件是提高金針菇商品價值的措施之一,如果光線強,會生長出質地老化、菌柄較短的劣質菇。若溫室內需揭開草苫升溫時,可將出菇袋上蓋布簾、報紙等遮光。


        3.5.5通風換氣。出菇期要控製菇房的通風換氣,使其積累一定濃度的CO2(0.1%~0.5%),以利於菌柄伸長和抑製菌蓋開傘。一般每天1次,每次10~20 min。冬季可2~3 d通風1次,每次20 min。


        3.5.6采收。一般當菌柄充分伸長,菌柄長15 cm,菇蓋直徑1~1.5 cm,呈半球時采收最為適宜。采收時,一手按住栽培袋口,一手輕輕抓住子實體撥下,剪去菌柄基部所帶的培養料部分。采收後要把培養料上散亂的小菇、死菇、腐根及老化的菌塊全部清理幹淨。采頭潮菇後,如袋內失水,可用0.1%~0.2%蔗糖和0.1%~0.2%尿素配成營養液,噴水時應注意不要把水直接噴到菇體上,確實需要向菇體噴水時,應離菇體要遠,霧要細,避免菇體受傷。補水可增加二茬菇產量,促進子實體的生長。補完水再覆蓋報紙養菌,經過10~15 d便可采收第2潮菇。采2潮菇後,可噴灑0.1%~0.2%蔗糖水或稀釋500~1000倍的恩肥等營養液,促進第3、4潮菇的生長。


點擊參觀:

HTML tutoria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