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畫賞]-陝西十大怪

(2005-10-15 13:08:03) 下一個

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地貌、經濟、文化等多方麵原因的影響。陝西人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麵,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 
一、 麵條像腰帶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俗稱“八百裏秦川”的關中盛產小麥。小麥也就成了關中人的主要食糧之一。而麵條則是關中人最主要的飲食。關中人吃麵,喜歡將麵和硬揉軟,擀厚、切寬,並稱之為“biangbiang麵”。這種麵煮熟以後,撈在碗裏,無論是澆肉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饑。 
二、 鍋盔像鍋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鍋盔是用麥麵製成麵坯,在鐵鍋上烙烤而成的一種餅子。它既是陝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隨身攜帶的幹糧。關於鍋盔的起源,曆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鍋盔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後,為幫關羽穩定軍心而發明的;有的說,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團放進頭盔裏,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因為是用頭盔烙製而成的,所以叫做鍋盔。不管怎麽講,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曆史了。 陝西人做鍋盔,將麵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隻能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裏,用麥秸火慢慢烙烤,並用微火煨熟。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裏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陝西農村的鐵鍋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很象一個鍋蓋。這大概也是陝西人純樸性格和豪爽氣度的一種顯現吧。 
三、 辣子是道菜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陝西盛產辣椒。陝西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當地人俗稱“線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國外,被稱為“秦辣”。人們普遍認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 陝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厲害的多。湖南、四川人隻是把辣椒當作一種調味品,而陝西人則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吃。陝西人吃辣子,是先將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幹,再用舀子搗成粉狀,經過篩羅,再讓上細鹽,最後用較多的滾油潑一下,就成了當地著名的"油潑辣子"。這種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麵,又能夾饃吃。這種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無機鹽,具有開胃、下飯、增進食欲之功效。 
四、泡饃大碗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陝西的冬季漫長、寒冷。所以,人們就要吃一些帶湯水而又熱火的飯食。於是就產生了牛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大肉煮饃、羊血泡饃等極受人們喜愛的種泡饃。這種泡饃有幹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一般人都能吃得很多。各個泡饃館為了滿足顧客的要求,便選用了一種耀州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於是,“泡饃大碗賣”就產生了。 
五、碗盆難分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陝西人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直徑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在關中農村,差不多每個村莊都有一個人們聚在一起吃飯的地方,或大槐樹下,或村頭宅邊。每到吃飯時,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蹲在一起,一邊滋滋有味地吃著飯,一邊津津樂道地啦著話,什麽變換花樣的飯菜,大家甚至還要互相品嚐一下,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陝西人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時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陝西的關中盛產棉花,當地農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紡紗織布的習慣。當地人愛把這種用棉花紡織而成的土布梁成黑色。所以,在關中農村,中老年人有服裝大多是黑色的。 這大概與秦始皇以水為德,崇高黑色的遺習有關吧。關中農村的老年婦女,差不多人人頭上都戴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外地人不理解這是為什麽。其實,這種帕帕的實用性很強,可防風、防塵、防雨、防曬,可擦汗、可潔手,還可臨時用來包東西。 
七、房子半邊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由於我國幅源遼闊,各地民居的式樣都各不相同。但是像陝西這半邊屋的建築式樣,卻實屬罕見。這是什麽原因呢?原來,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緩慢發展的過程中,人口卻迅猛的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麵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產生了我國建築史上的怪胎--房子“半邊蓋”。這種“半邊蓋”的房子,看起來是一種奇特的形樣,實際上這是人口膨脹的一個危險信號。我想,隨著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深入開展,這種“半邊蓋”的房子可能會有減無增,直至消失吧。 
八、姑娘不對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關中平原,土地肥沃,澆灌方便。隻要有種子入土,基本上便可不為吃飯而發愁。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池於他鄉異地。關中地區很早就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姑娘們不遠嫁,主要原因是為了和娘家人好互相照應,互為親戚的雙方好走動。 
九、不坐蹲起來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由於關中的男人們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開老碗會”,而且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 
十、唱戲吼起來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陝西民風古樸,關中人幹活出大力,吃飯用大碗,唱起戲來自然也用大嗓門。關中的主要地方戲秦腔,其特點就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說:"唱秦腔要具備三個缺一不可的條件,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這種說法盡管過分,但是吼上兩句戲,對於關中人來說,無論是唱的人或聽的人都是很樂意的。在地裏幹活,累了,吼上兩句秦腔,吼得人有勁了,聽的人也不乏了;趕馬車途中,寂寞了,吼上兩句秦腔,吼的人有精神了,聽得人也高興了。每當農閑之季,或者逢年過節,愛唱戲的人們總喜歡聚在一起,吼上幾段。這時候,隻要弦索(笛子、胡琴等管弦樂器的俗稱)一拉,鑼鼓一打,附近的男女老幼立刻就會聞聲而動地聚攏而來,或當演員,或當聽眾。這就是既不花錢、又不費事,還十分熱鬧的“自樂班”。愛唱的、會唱的,都會在"鄉黨"們的推薦下或者是自報奮勇地吼上幾句。這種吼是義務的,不取任何報酬,隻要聽眾們能叫聲"好",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了什麽大獎。吼的人,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聽的人,息聲靜氣,聽得如癡如醉。關中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嘹得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