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顏的世界

當第一瓣雪花與第一聲春雷,將你的混沌點醒,你的心遂繽紛為千樹蝴蝶。
正文

吳哥係列:失落的古城----崩密列

(2007-02-27 07:57:32) 下一個

吳哥的行板:

                                 失落的古城----崩密列

 

 

 

崩密列(Beng Mealea),建於12世紀的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man Ⅱ)朝代,是一座印度廟宇,用來供奉濕婆神。這是吳哥建築群第一座完全用沙石建築的廟,建築規模與吳哥寺不相上下。

崩密列的護城河長1.2公裏,寬0.9公裏,距暹粒約70公裏左右。當年曾經是通衢要道,通往越南、吳哥、北柬的幾條主要公路都路經此地。被熱帶雨林層層包裹著的崩密列,因為尚未開發,遊人甚少,基本上還保持著200年前被法國人剛發現時的模樣,坍塌的圍牆、巨蟒般纏繞在寺廟裏的綠樹、殘破的石雕、若隱若現的幽光,一股神秘的氣息在廢墟般的古城裏彌漫著。《五月盛放》中號稱崩密列是吳哥遺跡群中最值得去同時也是最難去的遺跡。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Salon告訴我們到了,眼前是一片荒涼的土地,顛簸不平的黃土路,路旁是幾家販賣水果食物的小房子,看上去非常簡陋。一個當地村民模樣的人走了過來,進入崩密列一定要當地人帶進去,否則不但無法進入古城,還會在叢林裏迷路,Salon告訴我們出來後付給他一兩美金就可。跟著又黑又瘦的導遊,走上馬路對麵的一條石橋,橋兩側就是當年的護城河,因為是旱季,河道裏生滿了鬱鬱蔥蔥的植物,見不到水的影子。

走過石橋,迎麵是一組殘破的七頭蛇石雕,呈扇形的蛇頭大多殘缺不全,兩旁依稀可見石欄的痕跡。

這個雕塑是七頭蛇那迦Naga,傳說中的水神,能為國家帶來風調雨順。在後麵幾天的旅行中,經常可以看到那迦的身影。

 

進入一條長長的甬道,兩旁的樹林裏幾隻小牛正悠閑地漫步吃草,見到生人絲毫也不驚慌。走了十來分鍾的樣子,一座高大的石砌遺址出現在麵前,這就是當年的“南門”。

 

 

古老的大樹撐起堅硬的軀幹,高大的樹幹直伸天空。

石牆上的浮雕曆經歲月的滄桑,已變得模糊不清,但青蔥的樹葉卻姿意地伸展著。

 

 

石砌的門窗雖已斑駁,卻隱隱見證著當年的繁盛和奢華。

老木、青石,厚重荒涼的氣息彌漫在四周。

被荒草和樹林埋沒的建築給人一種陵墓的感覺。

即使是正午,也有一種幽深的氣息四下彌漫著。

精美的石雕在時間的長廊中唯有殘美的記憶

來崩密列的人非常少,近兩個小時的遊覽中,我們隻遇到兩組人。這裏根本沒有路,要踩著崎嶇不平的石塊爬上爬下。

陽光透過串珠般的窗欞照射進來。

名利、善惡、是非、好壞、因果。。。。

在這樣的景象麵前

一切都不過是一場黃梁虛夢。

因為地勢偏遠,很多精美的雕像已被洗劫一空。

石頭上的殘像,讓人忍不住扼腕歎息。

洞裏的幽光有種森森的味道

崩密列有四座藏經閣,這是其中之一。

寧靜與殘舊交相融合

樹根和殘垣已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kitty和我同時遭遇“撞頭”之痛,崩密列給了我們一個切膚的記憶。

森森大樹

有的地方需要沿著窄小的牆邊才能走過來,來崩密列,很多時候你以為走到盡頭,突然一個折轉,便有一份“柳暗花明”的驚喜。

這條長廊又黑又長,隻有盡頭有幾絲光亮,要摸索著前進,走在裏麵心裏不由自主的打鼓。這張是打閃光燈拍出來的。

茂密的枝葉糾結在一起,擋住了正午的陽光。

直衝藍天的大樹,讓人吐盡古城殘骸裏沉重的氣息。

站在高低不平,滿是青苔的牆頂上俯視下麵,有種膽戰心驚的感覺。

走在崩密列裏麵,可以說步步驚心,唯恐一失足就摔落下去。這裏要攀住藤蔓爬到上麵,然後從窗欞裏鑽出去。

石牆上精美的雕刻印證了滄桑。

崩密列,原始幽深的讓人心碎。

 

走出崩密列,外麵幽藍的天空和刺目的陽光把我們拉回到現實的世界中。臨走前,我們多付了兩元給導遊,要不是他帶著我們爬上爬下,在幽深的古城裏迂回周轉,我們根本無法領略崩密列的美。

乘車返回吳哥,準備買三天的遊覽套票,卻被告知要等到五點鍾才能買票,於是Salon把我們帶到一家餐廳,要了兩杯當地最有名的“shake”,每杯一美金。這是一種用幾種水果加碎冰混在一起的飲料,味道又香又甜,清涼的shake驅散了不少暑氣。休息了一會兒,趕到景點區買票,然後匆忙來到巴肯山的腳下。

巴肯山(Phnom Bakeng)是離吳哥窟不遠的一座山丘,高約百十米,是看日落的首選地。由於是附近唯一的製高點,每到黃昏時分,山腳下擠滿了各式各樣的遊客和小販,熱鬧非凡,通往山頂的小路崎嶇不平,到處是碎石細沙,從山腳下可以騎大象上山。

山頂上的巴肯廟雖然早已破敗,但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吳哥建造的第一個寺廟,被稱為“第一次吳哥”。耶輸跋摩一世(Yesovarman I)出於一種政治上的遠見,把國都遷到這裏,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耶輸陀羅補羅,成為高棉曆史上第一座吳哥城,也被稱為“第一次吳哥”,以區別後來修建的兩次吳哥城。此後400年間,除了921-944年這短短的幾年,高棉帝國的國都一直在吳哥地區,隻是具體的城址有所不同。耶輸陀羅補羅城就是以巴肯山為中心,山上就是存放耶輸跋摩一世林伽的寺山——巴肯寺,象征世界的中心須彌山。

巴肯寺呈四方型,共有7層,與印度神話中的7重天相吻合,每一麵隻能看到33座小磚塔,正好是印度教神靈的數目。此外,整座建築還包含了季節、行星方麵的一些數字的含義。 山的西邊是蘇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I)修建於1015年的西池(west baray),長8公裏,寬2.3公裏,是迄今為止人類曆史上最大的人工水池,為吳哥地區的旱季農業用水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水源,當時水稻能一年三熟,為都城地區的百萬人口提供食物,西池和其它水利設施功不可沒。西南方向,是暹粒國際機場,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據傳從這裏向北可以望見泰柬邊界。 

夾在不同膚色的人群中來到山頂,當手腳並用爬到巴肯寺最高的那層台階上,四周滿是看日落的人群,舉目望去,前方是蒼茫的雨林,絢麗的晚霞正一點點沉下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