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個New York Times 周日的雜誌,裏麵有一篇文章,是講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
題目是,你是你想成為的人。(You are what you expected. )
總得來說,一般人都會對有些事情持樂觀態度,有些事情持悲觀態度。但有意思的是,大家都或多或少,對自己的判斷,要相對樂觀一些。大家都會更高的估計自己成功的希望和對生活的控製。比如,80%的人,都覺得自己開車很不錯。我們大家好像就活在那個Lake Woebegon裏的人一樣,所有的孩子都是比平均水平要高。
不過,這樣的樂觀態度,隻局限於個人的判斷。從對社會的文明,到地球到宇宙,一般悲觀主義一直占領著陣地。就象作家在“The Idea of Decline in Western History”, 好日子總是在過去。這個解釋是說,因為人老了以後,我們漸漸意識到我們權力的消失,我們記憶越來越多的是過去舊的回憶花環。很自然,我們會得出悲觀的結論。
不過,科學家除外,他們是樂觀的。去年年底,Edge.org做了個問卷調查,問科學家們“你對什麽樂觀,和為什麽”,雖然有很多爭論,但最後結果還是樂觀者居多。數學家認為我們早晚會把數學公式都弄對。心理學家說,我們一定最後可以找到防治悲觀的藥(盡管他們對這個藥能不能被恰當的應用持有悲觀態度)。而且,在預測未來事件時候,科學家們對最終戰爭可以結束,全球變暖和能源問題都持有樂觀態度。這些樂觀者的根據是,從曆史上看,所有人類擔心的問題,其實都會解決。
不說這些觀點是否可以影響我們對全局樂觀和悲觀的影響,單就個人來講,樂觀者活得長。盡管,我們可能把事實估計的過於理想,可要不是這樣,我們連早上起床都沒有了好的理由。而且,樂觀的人,對於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也比較容易克服過去。樂觀的人,自身有一種可以讓他們自己覺得滿足的感覺。這對長期的健康非常有好處。
同時也不能就說悲觀一無事處。丹麥,和其他西方國家比,那裏的人們,就顯示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比較高。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悲觀,所有對生活有很低的要求,而當結果比想象的要好,他們就非常容易滿足。
美國人,現在,也慢慢的降低了對生活的期望。1970年時候,當年入學的大學生的理想,是要過一個很有意義的一生。而2005年的大學新生,他們的期望就隻是可以活的富裕和舒適了。
對於接著尋找生命的意義的那些少數人來講,Karl Kraus是這樣總結的,他很好的把樂觀和悲觀融合在一起,“Things are hopeless but not serious”。(事情是沒什麽希望的,可是不重要。)
其實樂觀我覺得很多人是work out出來的,不是天生自然就樂啊樂的,除非命特好的那種.
我覺著自己是個悲觀的人,別人,好多別人,說我挺樂觀,我悲觀地想,大夥兒怎麽這麽不理解俺啊。 :(
我其實是超級樂觀的,別人把我賣了我還在幫人數錢,還得和別人講價,問能不能多賣一些.你都不知道我盲目樂觀到什麽程度. 結果打擊一來,損失慘重.不過我沒記性,過兩天就又接著樂觀了.寫寫這個文章,也提醒自己,生活好壞參半, Things are hopeless,but not serious. :)
不要盲目樂觀,不要過份悲觀就好。
You are what you expected,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