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學的修行 2006-05-28

(2006-05-28 19:22:24) 下一個
中國人最缺乏的是信仰,最豐富的也是信仰。中國從來就沒有一種象西方社會這樣的宗教,因為中國人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沒有一個完全統治中國人心身的神,猶如上帝這樣的神。但是中國的哲學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百家爭鳴了,各種流派學說再曆史的長河裏各占一席之地,在知識分子和普通百姓中各領風騷。

而為什麽需要重讀論語呢?這是因為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的確需要有一個修養身心的指導思想,而儒學中的仁義禮智信在現代社會一樣有利於個人心身的發展。其他,猶如老莊反而隻能是做一些補充。

然而,即使我們確定以儒學作為自己修身養性的指導思想,我們依舊需要用辯證的觀點去學習理解和消化儒學,去掉它的一些不合時宜的東西或者說是落後的東西,而以尊崇哲人的主導思想為原則,去做人和做事。

這就是我們學習儒學的最終目的。

讓我們一生都致力於儒道的修行,做一個嚴格的修行者。

儒學的修行 2006-05-28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它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做為學習方法和態度的一種指導:學了,又經常地溫習它,是一種快樂。

另外一層意思是,做人的態度和心胸:有由遠方而來的求教者是一種快樂。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這樣就君子的心胸。

學而時習之是困難的,學習新鮮的東西,人總是很有興趣,然而重新去溫習學過的東西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很枯燥的一件事情,然而正是溫習才讓你真正地擁有知識,有什麽比淺嚐輒止,最後一無所有更讓人悲傷呢?哪怕溫習是很枯燥的事情,能夠讓自己避免這種悲哀,當然是件讓人愉快的事情。

人不知而不慍也是很困難的,人可能最怕受委屈,如果一個人不了解你,不知道你,很有可能就會誤解你,委屈你,這個時候能夠做到不怨恨的人,修養已經超越常人了。普通人恐怕早就跟人訴苦,抱怨自己的委屈了吧。有這樣的心胸,就是君子的心胸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