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1)
2005 (1)
2007 (104)
2008 (95)
2009 (105)
2010 (66)
2011 (37)
2012 (44)
2013 (36)
2014 (56)
2015 (33)
2016 (62)
2018 (34)
2021 (36)
2022 (36)
2024 (46)
2025 (1)
這段時間,實時追完了”繁花“。多年沒有實時追過任何劇。能想起來的,還是二、三十年前了在廣州追港劇的那些日子。
看得蠻上頭的。看完意猶未盡,又看了好多與劇相關的或發散的文字和視頻。故事原型、劇情解讀、人物分析、觀後感概、發散聯想等等等等。都蠻有意思的,不過,太雜太多,認可、認同和共鳴程度也各不相同。
先轉貼一篇,我覺得角度比較特別、但是”上坡路“”下坡路“一說,想想也不無道理的一篇吧。雖然,我小說之前沒讀過,現在也隻是剛剛開了個頭,看了五章而已。
https://mp.weixin.qq.com/s/J9rhI5pQ4ugGxCgLAYADHA
文/法蘭克
《繁花》落幕了,我也快要離開上海了。
《繁花》的小說我看過兩遍,為它寫過文章做過視頻,感情很深。但我不是原著黨。我什麽黨都不入。
《繁花》電視劇跟小說是兩個故事,有什麽不可以呢?東邪西毒跟金庸有什麽關係?一代宗師跟葉問又有什麽關係?
小說原著是在上坡路上揭開不堪入目的裏子給你看,那個繁華盛世底子裏是一片荒蕪廢墟,你看見了嗎?
這些不堪和荒涼在今天的大環境裏不可能成為電視劇,這些我們都懂。
《繁花》的小說是自然主義。《繁花》的電視劇是浪漫主義。
所以,電視劇《繁花》是在下坡路上回望上坡路,望到的一定是好的,一定是美的,也一定是虛的,一定是stereotype(刻板印象)。
Stereotype也能出好作品嗎?所有的美劇都是stereotype。《繁花》就是一部講上海話的美劇,一個讓人願意相信的上海的stereotype。
電視劇的《繁花》有兩條敘述線,一條是商戰故事,一條是女性成長故事。上海刻板印象的兩個麵相。都拍出了豐富感和新鮮感。
豐富感是每個人物都有苦衷,都在劇裏獲得自我辯護的權利,都不是工具。想想梅萍,小江西,盧美玲的最後一場戲,都曾可恨,可憐,但也各有尊嚴。
新鮮感是靈魂人物的選擇超出俗套。汪小姐拒絕寶總的凱迪拉克和生意機會,玲子要寶總退股夜東京,李李轉身不吻阿寶止於握手,關鍵時刻轉手賣掉至真園,談生意不談感情。所謂俗套是什麽?是小女子依靠霸總,怨女原諒浪子,佳人拯救落難英雄。俗在哪裏?觀念的惡臭。《繁花》新鮮在哪裏?是低到塵埃裏仰視女性的眼光,是宮二的六十四手,你葉問看不到。
小說《繁花》裏的女性全是被調笑,被偷窺,被傷害,被擊碎,被犧牲,被獻祭的命運。小說原名叫上海阿寶,小說的《繁花》是男人看女人繁花凋零。滬生,小毛,阿寶三個男人視角。電視劇的《繁花》是女性掙脫男性獨立盛開,從這個角度看,電視劇才真的配得上《繁花》的名字。小說更像上海阿寶,每個男人都是阿寶,女人在男人眼裏都是花。
我珍惜這出叫《繁花》的戲,這可能是最後一代能用上海話演戲的演員了。這可能是我們能看到的最長的王家衛的作品了。這可能是我們能公開做的最後一場關於上海的春夢,最後一個能用記憶篡改的美好時代了。我當然明白,現實裏的黃河路沒有那麽繁華,現實的成功背後不是溫情,而是赤裸裸的剝削壓榨,是權力,而不是權利,是依附,而不是獨立。但我願意相信我們確曾經曆過那麽一個時代,確曾擁有過那麽一種希望,確曾如此美好的活過。
電視劇《繁花》一定不是王家衛一個人的創作。劇作甚至50幾首老歌配樂一定出自上海的編劇主創團隊。王家衛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準確踩中每個上海人的懷舊痛點。改編方向,視覺風格,選角,剪輯節奏,某幾場定調的核心戲的場麵調度和設計,一定來自王家衛。這些是核,也是框架,配上紮實精確的戲和歌,才有了這部《繁花》,一部能指和所指都發達的好戲。
《繁花》的最後一集,黃河路上的雜貨店改名叫“過客”,我心裏一痛,突然想到,我也終於成了上海的過客。
上海是什麽?是我私人的曆史。我們評說《繁花》,或褒或貶,我們都不是在說《繁花》,我們都是在說那個私人的上海,我們都隻是在說自己。
然後,順便說幾句自己的隨感吧。
劇開篇時,很多讀過原著的人,總覺得和讀的小說是兩嘛事,很難跟上劇的內容和節奏。我沒讀小說,所以,很容易接受這個劇的情節。因而,看得也就挺順,沒感障礙,除了剛開始的確有些覺得不象上海、象香港。
我看的是上海話版,因為劇是上海話拍的,後配的普通話,所以,上海話版應該更原汁原味。其實我不會說上海話,不過對江浙一帶的話相對熟悉,所以,看起來還蠻順,雖然也時常需要看字幕。
胡歌, 我之前沒看過的任何戲,包括大熱的《琅琊榜》,所以,完全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心態。”繁花“裏,他演得很好。無論是阿寶還是寶總,都讓人信服的,毫無違和感。不過,奇怪的是,雖然他帥是帥的、腔調是有腔調的,卻沒能象高以翔一樣,因劇把我圈成他的粉絲。或許,因為,我對劇外的他還了解太少?:)
汪小姐, 在網上,尤其是城裏的影壇,看到有些人特別反感她的聲音,覺得一個大學畢業在外貿公司工作的人,怎麽可以或者可能說話這麽大聲這麽吵。其實,這世上有天生輕聲細語的人、就有天生大聲響亮的人。一直記得,在來加後剛開始工作的那個公司,有個女同事,就曾經感慨過:老被人講我說話聲音大,可我天生就是這麽大聲音,都不知道怎麽小聲音說話呀。當時,我跟她特有共鳴,關於天生聲音大這點。不過,跟她這個天性自由的加拿大人不同,我在幾十年的規限之下,已經學會了盡量控製自己的聲音。當然,這隻限於必須的場合和情緒非常穩定的時候。不然,一著急、一來氣、一不注意,聲音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所以,對於要經常共事的人,我一般都會一開始就告訴他們這點,以免回頭被我的大聲”嚇“著。:)
玲子,我喜歡在東京的她和離開舊夜東京之後的她,卻很看不上跟寶總一起開夜東京時的那個人設。尤其是,自己把買價2,600的耳環,謊稱價值為26,000之後,她居然在知道進價隻有200時會那樣的跳腳譴責 —— 這是怎樣的雙標呀!
李李,開始的幾集,一直覺得她就一付老”端“著表情,沒啥變化,象臘像。不過,後麵慢慢演得比前麵好,且越來越好,仿佛她在拍劇的時段裏打怪升級了一般。尤其是與玲子在至真園的那場戲,和在海邊車裏的那場戲。前者細膩,後者動容。還有,我很喜歡她把頭發挽上去的樣子。
劇裏大大小小的角色都很鮮活、很動人,讓我看得很投入。唯一時不時讓我出戲的是盧美琳。一開始我並不知道她是誰演、也不知道範湉湉是誰。但是,劇裏第一眼看到盧美琳的戲,馬上就想到了”功夫“裏的包租婆。而且,整個劇裏,盧美琳從頭到尾,在我眼裏,都是”包租婆“的存在。結果,原來,她還真就是包租婆的扮演者。我沒看過她任何其他的片子,不知道她在其他的電影、電視劇裏是不是也如此。不過,於我而言,既然盧美琳一直還是包租婆,那這個角色的塑造就欠成功了。
劇已終,小說才開頭,等讀完,如還有感慨,到時再來碼吧。
剛才在手機上偶爾看到一個視頻,才發現原來我看過一個胡歌演的劇,叫“獵場”。我是因為萬茜去看的那個劇,居然連男主是胡歌演的都忘了。:)
現在這種老片的片段視頻都出來了,9成9是趁繁花熱鬧的吧。:))
再堅持一下不?好些朋友說九集、十集之後,就漸入佳境了。:)
haha...握手握手。 對了,新年快樂!上次在園子裏見到你還是秋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