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98)
2008 (107)
2009 (65)
2011 (115)
2012 (90)
2013 (103)
2014 (94)
2015 (130)
2016 (69)
2017 (71)
2018 (44)
2021 (66)
今年夏天,由於氣候反常,中國大部份地區連續降大雨,華南的西江,東北的嫩江和鬆花江,甚至西藏都發生洪水泛濫,特別是長江全流域,遭遇到特大的洪水襲擊。其來勢之凶,洪峰之多,曆時之長,超過了1931年和1954年的特大洪水。前兩次洪水,給沿江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然而這次在保衛長江大堤的戰鬥中,卻奇跡地、史無前例地高奏凱歌,最大限度地保衛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使人們情不自禁地歡呼:中國戰勝了特大洪水!
為什麽這次中國能戰勝特大的洪水?鄙人認為有如下幾點:
首先是中央政府領導人的重視。洪水一發生,江澤民主席、朱鎔基總理等中央領導人就高度重視,十萬火急地指示全國軍民抗洪,把抗洪工作作為當前首要任務,要不惜一切代價地保衛長江大堤,誓與大堤共存亡。中央特派了溫家寶副總理到長江流域第一線協助指揮作戰;朱總理兩下江南視察災情,調撥抗洪物資,決定拿出20多億元人民幣投入抗洪。江主席在長江大堤最危急的時刻,站在最危險的荊州大堤上,不顧個人安危地發表長篇演說,呼籲全國軍民繼續戰鬥,奪取抗洪的勝利!為了抗洪,他決定推遲訪問俄、日。長江險情稍退,他再次來到湖南了解災情,指示防病及善後重建工作。比起1931年長江決堤災難,南京政府消極抗災,積極上井岡山“剿共”的舉動,真有天壤之別,不愧是“人民政府”的稱號。
其次是軍民誓死保衛大堤。洪水一發生,沿江上百萬民眾為了保衛家園,決心與洪水奮戰到底;數十萬的人民解放軍及時奔赴抗洪前線,與人民並肩作戰。他們提出堤在人在,決心與大堤共存亡的誓言。從軍區司令、將軍們到普通戰士,個個奮不顧身地守衛在大堤最險處,用身軀抵擋住洪水的衝擊,還動用了特種工程部隊抗洪。其規模之巨,人員之眾,物資之多,時間之長,是世所罕見,無異是打了一場大仗,充分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本色。依愚見,如果沒有解放軍的助陣,要戰勝這樣特大的洪水,是不可能的。反過來,如果沒有全國廣大人民群眾的並肩戰鬥與支援,單靠軍人的力量,亦是孤掌難鳴的。從而證明了“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個口號的正確性。
第三是有豐厚的物質基礎。在這次抗洪鬥爭中,全體抗洪人員都穿上了救生衣,還調動飛機、船隻、汽車和一切急需品進行搶險救急。裝泥土的袋子從以往的稻草袋、麻袋改換成編織袋,這些都歸功於有豐厚的物質基礎。如果不是改革開放帶來國力的增強,我相信要戰勝這樣大的洪水,是非常困難的。1954年之所以不能戰勝類似的特大洪水,我想,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和當時國力薄弱分不開的。
第四是有海外華僑華人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援。炎黃華胄雖然分布在五湖四海,且大部分已入了當地國籍,但他們始終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自己的根是在中國。每當祖國有困難時,他們都鼎力支援,表現出血濃於水的親情。就拿這次抗洪來說,全球的炎黃子孫都動員起來了,他們有錢出錢,有物出物,盡最大的能力支援災區。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共籌集到善款有十九億多人民幣。這項巨大的善款,對支援災區抗洪是起著重要作用的。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說:“華僑是革命之母”。這句話是符合實情的,它充分反映出海外華僑華人的重要性。“華僑華人本一家”,因此,我建議大陸當權者,從廣義上不要再劃分華僑、華人,還是用回以前的模糊觀念,一律稱為“華僑”的好。無事時把華人當作“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到有事要捐錢時才稱華人為“同胞”,這種“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的做法,會傷害華人感情的。
最後,順便一提的是壞事變好事。古有“黃帝劃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之語。說明洪水自古以來,始終是中國的隱患。故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主席就發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號召。解放以來,中央政府確實對治水下了很大力氣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把中國幾條主要河流治好。對“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計劃研究了三十餘年,還未定案,直到1991年長江中下遊洪水泛濫,中央才下決心修建長江三峽大壩。今年長江全流域的洪災,使中央又認識到治水的重要性。可喜的是中央已下決心,調撥更多的財力物力,加強治水的力度。竊想,要根治長江水患。單靠築堤截水的方法是不夠的,還要疏通河道才是徹底解決辦法。這次用了大禹之父鯀的攔塞方法僥幸戰勝了洪水,但在根本上還是要采用禹的疏通河道辦法才是。報載,洞庭湖再過幾十年將有消失之虞。如果真的是這樣,將是極大的不幸。曾記否?“氣蒸雲夢澤”的詩句,今天隻有“雲”和“夢”,這個“澤”已無影無蹤了。新疆的羅布泊於1979年後也完全幹涸了。如果洞庭湖和鄱陽湖也變成“雲”和“夢”,那“兩湖熟,天下足”就會變成一句空話,也將給後代帶來無窮的災難。所以,除了把長江大堤加固,還要把長江流域全程和湖泊疏通才是根本辦法。這項工作是極其艱巨的。但隻要有決心,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一代地堅持治理下去,最終會把水患清除,後代子孫將會過著幸福生活的。
1998年9月19日原載《歐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