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陳湃

兵學工商滄桑四業 柬中港法浪跡兩洲
個人資料
陳湃專欄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劉少奇訪柬曆險記》補遺

(2006-06-25 16:53:49) 下一個

10c9ef2e928.jpg

〈劉少奇訪柬曆險記》補遺

1996131日至23日,巴黎《歐洲時報》副刊一連四天刊出了《劉少奇訪柬曆險記》全文,敘述196351日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訪問柬埔寨皇國前數天,台灣特務聯合美國和南越特務,實行代號為“秋風”的國際謀殺案,企圖於劉訪柬時,在機場到金邊市的公路上,用強烈炸藥炸死劉少奇與西哈努克。後被柬國政府及時識破,兩天內抓獲四十六個特務,繳獲了大量爆炸品,才使劉少奇能按時順利地訪問了柬埔寨,進一步加深了中柬友誼。 

文章的口述者是王幼平先生,他是中國駐柬首任特命全權大使,文章的真實性自然十分可靠。王大使我是認識的,那是1960年春季,他陪同西哈努克親王,到柬埔寨東部柴楨省靠近越南邊境的仕孚市附近,為一戶窮柬民建造房屋,以表示親王親民愛民之美德。那時,我是柴楨市“公立華僑學校”初中三年級學生,有幸被選中為該校數十名代表之一,隨親王一起勞動。陪同親王勞動的除中國大使外,還有部分東歐國家大使。但這些大使們在勞動時,都得遠離親王十公尺以外,隻有中國大使王幼平和柬國少部份高官、侍衛及我們這些華僑學生能夠接近親王一起勞動。可見親王對王大使的尊重及中柬關係的密切。因此,文中提及周總理的批示:“派王幼平大使去柬埔寨,利用他過去老關係做工作,以保證劉主席訪問安全。”是有根據的。

至於柬國政府怎樣在劉主席訪柬前夕的重要時刻破獲特務組織的呢?不知何故,文章中未提及。因此,本人把一些有關這方麵的資料提供出來,作為補遺,以供讀者作茶餘飯後之話題,也希望能拋磚引玉,引出這方麵更多的秘密,因為旅居歐洲的原柬國華僑不少,知道這特務案件的可能大不乏人。

據我知道的消息,是有一個特務臨陣退縮、變節,向柬國有關部門自首,以圖換取全家性命的安全,此華人特務是蕭成。

蕭成之父是蕭耀,家住柬埔寨柴楨市。蕭成的經曆我不詳,在我弱冠時,隻見他從越南搬回柴楨市住,時而開設影相館,時而接手戲院業務。他體格魁梧,衣著入時,經常穿著雪白的運動裝,整日在鼻梁上架著一副德國名牌賽司太陽眼鏡,像個遊手好閑的花花公子。他是不善經營的,但不知錢從何處來,出手闊綽,表麵生活亦過得很瀟灑。那時他已過不惑之年,但仍像青年那樣講究吃穿、愛玩耍。

一九六O年我回國升學後,對他的印象早已遺忘了。可是一九六三年夏天,他的大名卻響遍柴楨及羊城。在劉少奇訪柬回國的同時,他卻舉家突然乘專機回國定居,被政府安排住在廣州市東山區的高級別墅裏,過著極其豪華而優哉遊哉的生活。一九六三年暑假,我從上海回穗,一班原居柴楨市的同學,還帶我到蕭成家參觀呢!隻見他住的是兩層平頂的豪華別墅,室內寬敞,門前還有個大花園。據說單房租,每月要四十多元人民幣,相當於當時一個大學生的一個月工資。當時國內大饑荒未過,物資供應極度貧乏,連我們這些受政府關照的華僑學生還吃得不太飽,然而蕭成和他的家人卻過著“不知愁”的生活。蕭成還被安排到廣州市中山五路,全市最大型的“豔芳攝影院”當負責人,可見政府對他是何等的照顧啊!蕭成在海外時,一向是反共的,對中國沒有好感,為什麽突然回國定居,且受到人民政府如此的關照,我百思不得其解?同學們說,因為蕭成在劉少奇訪柬時“保駕”有功。他對這些言論未置可否,但麵色總有三分得意。

在劉少奇訪柬前幾天,有人親眼看見蕭成突然出現在柴楨市公安局前麵,像驚弓之鳥那樣,不斷地慢步來回打轉,等候公安局長接見。而在此之前,他是專門在金邊與西堤之間進行走私勾當的。在他進公安局後不久,就舉家以功臣姿態搬回廣州定居了。

可是,好景不長,一九六六年隨著“文革”一來,隨著劉少奇的垮台,蕭成就立刻從“救駕有功”之人變成台灣省特務,被捉去審訊。其在軍中服役的兒子也被解除軍職,成為四類分子,全家慘遭迫害。但是,隨著**後期的政策落實,蕭成仍然是蕭成。在我一九七O年從越南戰場上回來,被安排在廣州“廣雅中學”工作時,看見蕭成仍然戴著他那副太陽眼鏡,穿著趨時的服飾,重新在“豔芳攝影院”裏悠然自得地走來走去,做其總經理。當我到他的攝影院拍照時,他還破例地為我這位柴楨鄉親,親手操機拍照呢!後事如何,就不大清楚,聽說在大陸改革開放後,蕭成做生意還賺了大錢呢! 

蕭成先生若仍健在的話,現在可能是八旬以上的老人了。          
                                                                                 
                                                 
1996217   原載《歐洲時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