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98)
2008 (107)
2009 (65)
2011 (115)
2012 (90)
2013 (103)
2014 (94)
2015 (130)
2016 (69)
2017 (71)
2018 (44)
2021 (66)
―― 從李遠哲 博士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說起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揭曉了,旅美華裔學者李遠哲博士勇奪諾貝爾化學獎。佳音傳出,歐洲華人無不歡欣雀躍,感到無上光榮。筆者也是華人一分子,更情不自禁地高呼,這是“華人之光!”並由此而浮想聯翩。
李遠哲博士原居台灣,小學就讀於新竹國小,初中和高中亦在新竹中學度過,一九五九年畢業於台灣大學,一九六一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所,一九六五年取得美國柏克萊加大化學博士學位,六五至六八年分別在勞倫斯實驗中心和哈佛大學研究。六八至七四年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一九七四年重返柏克萊加大。今年三月獲得雷根總統授予美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 ¾ ¾ 國家科學獎章。現在又獲得國際諾貝爾化學獎,真是華人之光啊!
年僅四十九歲的李遠哲博士,為什麽學習上取得這樣好的成績,工作中奪得這樣高的殊榮?關鍵何在,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什麽,這是值得思考的。筆者認為有如下數點,很值得我們廣大華人學習。
第一點:打好學習基礎。“萬丈高樓從地起”,如果基礎打不好,無異把大廈建在沙灘上,一定會倒塌的。所以李遠哲博士談到得獎時的最深體會是歸功於他在台灣那段時間的基礎教育。
第二點:鍥而不舍的精神。據雲:李博士在台大時的成績隻是中上,但他做起實驗來卻日夜不分,一連做了三天三夜,不知日落日出。古雲:“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又雲:“水滴石穿”。李遠哲博士正是在他的實驗中貫徹了這些名言。因此,他有今天的成就,是在幾十年寒窗下熬出來的,絕無幸運可言。
第三點:隻愛科學,不爭名利。今年三月間,李博士的家書中曾明確指出:“我這幾十年為科學的努力,是為科學的熱愛,當然科學研究的成功,給我很大的鼓舞,但我並不是愛好虛榮的人,也不屑為名利爭奪。”當記者問他如何計劃這筆諾貝爾獎金時,他明確表示,這是他太太的事,但他絕不會改變日後的生活方式。清代學者老陳伯崖的對聯中有雲:“事常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李博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他心裏有“求”,放眼在名利地位上的話,很難有百折不撓的精神的,更無從說到發明創造了。
第四點:謙虛謹慎,正確對待榮譽。李博士是一位深知“滿招損、謙受益”的人。他在家書中指出 :“總覺得社會是嘉獎科學家的成就,最主要的是使社會上的人知道科學家們在做什麽,至於誰得獎還不是最重要的,畢竟現代的科學研究群策群力,不能隻歸功於某某人。”這是“人貴有自知之明”的具體表現,有了這種態度,就不會被榮譽所束縛,將在未來的荊途上展示出美好的前程。
第五點:熱愛國家熱愛鄉梓。李博士雖然在國外名成功就,但他具有一顆愛國愛鄉之心,這是難能可貴的。他希望以其所學回饋鄉梓,他更希望:“台灣能有從事科學研究的優良環境,使台灣的科學生根,而不要隻到外國才能有成就”。
“而不要隻到外國才能有成就”,這句話說到點子上了。這是筆者最欣賞和最企盼的。諾貝爾是世界最高的嘉獎,而獲獎者應冠以“民族之光”的稱號也不過分,隻因前後四位得獎的華人都是“到了外國才有成就”的,因此筆者在這篇拙文命題時,隻有委屈地說成“華人之光”。待到得獎者在台灣或大陸有成就時,才冠以“中華民族之光”吧!筆者相信這個日子不會很久就會到來的,因為中華民族有自立於世界之林的能力。
( 1986年12月23日 原載《歐洲日報》)
(作者注:當時寫此文的目的,是希望李遠哲再接再厲,成為中華民族之光。想不到近年他不務正業,成為台“獨”頭子陳水扁的鷹犬,誠可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