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忍無可忍?“現醜”海外的中國遊客(ZT)
(2006-11-20 15:04:17)
下一個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美國東部一小鎮。()
前些年,當地居民發現,每到傍晚,總有一批東亞模樣的中年男子結伴而行,循著固定的路線,圍著特定的民宅,周而複始地環行,有人剔著牙,有人邊走邊作伸臂擴胸狀,但均旁若無人地大聲議論著、說笑著,幾圈之後,消失無跡。()
最初,遭到環行的那幾家民宅的居民們,隻是好奇地從窗簾隙縫中望著這些東亞人,幾天之後,他們的眼光從好奇轉為警惕,繼而轉為恐慌,最後,他們忍無可忍,報告了警察局。()
後來,他們接到了警察局的調查結果:這批東亞人是在附近一所大學進修英語的中國某省份的政府機關幹部,圍著民宅遛彎兒,不過是晚飯後為消化胃中積食而進行的集體散步,屬中國養生文化中“飯後百步走”在異邦之實踐,並無其它惡意。()
當地居民聽後將信將疑,日久,他們發現,盡管這些中國人依然每晚繞宅數匝,但也並無扒竊或擾民行為,方才相安無事。()
──這是我在中國的一個朋友笑著告訴我的真人真事。當然,他也是上述集體散步活動的參與者之一。()
文化碰撞?()
近些年來,隨著中外交流、互動日趨頻繁,不僅出國“公幹”的中國人越來越多,自費旅遊的中國人也漸成規模,因此,這種飯後在異國他鄉結伴展開的集剔牙、健身、消化積食、交換趣聞等多種功能為一身的中國養生文化之旅,在中國人常去的國家已成街頭一景,“老外”對此也開始習以為常,見慣不怪,故上述報警之舉已鮮有所聞。()
飯後集體百步走,雖為中國獨特民俗,但除了最初引致“友邦詫異”之外,並無太大遺患,但中國公私遊客帶至異邦的其它形式之“文化碰撞”,似乎衝擊力更強,後患也更深。()
英國《泰晤士報》今年七月的一篇報道稱,在1995年,僅僅有452萬中國人出境旅遊,但在隨後的五年之內,這個數字已經翻番。去年出境旅遊的中國遊客已經超過3100萬人,預計到2020年,將有一億中國人走出國門,前往全球各地旅遊。()
這還不包括那些公費出國的中國各類“公幹”人員。()
世界旅遊組織預測說,到202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出境旅遊的最大遊客來源國。()
不過,並不是所有“老外”,都對這一趨勢歡欣鼓舞,都對中國遊客笑臉相迎。()
據中國傳媒報道,在中國遊客較常光顧的泰國,一些高級度假酒店已明言,不再接待中國旅行團。某酒店工作人員被引述說:“以前我們接過一些中國團隊,但這些中國遊客在入住時經常在屋內吸煙,以至把房間的地毯燒出洞來;他們還在餐廳或電梯等場合大聲喧嘩,引來其他客人投訴。酒店因此造成了很多損失,後來我們就不接了。”()
另據一位中國駐法國記者根據親身經曆撰寫的報道,有一次,在巴黎盧浮宮,當各種膚色的遊客屏氣息聲地觀賞藝術作品時,忽然一句洪亮的中國話炸響:“蒙娜麗莎就在前麵那個廳!快走啊!”緊接著,20多名中國人呼嘯奔來。待奔至名畫“蒙娜麗莎”所在展廳時,這批中國人又蜂擁而上,把這幅畫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別的遊客根本甭想靠近,他們一邊相互招呼著,一邊輪流與“蒙娜麗莎”合影。由於“動靜”太大,最終引致博物館管理人員的幹預。()
一位去過美國的中國遊客,則向中國媒體抱怨美國酒店的“歧視”,他說,他在美國與另外幾位中國遊伴去酒店自助餐廳吃早餐時,被“單獨安排”在自助餐廳之外的一個“非自助”餐區用餐。另據報道,許多歐洲酒店也專門在會議室等場所開辟了“非自助特區”,供中國團隊用餐。總之,中國遊客被不少國家的酒店“剝奪”了吃自助餐的資格。()
原因何在?一位中國遊客的描述道出了真相:國外自助餐規矩比較多,除了要求吃客排隊依次拿取食物之外,還倡導“少吃多拿”,但許多中國人一進自助餐廳,就在食物區裏橫衝直撞,搶在其他人前麵挑選食物,並把盤中食物堆得像座小山,最後卻吃不完,剩了大半在盤裏,有的麵包隻咬了一口。還有的中國遊客把雞蛋偷偷揣在口袋裏帶走,或者是把飲料灌在自己的罐子裏。()
中國一家旅遊公司的總經理對中國傳媒說,有一次他帶團去法國迪斯尼遊玩,有些地方的欄杆設計成回字形,但一些中國遊客不排隊,拉開欄杆就往裏鑽。一些其他國家的遊客很憤怒,問:“是哪個國家的?”後來,他回憶說,“當時,我們做領隊的都不敢說自己是哪個國家的,太丟臉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老外”都不滿意中國遊客的舉止。例如,國外小偷就對中國某些遊客的“露富”之舉欣喜若狂。某些富起來的中國人,出了國,特愛穿金戴銀,揮金如土,並且喜歡隨身揣著大把鈔票,招搖過市,從而勾起國外慣竊的情有獨鍾、癡迷暗戀、關心研究、跟蹤盯梢、乃至最終的零距離“求愛”。()
中國某些遊客的不文明行為,不僅引起了中國傳媒的批評,也引起了國外傳媒的報道。例如,英國《衛報》今年五月發表了題為《中國遊客被告知留意自己的舉止》的報道;《中國遊客:亞洲新的“醜陋美國人”》,是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今年年初一篇文章的標題;《紐約時報》去年十月的一篇類似報道,則以《中國遊客留下了壞名聲》作標題……()
輿論監督()
對於外國傳媒的批評,某些中國人有著一種奇怪、複雜的心態:同樣的毛病,即使完全屬實,隻要是中國血統的人批評,哪怕是海外華人,都能接受,但要是“老外”批評,就有一種本能的排斥,輕者指責對方歧視中國人,重者則反擊對方“妖魔化”中國。()
九月底,我去中國探親時,曾經看過鳳凰衛視的一套辯論節目,就是圍繞英國《泰晤士報》一篇相關批評文章而展開的。參加辯論的,除了李敖的女兒李文是美籍華人之外,大部分都是中國大陸人。多數發言者對外國媒體的批評都抱著一種“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平常之心,但也有一些人委屈地反問:憑什麽中國人和中國傳媒對某些在華“老外”的不雅之舉心存寬容,而外國媒體卻對某些中國遊客的不當行為揪住不放,大做文章?為什麽“老外”在中國行為不端,就被視為個別現象,而某些中國遊客海外出醜,就被認為是中國人“醜陋的國民性”在作怪?()
還有一位辯論者認為,雖然隨地吐痰、隨意插隊等行為確實不文明,但某些被視為“不文明”的舉止,其實是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並沒有什麽不妥,如說話聲大,就是源自中國人愛熱鬧的文化傳統,“中國人是一種團體性、社交性的民族,中國人喜歡紮堆,喜歡在一起聊天,一塊喝酒,一個桌喝不行,還要把旁桌的人拉過來一塊喝,中國人喜歡這種氣氛,中國人走在街上喜歡大聲說話,為什麽?就因為他們想顯示他們這幾個人的存在。”()
另一位參加討論的嘉賓說,“中國人出境旅遊,肯定給去旅遊的那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入,好事也不能都讓他們占了,你別錢也掙了,然後還要罵人家,這是最不道德的事。”()
公平而論,上述這些觀點並非毫無道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某些中國遊客在外舉止不雅,也無須上升到“醜陋的國民性”之高度,如果因此以為找到了中西文化高低優劣的證據,則更是小題大做。人的修養是可以培育、提升的,連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可以變遷,那就更沒有什麽一成不變的“國民性”了。說話聲大,就像飯後集體遛彎兒,隻要注意場合,也沒有什麽不妥。外國人的批評也不一定全對,中國人也不必拿“老外”的喜惡愛憎,當作自己舉手投足是否妥當的標準。()
但反過來說,中國人也不必對“老外”的批評太過敏感,動輒上升到千年族榮、百年國恥、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辱我之意難消的高度。其實,再平心靜氣細讀幾遍國外媒體上那些被指為“辱我族類”的批評文章,你就會發現,國外媒體的批評比起中國境內媒體的批評,要委婉、客氣、有節製得多,似乎沒有哪些“老外”對個別中國遊客的不雅行為無限上綱,進而得出中國人是劣等民族、中國文化是醜陋文化的結論,相反,他們批評起自己同胞在海外的“現醜”行為來,卻更為苛刻、直率和不留情麵。()
例如,上麵提及的《紐約時報》那篇《中國遊客留下了壞名聲》的報道,在解釋這一現象時,這樣寫道:“中國遊客潮反映了自從羅馬人以來幾乎每一波海外遊客群體崛起的共性,從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在海外的惡劣表現,到二戰之後在歐洲的醜陋美國人,再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海外景點到處留影拍照的日本人。”()
當然,“家醜不可外揚”、“寧忍老婆數落半天,不聽外人指教一句”等情結,不僅是普通中國人的特點,也是全人類的共性。就連我自己也是如此:雖然我也常寫文章批評中國的缺點,但每逢外人批評中國,即使說的是事實,我也總是在理智上接受,感情上抵觸。()
所以,如果不想聽到外人的批評,同時又想改正自己的缺點,唯一的方法就是:經常自暴己醜,內抖家醜。說得文縐縐一些,就是充分發揮境內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
公平地說,在批評某些中國遊客海外出醜這件事上,中國媒體是發揮了很大的輿論監督作用的。當然,如果中國傳媒能夠依此類推,將輿論監督作用擴及到更敏感、更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務上,那麽,中國未來在這些方麵的進步,也就更可想見,而“老外”指手劃腳的機會也就更加減少。()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境內媒體,都奉守“家醜不可內揚”的信條,那麽,即使“老外”出於禮貌,不去指手劃腳,這個社會也會要麽自我腐爛,要麽小道消息、民間笑話滿天飛。()
小道消息、民間笑話滿天飛,其實是民間輿論監督機製自發出來“內揚家醜”,替代缺失的官方媒體監督機製。()
此文臨收筆時,我收到了中國朋友通過電子郵件傳來的一則笑話──()
“本·拉登說:中國是全球唯一絕對不能惹的國家,因為基地組織曾向中國派出五名恐怖分子,試圖襲擊中國,結果一人炸立交橋,轉暈於橋上;一人炸公交車,沒擠上車;一人炸超市,遙控器被盜;一人炸高樓,被保安狂揍:‘叫你討薪,叫你上訪';最後一人成功炸礦,死傷數百人,但此人潛回基地後,半年都沒見新聞報道,遂被基地組織以撒謊罪處決。”()
這則笑話在不經意之間,嘲弄了中國許多不盡如人意的現象,但它的點睛之筆,卻是第五名恐怖分子的命運。()
讀完這則笑話,忍俊不禁之餘,我也在想:對內對外均不揚家醜,也許會阻退追求新聞爆炸效應的恐怖分子,但顯然不會阻退草菅人命的不良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