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家述評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吳思:社會轉型危機及應對(1)

(2013-12-10 01:33:48) 下一個

  
吳思:社會轉型危機及應對(1)
    
【要點1】我將秦漢以來的中國社會稱為“官家主義社會”,中國經曆世族官家主義—小農官家主義—地主官家主義,進入到毛澤東時代的“工農官家主義”,官家主義社會有維持和平環境的能力,但是具有不穩定性,沒有獨立性,缺乏權力製衡,轉型比較困難。


【要點2】政治改革的框架有四層,如同瑪雅金字塔:塔尖是領導集團的政改動力,然後是影響政改意願的三層力量:危機強度、社會上不同的行為主體、影響行為主體的重要變量。向民主憲政轉型,意味著官方權力受限和公民權利擴張。這是巨量利益的重新調整。從利益的角度看,作為一個整體,官方動力不足而阻力強大,因此,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主要動力將來自危機帶來的社會壓力和由此觸發的體製內動力。


【要點3】社會好比一盤棋,棋盤上有許多行為主體。中國的主要行為主體,至少應該注意八個:一官,二農,三農民工,四工人,五國企老板,六民企老板,七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士,八學生。傳統的官-民(民又分為士農工商)格局出現分化,相對強弱也有變化。一般說來,權利受到保護,合乎契約,就有秩序穩定;權利受到侵犯,被強製剝奪,就可能造成危機。


【要點4】麵對經濟增速下行和財政危機,政府手裏有許多好牌。向民營企業開放壟斷領域,例如金融、能源、教育、醫療、電信、基礎設施建設等,必將提高效率,增加就業,帶來新的經濟增長;可以出售價值數十萬億元的國有企業;實行土地私有化,開放土地市場,也能吸納巨額貨幣。官方意識形態擁抱更多的民主,就會發動政治體製改革。如果官方意識形態僵化,民間的第二文化將日益繁榮,逐步成為社會主流觀念。


【要點5】未來五年至十年,如果經濟增速保持在7%左右,出現一二級危機的概率不高。即便出現,憑借多年形成的經驗和物質基礎,有望及時化解矛盾,社會嚴重失序的可能性很低。在中小級別危機的驅動下,政治體製會有某些小型甚至中型改良。中型改良更可能發生於容易控製的領域,例如立法機構和司法等領域。在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下,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市場經濟得以完善的概率較高。


  政治體製改革的力量來自壓力驅動


吳思:感謝大家光臨,今天我向大家介紹的是我最近的一個想法。我做了一個關於中國政治政治體製改革的預測框架,想介紹的核心就是這個框架。框架看起來像瑪雅金字塔,最高層是廟宇,這個廟宇代表著中國最高層的決策者、領導人,他們會不會搞政治體製改革?這是一個隻有上帝知道的問題(現場笑)。假如他們會主動搞政治體製改革會有一係列的故事,怎麽搞?比如鄧小平是怎麽搞經濟體製改革的?以及曆史上的改革怎麽成功、怎麽失敗有很多經驗教訓和規律。但一係列假定的前提是最高層有積極的、主動的搞政治體製改革的意願,但我覺得希望不大。如果按照利益驅動原則不主動改,因為政治體製改革的核心是向民主法治社會轉化,而民主法治意味著對公民權利的更多尊重和對行政權力的更多約束,所以從官家集團頂層來說意味著利益受損,很難想象一個集團會主動幹損害自己利益的事。那政治體製改革的力量在哪裏?我認為來自壓力、來自危機驅動。


所以第二層討論危機,把危機分為五層,我會詳細說五級危機和內部互動、內部慣例是怎樣的,曆史上是怎樣的,將來如何展開。


第三層是製造危機和平息危機的社會集團和人。我們知道中國曆史常規的“官—民(士農工商)”,現在更複雜,“士”分作知識分子和大學生;“農”和“工”之間有一個農民的問題;“商”除了民營企業家之外,還有國營企業的老板。這在一會兒一個一個討論,這是製造危機和平息危機的社會上的行動者,這是金字塔第三層。


第四層是影響社會集團的因素。比如經濟上行、下行,財政危機,官府要解決問題手裏是否有錢,手裏有什麽牌,還有觀念包括互聯網,各個社會集團組織的成本,等等。


現在我向大家逐個介紹這四層,介紹完後,綜合這四層的整體,對未來十至二十年做一個推測,在他們互動過程中得出一些基本結論,這是我今天給大家講的核心內容。


先說一下背景,談論這個模型發生作用是在什麽基礎上討論的,中國社會背景是一個什麽社會。之後如果還有時間就講最高層要想搞政治體製改革有哪些曆史經驗比較順暢,主動走很容易走得通。這是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幾塊,核心是瑪雅金字塔,政治體製改革或者是社會轉型危機驅動,我想說的是危機驅動轉型的模型或者叫預測框架。


中國社會是一個什麽社會,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是什麽?自秦漢以來,按照毛主席的話說“百代都行秦政製”,在他寫這句詩時,文革期間認為還在行使秦的那一代政治體製。如果按照一百代來說,現在孔老夫子的後代才80多代,還會再寫幾百年。那秦政製是一個什麽樣的社會?所要轉型的社會對象是一個什麽性質?教科書上說中國社會自秦漢以來是封建主義社會,越來多的人覺得這個概念不對,我也不接受。“封建主義”按古漢語的說法,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西周搞封建是分邦立侯,總而言之把一個地分給哥們或兄弟,在這個地上建立自己的軍隊和政府,獨立小王國,一些小王上麵有一個大王,這就是封建結構。秦始皇把這個廢了,建立了郡縣製,所以很難說秦始皇廢的東西延續到現在,在語言說說不通。


如果用大家熟悉的經濟組織形勢來描述封建製度,發現封建製很像一個商會,一堆小老板推舉一個大家信得過、忠誠可靠的、能幹的大老板當會長,這是封建主義的結構、商會的結構。會長手伸得再長、再有權威也不能伸到別人的企業裏,那是別人的家產。當年周王下麵分侯各自的地盤不能收回,西歐封建時代是這樣,日本封建時代也是這樣。“封建”兩個字是共用的,所以封建時代基本上是一個商會時代。而秦始皇建立的一個結構很像上市公司的結構,把幾個小老板給滅了,帶著幾個哥們打江山,功勞最大的分侯,做穩江山後,杯酒釋兵權,讓這些跟著打下江山的鐵哥們當股東和股民,每年領自己的利息,實際操作不要插手工作業務,聘一個CEO當宰相,聘一些MBA當縣長,分管各個分公司、各個部門,那是一個上市公司的結構,代理人是這個金字塔框架的主體,最高層是皇帝(董事長),下麵是隨時可替換、三年一輪的代理人,這是上市公司結構。郡縣製與商會製度差距極大,如果我們把商會製度稱作封建製的話,絕不能把上市公司製度、代理人的金字塔說成封建,那叫什麽?後人有許多說法,最常見的一個說法是“專製主義”,“專製主義”的確是一個說得通過的概念,但我覺得“專製主義”太模糊,沒說清楚誰專製:是封建貴族專製就是封建主義,是無產階級專製就是社會主義,是資本家專製就是資本主義,所以誰專製沒有講清楚,叫“皇帝專製”也行,但都沒有說。後來魏特夫(德國人)到美國加了兩個字“東方專製主義”,這比“專製主義”略好一點,但“東方”是誰?我們都是東方人,日本是,朝鮮是,越南也是,我們能專製嗎?所以“東方專製主義”也太模糊。李慎之先生推的一個概念是“皇權專製”,這比“東方專製”好得多,但我覺得仍然有問題,這個概念比前兩個都好,但我覺得都不好。所以我杜撰了一個概念—“官家主義”。“官家”古漢語概念裏包含三個意思:一是皇帝,《水滸傳》趙官家就是皇帝的意思;二是衙門,官道、官門,不管是縣裏、省裏,哪個部門的,條條塊塊不是你們家的,而是公家的、官家的;三是對官員個人的尊稱。這就是古漢語裏“官家”的三個主體,基本內容是這三條,他們三個互相爭奪地盤,皇帝強了壓縮下麵,衙門強了架空上麵,官員個人強了把上麵兩個全都架空了。就是這樣一個決策的體係、一個主力,當家作主,“義”是規則體係、法規體係。這三個主體都能夠當家作主、都能立法定規,但不管他們怎麽爭奪地盤,當家作主、立法定規都在“官家”範圍之內,所以我把秦漢以來的中國社會稱為“官家主義社會”。


“官家主義社會”有不同的階段,流氓打了天下後就是分田地,打江山打完後每人分幾公頃地,後來實現了,而且一直在實行秦朝砍一個腦袋給一百畝、砍兩個腦袋給兩百畝,等他打贏仗了,自己手下士兵砍了一堆腦袋會有一堆地,於是出現了大地主、小地主,大地主、小地主的後代一代一代就有了官二代、官三代。所以漢到魏晉時期我稱為“世族官家主義”。後來“世族官家主義”把“官家主義”折騰慘了,我們知道魏晉時倒退到封建時代又分裂了。隋唐總結經驗,開始科舉考試,不許他們天然地當官,可以考公務員。於是中國曆史進入第二階段,朱元璋打天下把一些大地主、大商人都滅了,就是因為官家和小農、富農共謀天下,然後選拔一批MBA給他當代理人、當官僚。那時我把朱元璋建的叫“小農官家主義”。再過幾十年“小農”分裂了,有佃戶和地主,佃戶向地主繳租,地主向官府交皇糧,我把這個時代稱為“地主官家主義”。“地主官家主義”這個時代有一個經典集團——鄉紳,一隻腳踩在土地上,一隻腳踩在官僚裏。


中國是“資本官家主義”


這是我對秦漢以來中國社會性質做的定義,我們談的社會轉型基礎就是秦漢以來的。當然我們還得追著說幾句當代中國社會是一個什麽樣的社會?這有很多說法,主流說法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難以從邏輯上進行討論,社會主義有一個定義: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是誰?我們知道無產階級的主體是農民工,但農民工是一個弱勢群體,為了要工資有13連跳,如果這樣的弱勢群體是領導階級在形式邏輯上陷入了困難;“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我們知道“農”也是弱勢群體,尤其在征地的時候;“人民民主專政”,人民通過什麽專政?憲法規定通過人大專政,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權利的主體,而我們知道人民代表60%、70%是官員,那這是人民民主專政還是官員專政?若是官員專政則是官家主義,人民專政的話人數比例也不對。所以“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問題請邏輯高手討論,今天放下,說不清楚。還有一些觀點,比如吳敬璉先生說“中國已經成為權貴資本主義”,這個比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容易討論得多了,抓住了兩個非常核心的社會主體:一個是經濟主導者,民營企業影響就業80%,GDP60%以上,民營企業肯定是大頭,是中國的領導階級;還有一個特別強大的是權貴。但若說中國是權貴資本主義,核心詞是“資本主義”,權貴色彩比較重。可中國是資本主義嗎?用這個問題問資本或老板,“你能主義嗎?你們能當家作主?能說了算嗎?”不能,他們也擔當不起:“黨領導一切,我們隻是給領導打工。”如果以這個問題問黨,黨肯定不高興——“怎麽是資本主義?我們是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領導。”這個話兩個當事人不認,此概念誰好,主要當事人不認賬,我們不能不遵從當事人的意見。怎麽遵從當事人的意見?——“資本權貴主義”,“資本”色彩比較重的權貴主義。我覺得這更精確了,但在中國誰是權貴?當然是官家,這是我對當代中國性質的一個定性:中國是“資本官家主義”。


這個話聽起來好像有點攻擊性,其實,如果三分天下,兩分是讚美,一分是批評。第一分的讚美是,中國經過了上百年前赴後繼的現代化努力走到今天,工業化基本實現了,現代化基本完成了,這是一百多年前我們前輩們的夢想,現在實現了,意味著什麽,意味著當年小農或地主官家主義80%、90%的是由農業創造的,現在農在GDP的比例中不足10%,90%左右主體是工商業創造的,而工商業領導者是資本,我們進入資本官家主義社會,意味著在生產力方麵我們完成了前人的偉大夢想:工業化、現代化基本實現,這是資本官家主義的第一重讚美。


第二重也是讚美,毛澤東時代是什麽主義?按此係列說下來:經過世族官家主義—小農官家主義—地主官家主義,進入到毛澤東時代,我稱為“工農官家主義”,官家直接代替資本家管工人,代替地主管農民,當一個生產隊長管佃農,隻要在那個位置上逼著農民幹活,農民偷懶、鬥智鬥勇,會很快發現你的心態進入奴隸主心態(現場笑),這是不可避免的,可惜不能拿鞭子抽,如果允許,肯定想抽。這意味著官家幹部直接代替的這幾個地主和資本管工人、農民,集中力量好辦大事,比如興修農田水利,比如一上來就搞五年計劃,搞大項目。但也有大問題:工人偷懶,農民也偷懶。農民不幹活,大田裏的草非常茂盛,跟莊稼長得一樣“茂盛”;工人也是,一天幹三四個小時,當時我在一個廠裏,屬於大紅旗飄揚的地方,我們做的是搬沙工,幹了三四個小時,我不明白:為什麽無產階級、領導階級對我多幹也有意見?他們說定額做高了,讓我們怎麽辦?現在也是。“工農官家主義”有優點,但缺點是效率低下,於是改革,改革之後把工人交給資本,能管就管,管不了就破產。我們知道中國資本家非常厲害,弄得現在農民工一天幹活11個小時,一個月歇兩天,但不管怎麽說偷懶減少了,中國產品、中國製造銷售全世界。農民也是,自作自受,餓死活該,能幹就多幹,我們知道大量的農民出來了,隻有很少的人把過去辛辛苦苦種不好的地種好了。所以“資本官家主義是“工農官家主義”的進化、演進,這是改革開放的最大成果。這是資本官家主義的第二重褒義,當然還有一層貶義:官家主義還是官家主義,不是民主主義。

 


官家主義維持和平環境但缺乏穩定


官家主義在中國曆史上有什麽好處和缺點?最大的好處是打仗少了。我看李陵考證有獨立王國的那個時代有400萬常備軍,當時中國人口(漢朝統計)是6000萬,戰國時肯定沒有6000萬,就算有6000萬,3000萬男人中一半老人和孩子不上陣,1500萬男子中400萬而戰爭而活,也就是說30%成年男子的勞動力是用於打仗的,如此想想社會的暴力濃度有多高?看公元前221年以前往前數的一百多年幾乎年年都打仗,很少有間斷,暴力程度很高,而且動不動斬首8萬、6萬,最狠的是40萬,趙國成年男子就沒了一半,這是封建主義的缺點。官家主義後,天下太平了,不許誰擁兵自重,獨立王國給削了,那時常備軍有多少?清末常備軍有80萬,清末將近4億人口,4億人口一半是女人,男女各2億,2億男人中老人和孩子不上戰場,一億成年男子才80萬常備軍,0.8%。一個暴力濃度是30%,一個暴力濃度是0.8%,這就是官家主義的好處。中華文明足以自立於世界之林,而且一度領先世界靠的就是這個維持和平環境的能力,我們建立的帝國體係、官僚製度是我們的優勢。這是官家主義的優勢。


不過有一個大缺點,即官家主義不長壽。中國的官家主義從秦漢以來到清朝,如果單算大一統的王朝,平均壽命是171年。如果加上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零碎的小國,平均壽命是67年。這是官家主義的問題,到時候就死。死因是什麽?40%死於官變,比如曹操篡漢、王莽篡漢,趙匡胤兵變。還有40%死於民變,比如朱元璋、劉邦都是造反的,陳勝、吳廣起來了。20%屬於外敵入侵。這些都混合了,很難說哪次大變隻有民變沒有官變,或者隻有官變沒有民變,或者與外敵入侵毫無關係,外邊邊疆始終太平,但有一個主導力量。李自成把明朝推翻了,隻能說明朝亡於民變。後來李自成把外敵引進來,隻能說李自成亡於外敵入侵。資本官家主義的問題,還是難免王朝循環,而且這些入侵、官變、民變的威脅始終存在,這是問題,不穩定。


我介紹了當代中國社會的性質,介紹了官家主義社會的問題、長處和短處。到了當代,此時此刻,我們看到官變,比如皇帝變了,皇帝內訌,打起來了,包括宗室之間的屠殺,比如李世民把他們的哥哥給殺了,朱棣把他的侄子殺了,這都是皇室內部政變。衙門就是宦官專權等都可能導致一個王朝崩潰。官員個人,曹操是官員個人,沒有王室的身份,就把皇帝架空。這樣的事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經常有。現在會怎樣?王朝當年不穩定因素走到今天,今天沒皇帝了,衙門還有,變了,增加了;官員個人也有。現在這種體係增加了新的變量,過去的67年、171年是那個時代可以維持穩定的時期,到現在還能不能持續這麽長的時間?維護那麽久的穩定?


先說皇帝。自從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中國就出了一個麻煩:最高權力傳承不知道怎麽辦好了,不能世襲了。最高權力傳承的基本規則是什麽?我們知道毛澤東選劉少奇,後來不成功;選林彪,林彪跑了,也不成功;後來選華國鋒,華國鋒沒待幾年被另外一個人推翻了。所以替代世襲的最高權力傳承規則更加不穩定,變成了指定接班人製度,這是“官家主義”過去那些不穩定性現在加劇了,幾乎每一個接班人都會出事。比如鄧指定的趙、江,然後鄧南巡對人有批評,內部其他老同誌對這個批評有點說法,暫時穩住了,但非常險。要不是那麽險,明天要審的人也不會到那麽高的位置。接班人製度作為最高權力傳承,一到換屆就會出大事,比過去的穩定度差遠了,最麻煩的是如此不穩定的指定接班人到現在更突出,因為鄧可隔代指定,一下指定了兩個,江不能指定,胡更不能指定。現在最高權力傳承規則是什麽?不是接班人指定,那是什麽?很難表達,有點像紅衣主教推選教皇(現場笑)但紅衣主教推選教皇是教皇去世了,把紅衣主教們關到屋子裏商量,商量完不許出門,點一把火,地爐上一冒煙:新教皇誕生了。


衙門。過去的衙門吏、戶、禮、兵、刑、工六戶很簡單。現在的衙門有四套班子,四套裏比較麻煩,比如人大,人大在憲法上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衙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要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達到了落實憲法的規定,那這個官家主義還是官家主義嗎?成了半個民主主義了。所以這出了一個人大就很麻煩,衙門更不穩定,過去沒有都不穩定,何況有了。另外是法院,《憲法》第126條就是獨立審判,法院有權獨立審判,一獨立,依法辦事,誰老大,誰說了算?誰主義?就是法治社會、憲政、憲法主義,於是就麻煩了,因為這不是官家主義了,變成了憲法主義或者憲政。所以這兩個被稱之為橡皮圖章,他們自己也知道,經常反駁要變硬,但真的變硬“官家主義”會很麻煩了。法院真的要獨立審判了,官家主義的基礎也會動搖。所以一個衙門的變化比過去增加多了。


  官員不再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官員個人變得更複雜。過去官員個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全套的儒家理想;現在儒家理想變得更複雜,說不清楚。在這裏岔開一下,中國此時此刻官家主義的存在是國際環境大變,這是第一大變化。過去中國是中國,天下就是老大了,現在發現不是老大,人家比我先進,向人家學習,要開放,要向先進文明靠攏,爭取現代化,承認有別人比我們更高。此環境一變,就是李鴻章所謂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最先睜眼看世界的是魏源,是士官。中國近百年不像過去40%官變、40%民變、20%外族入侵,清末時有一個新變化,戊戌變法是“士”發動的,康梁變法;辛亥革命也是知識分子折騰起來的,孫中山是留學生。這些知識分子發現外麵有更好的世界要學習、要趕超,糾住不放,他們成了革命靈魂,去找革命的材料。康梁找的材料是皇帝以及內部的一些人,沒成功,想搞官變,知識分子找官員去變法,拉著皇帝去變法失敗了;孫中山找流民、江湖,找民間暴力勢力也找商人化緣,也找新軍,就找體製內外的暴力以及新出現的資產階級,這是孫中山那批知識分子所找到的革命材料、依據和基礎。共產黨也是知識分子,從陳獨秀開始一直到毛澤東,他們到農村找材料,打土豪分田地,以土地激勵農民搞革命,都是知識分子主導的改革或轉型,但要找對材料。這些知識分子滿腦子的思想從哪兒來?從外麵來的,外麵不是民主主義就是憲政或者馬克思主義,都是西方那一套。現在官員腦袋裏裝的是什麽?我覺得大家都知道(現場笑)。他們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時,他們在追求良心時,他們在追求理想時,很可能導致的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能是亂天下。我們知道戈爾巴喬夫好不容易上去了,那是一個優秀的官僚,最後把蘇聯給折騰跨了,把蘇聯的官家主義折騰跨了。“官家主義”不穩定性如此之多,條條不穩定,比起過去不穩定大得多。這說的是官家。


  官僚帝國轉型困難


還有士農工商,這個“士”跟過去大不一樣,“士”在中國一百多年以來主導了三四次革命,包括幾次大危機和動蕩,比如二十多年前那一次,五四運動、四五運動都跟天安門有關,這幾次大動蕩都是知識分子——“士”折騰起來的。資本發現有危機可趁,就跳進去、幫助一把,讚助讚助。這兩個大集團跟過去不一樣。過去小農官家主義,小農很好對付,現在幾個資本合起來,構成一個環保組織,這個環保組織的力量能夠動員的資源頂一個省、一個市,力量大不一樣。所以“官家主義”的基礎小農和地主已經變成資本官家主義,而且資本家都有知識。官家主義的穩定性在曆史上追究到現在會發現千瘡百孔,但別小看官家主義,別看官家主義千瘡百孔,它仍然非常強大、非常靈活。


看亨廷頓寫的《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他有一個說法:發現所有轉型國家兩大類——一類轉型來自封建王國,像西周那樣的社會或者向日本那樣的社會、英國那樣的社會,很多貴族架著一個王,貴族有自己的地盤和權力,轉型比較順暢;還有一種轉型比較困難,即官僚帝國,也就是我所謂的官家主義。封建王國轉型容易,官僚帝國轉型困難。我們找實例會發確實如此,英國不用說;德國是封建王國,雖然折騰了好幾次,轉得也行;日本折騰了一次,轉完了也行。官僚帝國特別能折騰,還轉不好,比如法國自1789年開始轉,一直到二戰才消停,中間幾次複辟幾次折騰;西班牙是官僚帝國,早早開轉,到1975年佛朗哥去世,新國王胡安·卡洛斯轉型,到一九八幾年才成功;俄羅斯也是一波三折,直到現在還沒成功。我們是最成熟的官僚帝國,現在還充滿著自信。這有什麽道理嗎?為什麽?亨廷頓沒說為什麽,我替他找了找原因:一個重大原因就是唐太宗看士子考試與魚貫而入時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我願意升誰的官就升誰的官,我願意撤他的職就撤他的職,精英都在我這兒。現在說製度自信、理論自信能否自信得起來我不敢說,但有一點是可以自信的:人才自信。公務員千裏挑一,那都是精英,能考上的人,至少讀書和寫文章都是高手,那就是精英。一大堆精英集中在上層,相應的把下邊掏空了不少。上層最善於學習和交流的一批高智商的人就是感覺不一樣,就有本事讓中國連續30年每年GDP增長10%,這個牛勁別的地誰比得了?所以這個自信是有道理的,就是因為官僚帝國把人才攏到中央,反過來把下麵的精英抽空了不少。封建王國不行,封建王國每個貴族都是世襲的,世襲的治理水平應該是社會的平均水平。而治理官僚帝國的官員智商在平均水平之上,而官僚帝國還有強大的各自獨立王國的實力,可以對抗王的參與,於是形成了一種權力製衡,所以轉到民主憲政比較不容易。憲政局麵、權力製衡,封建王國有底子,貴族所享受的權利、自由很容易往資本家身上擴張,再往工人擴張,民主就實現了。而官僚帝國都看上層臉色行事,既沒有獨立性,也沒有權力製衡,一個一個還特別聰明,智商還特別高,所以官僚帝國轉型困難是有道理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