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家述評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木然:民主已經成為國人的內在要求

(2012-07-13 07:11:31) 下一個




木然:民主已經成為國人的內在要求
  
一種東西發明出來,如果不能用,西方也會棄之。一種東西發明出來,西方人能用,東方人也能用,工具這個東西,隻要是人,隻要簡單易行,就會流行起來,流行起來的東西,也一定是成本最低、效率較高的東西。西方人發明了電,東方人也用了電。中國的四大發明,西方人也用並發揚光大。東西方互相學習,人類的文明進程將會加快,人類的互相尊重和理解就會加強。物質文明如此,精神文明如此,政治文明也如此。民主是西方的,這隻是說民主的發明是西方的,但並不能說西方的發明東方不能用。民主是一種工具,這種工具由西方發明並不等於說西方有民主的專利權和民主的壟斷權。這是一個簡單的常識。

有人把民主與素質聯係起來,表麵看來有道理,實際上道理並不充分。如果說素質,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這麽長時間的文明不能說中國人素質不高。美國的曆史隻有二百多年,隻有二百多年的文明不能說美國的素質高。再說美國人也不愛談素質,他們更願意談人性之邪惡,所以才有以野心對抗野心、以權力對抗權力之法。蘇聯搞了七十年專製,民眾的奴才心理一定很強,素質也高不到哪裏去,可搞民主也搞成了。非洲的埃及、利比亞、突尼斯等國也在專製統治之下,其素質更高不到哪裏去,一二年的功夫就搞了民主。台灣是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最好的地區,但也在蔣家父子專製統治之下,二十多年之後順利完成民主轉型。原來的東德與西德,同一個民族,不同的政治製度,一個專製素質,一個民主素質,東德搞民主也是快得很。同樣的朝鮮民族,一個南一個北,素質各不相同,製度不同,相信有一天,朝鮮也會在很快的時間內轉成民主。亞洲的伊拉克在薩達姆完蛋之後,也處在民主進行時。還有身邊的越南、緬甸也在向民主行進。所有的這些,都表明一個共同的道理,那就是任何一種文化素質都可以和民主結合在一起。民主是所有不同文化素質的朋友和夥伴。

一個國家需要民主的程度總是與這個國家的具體環境聯係在一起,專製的環境肯定不需要民主。問題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在互聯網時代,由於民主信息的傳播,民主已經由外在的傳播變成國人內在的價值訴求和政治表達的方式。專製的環境正在以一種基本上和平的方式破壞著專製的基礎,民主的外源性發展變成民主的內生性發展。也就是說,無論是體製內不同派別的博弈還是體製外的改革壓力,都在指向同一個方向,那就是進行政治體製改革,建立憲政民主。

具體來說,黨內民主與黨外民主的要求更是內在的迫切要求,是內在和外在的壓力導致的結果。

黨內具有實行民主的迫切性。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黨內派別是一個不依任何人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對待黨內派別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從黨內清洗,斯大林、毛澤東對黨內派別采取的就是這種方式。另一種方式是黨內民主,日本的自民黨就是采取的黨內民主的方式。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裏說的共產黨和無產階級政黨用英語都是複數的,也就是共產黨在內部有不同的派別,在外部有不同的共產黨和無產階級政黨。黨內和黨派都在民主製度的架構下進行政治活動,甚至恩格斯還說,資產階級共和國是無產階級統治的現成形式。按著日本自民黨的行進軌跡,黨內派別活動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公開的。就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派別也是公開活動的。

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有不同的派別。如陳獨秀、李立三、王明、博古、高崗、饒漱石、彭德懷、劉少奇、鄧小平、林彪等,過去的這種黨內派別沒有在民主製度的框架內解決,既沒有黨內民主製度也沒有黨外民主製度、憲政民主製度。在革命時期沒有黨內民主是環境使然,在建設時期沒有黨內民主製度,黨內的派別鬥爭搞成殘酷打擊、無情鬥爭、你死我活,不但破壞了政黨的聲譽,也破壞了執政的合法性,最後會亡黨亡社會主義。曆史經驗和現實事實都表明,想走黨內清洗的老路已經不可能了,隻有走黨內民主的新路。

黨內派別存在的原因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因為社會分為階級、階層、不同的利益集團和利益群體,這必然產生不同的政治訴求和不同的利益訴求,這就必然反應到黨內來,就必然需要有不同的代言人。另一方麵政治家也具有不同的政治發展眼光和視野,來自五湖四海本身就意味著價值觀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這種差異性和多樣性必然有不同的政治表達。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巨大成就的背後,政治家的不同執政理念也越來越明顯。人們對政治有紅派、團派、五湖四海派做了可能是不恰當的區分,這種區分在不同側麵表明了政治家政治抱負的價值偏好與取向,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民主主義、自由主義、權威主義甚至專製主義等各種元素在不同的政治家那裏都有不同的體現和展示。

政治家從毛澤東、鄧小平時代的單一核心政治家時代變為多中心政治家時代。政治家之間的互相倚重、相互製衡、互相博弈的時代已經到來,已經不可避免,且也不可阻擋。政治家的博弈不是呼喚潛規則,就是呼喚明規則。如果搞潛規則,就會導致黨內和黨外民眾的不滿。更為重要的是,搞黨內潛規則,風險大,且後果難以預料,搞不好會身敗名裂。如果搞明規則,那就使黨內處在動態和諧狀態和黨外民眾和諧的狀態,黨內民主與黨外民主也能共同促進。隻要進行利益的博弈,價值觀的不同訴求得到保障,民主的規則就必不可少。黨內民主就是黨內不同利益和不同價值觀的互動的公開規則,表麵的統一與和諧代替不了也掩蓋不了黨內的派別和矛盾。公開化的民主規則能消除黨內的根本矛盾,在憲政民主的發展中發揮主導性作用。

黨外具有實行民主的迫切性。從體製外來說,中國的群體性事件越來越多,僅去年就達13萬起。今年盡管維穩的措施不斷,維穩的經費仍然不斷增加,但群體性事件不但沒有減少和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趨勢,參加的人數也越來越多。群體性事件具有了複合性特點,一個群體性事件是立體的多麵的,這裏既有維權的因素,也有抗爭的因素。既有和平的因素,也有暴力的傾向。既有對當地官員的不滿,也有對體製的泄憤。既有直接受害者的參加,也有間接受害者的旁觀。這些複合性群體事件或多或少地表達著對民主的訴求,對憲法的落實的呼喚。烏坎事件就是典型的複合性事件。複合性事件的出現,僅靠暴力維穩不但難以解決問題,反而使問題更加複雜化。烏坎事件的解決,也是民主問題的解決,烏坎具有民主標杆的意義。

在黨外民主的迫切訴求中,網絡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網絡對民主的普及在加速,網絡意見領袖在博客和微博等網絡渠道上傳播民主的基本理論和常識,並通過對具體的網絡事件和現實的群體性事件評價使民主觀念生動化、具體化,使網民的民主知識、維權知識、法律知道呈現出幾何級上升的趨勢,培育了網民的民主意識、民主思維和民主習慣。網絡意見領袖通過對西方民主官員生活細節和政治細節的介紹,給普通的網民提供了可供模仿和比較的樣板,使民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和符號,從而使民主以更簡潔明了的方式被人們所理解、所掌握。民主的簡易性、可理解性和可把握性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

由此可見,民主和素質有關係,但素質不是實行民主的充分條件,更不是民主的充分必要條件,隻能說是民主的一個有利條件,即使承認素質低,也可以通過實行民主提高素質。民主是權利,而不是素質。更為重要的是,民主是內外壓力的結果,而不是素質的結果。不實行黨內民主,政黨亡,蘇聯東歐就是前車之鑒。不實行人民民主,公民亡。不實行憲政民主,國家亡。憲政民主已經成為政治家和民眾的價值訴求和或主動的或被動的政治選擇。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民主已經不可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應該落實到民主的具體行動上,具體細節上,包括開會也應該逐步采取羅伯特的議事規則。需要把民主穩步快速推進,逆水行舟,不進則亡,要有危機意識。發展民主既要有民主的戰略,也要有民主的策略。進行政治體製改革也不再是權宜之計,而要有長遠的謀劃和具體的施行步驟。這種謀劃還得從黨內開始,從精英開始,這可以稱之為精英民主的特權。但如果這個特權精英們用不好,用得不及時,人民就會自己選擇民主,現有黨內的精英就有可能被人民的民主淘汰出局的危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bowenzhong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而且想的很遠 - 黨內民主,人民民主, 民主步驟,民主戰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