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山雨欲來(01)搶購風潮
(2012-06-17 10:04:18)
下一個
山雨欲來(01)搶購風潮
1988年8月11日至9月10日,曆時一個月,《經濟日報》開展了一個月的關於“四通現象”的大討論。正當討論如火如荼地展開之際,一場經濟風暴正在悄悄來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1989年的那場政治風暴的前奏。這就是所謂“闖價格關”和由此引發的“搶購風潮”。
早在1988年3、4月兩會期間,李鵬到鄧小平那裏匯報會議情況。鄧小平問:代表們意見最大的問題是什麽?
李鵬說是價格問題。具體說,是因為價格的雙軌製造成的腐敗和經濟秩序混亂。
所謂價格的雙軌製,是指同一種商品有兩種價格:計劃價格和市場價格。這是從原來的計劃經濟體製向完全的市場經濟過渡時,一種權宜的辦法。這是改革過程中必須接受的現實,是無法回避的選擇。問題是,有權力的官員將計劃內商品賣給黑市,從中賺取差價,“官倒”、“倒爺”正是在這種背景中產生的。這種尋租活動獲得了巨額壟斷租金,並催生了中國第一批“權貴資本”。老百姓對此深惡痛絕。
鄧小平當時就提出:要下決心闖過價格這一關。並且認為:“長痛不如短痛”。
從此,價格改革成為當時經濟改革的中心議題。
1988年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了一條重要新聞:8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開會,做出了關於價格改革的決定。在傳達物價闖關的決定時,甚至提到軍隊和警察要作好準備,防止價格改革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他的意思是說:治國如同做菜,掌控火候非常重要。既不能操之過急,又不能滯後拖遝。應該說,闖物價關是關係到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如此大事,就這麽一宣布就揭了幕,不客氣地說,有點草率了。1988年初,四通承包雲南電子設備廠,第一次招聘,尚且知道要“緊燒火、慢揭鍋”,名單一批批公布,人頭一個個落實、工作一步步跟上,還發生了一位老職工想不開,差一點出意外。後來我針對三批人分別講了話,才人心安定下來。
草率的結果,是引發了搶購潮。
新華社的高級記者楊繼繩——他是我們清華的一位傑出校友,曾經這樣記述了這次風潮:
“8月19日當天,各地就出現了搶購潮。”
“當時群眾搶購的情況是觸目驚心的。從草紙到電池,從服裝到鞋帽,從彩電到冰箱,見什麽搶什麽。著了慌的居民們恨不得將所有的紙幣都換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恨不得將幾代人需要的東西都買齊。武漢有人買了200公斤食鹽,南京一市民一下子買了500盒火柴,廣州一女士扛回10箱洗衣粉。混亂的秩序使得商店不敢敞開大門,在門縫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在門縫之外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在搶購隊伍裏,擁擠、咒罵,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小騷亂。”
“與搶購同時發生的是銀行門前排起了擠兌的長龍。湖北有的縣銀行因不能及時支付,櫃台被憤怒的群眾推到。”
……
在四通,並沒有太大的反響,因為大家收入比較高,所以對物價並不敏感。但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為了遏製搶購風,1988年9月6日,《人民日報》頭版報道:財政部建議控製集團購買力,控購物品包括“電子打字機”。四通的產品,成為控購對象。
我們隱約地感覺到,山雨欲來,已經是風滿樓了。
其實89對民主的訴求到還在其次,之所以能發展到那麽大的規模對反腐敗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訴求才是第一位的。
介紹引發1989年政治風暴的前奏:闖價格關引起的經濟風暴。
萬老這個係列的主題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