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家述評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晶報》係列社論:改革八論

(2012-01-24 02:54:02) 下一個

  


  “改革八論”之一:凝聚共識讓改革發力奔跑

  1992年,小平同誌一路向南,先後視察了武漢、深圳、珠海、上海,發表了在中國改革開放史上極為重要的南方講話。

  此後,與改革有關的一個個春天故事,燦然綻放,光耀神州。回望曆史,重溫小平南方講話,尋覓的,依然是那份足以讓改革再度發力奔跑的思想激情與實踐勇氣。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事實上,20年來,中國的各項改革也都在有序推進,成就斐然,舉世矚目。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改革的內生力量與發生邏輯在當下已有了深刻的變化,激情頓減、意識淡化、感知遲鈍、勇氣消挫、動力衰竭等現象,在諸多領域中也有較多呈現,在某些關鍵問題和重點環節上還時有突出表現。這不但嚴重枯萎了我們繽紛綻放的改革之花,更成為製約科學發展、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的巨大障礙。

  改革開放已30多年了,我們的路子一直走得很順,成就與進步遠超預期,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舒坦。在某些人眼裏,改革委實成了可有可無的事情,而那些既得利益者因為自個兒身邊的壇壇罐罐,也陡然轉身站到了改革的反麵。加上發軔於計劃經濟久改不革的體製痼疾,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新出現的社會矛盾、利益衝突、觀念纏鬥,必須承認,與20年前相比,改革的阻力與難度正在以一種加速度的方式迅猛繁殖,而各種勢力支持下的組織性對抗力量事實上也在暗自發力。

  這種困頓與迷茫,不但消解了以前的改革共識,削弱了改革的共生力量,也導致了社會出現分化撕裂的趨勢,衍生出種種有關改革的曖昧、搖擺、消極和無所作為的傾向。更令我們擔憂的是,在這種背景下,否定改革、否定市場、否定民主、否定法治、否定公平正義的陰風濁流,近年來在某些地方及個別領域也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凡此種種,是否就意味著在改革問題上我們可以觀望守成,甚至逆流而上開曆史倒車呢?

  答案是否定的。

  階層分化、吏治腐敗、社會不公、貧富懸殊、生態破壞、國富民貧,這些問題,哪個不解決,哪個不妥善解決好,都有可能將改革30多年來的成果毀於一旦,並引發由累積多年的矛盾所導致的社會動蕩和社會潰敗,陷中華民族於萬劫不複之境。不去突破盤踞多年的製度約束,不妥善化解利益固化、階層凝滯的格局,不及時回應民間的訴求意旨,不順應世界情勢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民族複興和中國崛起根本就無從談起;經濟社會也不可能獲得充沛動力實現持續發展。

  要化解這些問題與矛盾,隻有凝聚改革共識,重振改革勇氣,再造改革動力,才有可能找到解決的思路、渠道、方法,中國發展的列車也才有重回正確軌道的可能,中國的健康持續發展也才有可能找到積極的內生動力。

  過去30多年的發展,靠的是改革;中國未來的發展,毫無疑問,也隻能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要不要改的問題,根本就不是一個“好與更好”的問題,對於當代中國來說,它依然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不改革開放,隻能是死路一條”。

  又一個春天來臨了,當我們再度聆聽世紀偉人小平同誌關於中國未來命運的深沉呐喊時,心中湧起的何止是歲月的眷念,來自曆史深處的那種非凡卓識、堅定信念和昂揚激情,更值得我們汲取、賡續與發揚光大。

  在此,我們動情期待:改革號角再次強力吹奏,響徹中華大地。



  “改革八論”之二:惟有改革才能走出“曆史三峽”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撥開迷霧,發現迷霧背後的曆史真相,明白當今社會問題的症結所在,尊重市場以及尊重每一個人的權益,鼓勵而非壓製民間改革動力,以更開放的姿態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

  不改革開放,隻有死路一條——穿越二十年的歲月,我們仍能感受到小平同誌南方講話中這一番堅定語氣的分量。萌動在那樣一個早春的改革足音,對艱難穿行在“曆史三峽”的中國來說,至今仍然是胸膛裏的一種強勁跳動。

  從計劃經濟到“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地融入世界,中國因改革開放而逐步釋放的社會活力,本身就是對“中國向何處去”的最好回答。尊重市場的力量,尊重一些普適的發展規律,尊重每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已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共識。

  但是,從當年姓“社”姓“資”的爭論,到不時出現的質疑改革的聲音,無不顯示著,曾扭轉了整個國家與民族命運的改革開放從來就不是一條坦途。尤其是當前因社會轉型而帶來的貧富分化,特權橫行,人心迷失等諸多問題,更是像迷霧一樣橫亙在前方,使一些人失卻了應有的方位感,無法看清自己究竟身處一個什麽樣的曆史位置。

  無論如何,無論現實怎樣粗暴地撕裂了一個人對生活的美好想像,都不應成為我們退守蒙昧,封閉與保守的理由。必須明白,當前社會所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新情況,不是因改革而起,而恰恰是改革不徹底帶來的,用吳敬璉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市場經濟轉型的“大關還沒有過”。包括如何製衡權力,如何實現“監護人政府”向“守夜人政府”轉變等深層次改革的推進,都考驗著我們的改革勇氣與膽識。

  進一步說,改革必須以人的發展為旨歸。相對於國家而言,每一個具體的有血有肉的國民才是社會價值的真正創造者。回顧三十多年的改革沉浮,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大脈絡就是將原本屬於民眾的還給民眾,政治上還權於民與經濟上還利於民。可以說,直到今天,這仍然是一個未竟的價值回顧之旅。

  實際上,現代性社會的構建,它的主要標誌就是以啟蒙價值,即自由、理性、個人權利為價值支撐的。國家的崛起,必須以尊重每一個國民的價值、尊嚴與權利為前提。而在一個封閉的社會裏,人往往隻是國家機器上的一個冰冷的螺絲釘,是一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也不允許獨立思考的工具。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撥開迷霧,發現迷霧背後的曆史真相,明白當今社會問題的症結所在,尊重市場以及尊重每一個人的權益,鼓勵而非壓製民間改革動力,以更開放的姿態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拒絕社會的粗鄙化,尋找那些在一係列激烈社會變革中飄零失落了的傳統價值的同時,學會擁抱世界,擁抱那些已經被反複驗證過的人類普遍價值,自覺吸收一切有用的人類文明成果。唯此,我們才能走向政治文明,走出類似黃宗羲定律的曆史輪回,才能讓時間最終站在我們一邊。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我們相信,不管前麵還會遇到什麽樣的阻力與困擾,中國的改革開放,終將如這萬山攔不住的涓涓溪水,奔流向海,形成波瀾壯闊、驚濤拍岸的景象。



  “改革八論”之三:成績是過去的

  一些人曾經是改革的支持者和“弄潮兒”,也為推動改革作出過貢獻。但時過境遷,他們中的不少人已成為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因為擔心改革繼續深入會觸及既得利益,一些人千方百計地阻撓改革,破壞改革,成為改革之路上的巨大阻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小平南方講話之後,社會各界更堅定了改革決心,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綜合國力大幅提升。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用世界7%的耕地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生存狀態。

  今日之中國,高樓鱗次櫛比,公共設施日益健全,各種高科技產品漸入尋常百姓家,經濟社會充滿活力,發展後勁十足。但在這些輝煌的成績之外,也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

  在經濟領域,盡管已有一定基礎,發展勢頭良好,但普遍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自主研發能力不足等問題。從長遠來看,這些都可能成為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

  在法治領域,雖然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已基本形成,法治理念也已漸入人心,但相關法律法規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權大於法、以權壓法的情況依然存在,一些嚴重挑釁法律尊嚴、踐踏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時有發生。依法治國,任重而道遠。

  在文化領域,盡管文化產業蒸蒸日上,文化產品豐富多元,但真正能打動人心、具有國際水準的精品不多。部分文化藝術領域的改革、創新能力不足,創作者未能真正解放思想,不敢說實話、講真話,不能針對現實創作有力度、有批判價值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力作。相關政策製度有待完善和更新,以給文化發展提供更寬廣的空間和舞台。

  成績是鞭策我們前行的動力,是超越自我的坐標,而不是安於現狀、固步自封的理由。不諱言問題和不足,直麵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邁步向前。

  改革走到今天,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不少人仍活在過去的輝煌和榮譽裏,認為已經夠好了,不需要改革了。一些人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鼠目寸光,不思進取。動輒拿“想當年”說事,固守著已有的“一畝三分地”,不肯將目光投向遠方。他們抗拒、害怕新事物,不願了解,一味排斥,總以為過去的老思路、老辦法可以“一招鮮,吃遍天”,總覺得新的不如舊的好,把過去的成績和榮譽變成了繼續改革的包袱。

  還有一些人曾經是改革的支持者和“弄潮兒”,也為推動改革作出過貢獻。但時過境遷,他們中的不少人已成為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因為擔心改革繼續深入會觸及既得利益,一些人千方百計地阻撓改革,破壞改革,成為改革之路上的巨大阻力。某種意義上說,三十餘年改革開放的曆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衝破僵化體製束縛、破除既得利益集團阻礙的過程,今日之改革,需要各階層人士的體認和支持,也不會因為任何力量的阻撓妨礙而止步不前。

  而今邁步從頭越。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未來更值得期待。2012年01月12日



  “改革八論”之四:不能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

  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路徑選擇的問題,這種思維和行為方式若不能得到糾正,將極大妨礙改革繼續推進,害莫大焉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應的,也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但是,一些人卻總是無視實際,習慣於穿舊鞋,走老路,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

  有些人喜歡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是因為惰性作祟。他們中的不少人曾是改革的弄潮兒,也曾敢闖敢試,但時過境遷,當初的闖勁和衝勁逐漸消退,小富即安,甘於平庸。遇到任何問題,首先想到的是過去的思路,過去的辦法,而不是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有些人喜歡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是因為驕傲自負,自以為是。一些思路、一些做法過去發揮過作用,便將之奉為圭臬,認為什麽辦法都不如老辦法好,什麽思路都不如舊思路強,對一切新提議、新做法都嗤之以鼻,置之不理。

  有些人喜歡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是因為對新情況、新問題不夠了解,認識不足。之所以會如此,一是由於自大自滿,冥頑不靈,拒斥新事物;二是由於不學習,不研究,或知識結構欠缺,最終成為“老古董”和“老頑固”。

  有些人喜歡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是因為害怕承擔風險。突破和創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在一些人眼中,失敗是可怕的,不可容忍的,失敗會有損自己一貫正確的形象,讓自己顯得不那麽偉大英明。采用老辦法,至多無功,但不會有過,在無過即功的狹隘思維驅使下得過且過,成為許多人明哲保身的選擇。

  還有些人喜歡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則是為私利所囿。他們中的不少人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對為什麽要改革,以及現階段還需不需要改革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對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的害處心知肚明。但因為采用新辦法可能觸及自身利益,采用新辦法可能讓自己手中的權勢受影響,因此總是想方設法地壓製新辦法、新思路。

  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路徑選擇的問題,這種思維和行為方式若不能得到糾正,將極大妨礙改革繼續推進,害莫大焉。

  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會把好事變壞,把事情搞砸。新事物有新事物的特點,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老辦法包打天下,最終的結果隻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僅會造成損失,更將貽誤發展時機。

  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還會給改革者潑冷水,挫傷創新者的熱情。在一些地方,老辦法成了金科玉律,既不能批評,更不能反對。誰要是批評反對,誰就要被視為異己,就要被說閑話,就要被戴上“不聽話”的帽子,就要被穿小鞋。長此以往,隻會讓所有人都噤若寒蟬,都乖乖地墨守成規,唯命是從。

  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更會形成極壞的示範。守舊者得勢,改革者受挫,將使許多人不願或不敢改革,被迫混日子,圖安穩,隨大流。

  改革要求新求變。解決新問題,就要有新思路、新辦法。(2012年01月13日)



  “改革八論”之五:改革就是一個重建常識的過程

  重建常識往往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比如,不承認這個世界上存在一些被人類共同遵守的價值;比如,生活中不時可見的權力傲慢與自負,以及以“你到底在為誰說話”為代表的官場雷語,都表明常識仍然是現實中的一種匱乏品

  常識必須得到尊重,規則、法律必須被敬畏,在今天,在這樣一個時代,依然有值得反複提及的理由。

  所謂常識,就是那些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和知識。常識之中,往往包含著一般的規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自然和理性”的呼聲,代表社會生活的“常態”。“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是常識,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為代表的“深圳觀念”,也是常識。

  但是,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常識不斷被遮蔽、被顛覆。20年前,鄧小平在視察先科公司時說,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這讓人感覺到,一個患有常識缺乏症的社會將是何等扭曲。如今,無論是一本叫《常識》的書的暢銷,還是兩年前廣東高考作文以“常識”為題,都從側麵驗證了重建常識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重建常識,才能走出虛無的泥沼。從人是國家機器上的螺絲釘,到作為舶來品的“納稅人”的權利意識的啟蒙與蘇醒,以及它作為現代政治倫理的基點的確認;從過去宣傳的“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為了某個崇高的目的,可以無條件地犧牲人的生命”,到人的生命至上,尊重每一個個體生命,承認每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沒有任何區別……曾經被扭曲的常識正在一點點頑強地還原。

  但是也應該看到,重建常識往往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比如,不承認這個世界上存在一些被人類共同遵守的價值;比如,生活中不時可見的權力傲慢與自負,以及以“你到底在為誰說話”為代表的官場雷語,都表明常識仍然是現實中的一種匱乏品。可以說,改革其實很簡單,其本質就是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領域重建常識的過程。

  進一步說,回到尊重常識的軌道上,社會才能充滿契約精神,規則與法律才能真正得到尊重與捍衛。回顧曆史,那個砸爛公檢法的時代,也徹底砸爛了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人們常說,司法是守住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而今,值得警覺的是,權力、長官意誌淩駕於法律之上的現象仍然不時出現。

  比如,一些重大公共事件發生後,部分問題官員被依法嚴懲,但時隔不久,這些官員又會“帶病複出”;司法公開是現代法治國家的一個司法信條,但是,這樣的原則在一些地方不能得到尊重和實現,在一些人那裏,法律隻是一種“可選擇的工具”……這樣的現象越多,法律就越難被信仰,法治常識就越難得到普及。人類文明的發展表明,沒有法治的支撐,就喪失了起碼的社會正義標準和法律秩序柱石。視法治“常識”為玩物,把司法規律當做兒戲,就無法真正建設一個法治國家。

  20年一晃而過,曆史在無聲無息中改變,社會階層在一點點重塑,常識在一點點確立。所有這一切,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生態。我們希望,當改革進一步向深水區挺進的時候,當民生利益、個人權利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凸顯的時候,那些被“放逐”的常識,包括倫理、法律、規則與製度層麵的常識能更多地回歸現實。



  改革八論”之六:勇闖“深水區”

  寄希望於做大蛋糕,在不觸動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用發展形成的增量來緩解問題,這不過是一種“改革幻象”,也是不敢涉入改革“深水區”的表現。

  改革走到今天,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走回頭路,也不是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而是要迎難而上,勇闖“深水區”。

  一些人說起改革,滿口支持,頭頭是道,但隻是“口頭英雄”,光說不練,不能反求諸己。還有些人也在搞改革,但隻觸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避重就輕,不敢碰硬,不敢涉入“深水區”,這種隻碰“軟釘子”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

  當前,中國社會麵臨著諸多難題,亟須通過進一步改革來破解。

  一是發展方式粗放,生態遭破壞,環境被汙染,高投入、高能耗帶來能源、材料、資源浪費嚴重,這樣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二是社會建設嚴重滯後,民生問題凸顯,就業難、上學難、看病貴、住房貴,老百姓對諸如此類的問題嘖有煩言。三是貧富差距拉大,兩極分化嚴重。資料顯示,相當於中國總人口0.2‰的人,持有相當於全國城鄉居民存款餘額的近一半,眾多“國”字號壟斷行業職工人數不到全國職工總數的8%,工資與福利收入總額卻相當於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四是濫用公權和貪腐現象嚴重,令百姓深惡痛絕。

  誠如學者所言,改革和轉型過程會造就一個既得利益集團,這個集團會阻止進一步變革,要求把過渡時期的體製定型化,形成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體製”,由此導致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畸形化和經濟社會問題的不斷積累。

  在改革初期,提出“摸著石頭過河”是一種現實的選擇。但現在的問題是,一些人摸石頭摸上癮了,河卻不想過了。究其原因,就是既得利益在作祟,要破除既得利益,就得勇闖改革的“深水區”。

  另一種值得警惕的現象是,為了追求政績,一些地方出現亢奮、畸形發展。在強勢利益集團擠壓下,中小型民營企業處境艱難,民間經濟活力不足,這使得經濟發展對政府推動更為倚重。由政府主導的大拆大建、上大項目成為“改革”的標簽,並由此形成“增量依賴症”。

  沒有通過體製變革來解決問題,於是隻能寄希望於做大蛋糕,在不觸動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用發展形成的增量來緩解問題,這不過是一種“改革幻象”,也是不敢涉入改革“深水區”的表現。

  眼下,改革越往前走,越是阻力重重。但路越難走,阻力越大,越是凸顯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如果對一些核心問題有意無意地回避,如果不能勇闖“深水區”,不但將貽誤改革時機,更會讓一些矛盾、問題不斷累積,以至積重難返,難以解決。

  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中國最需要的是一種勇氣,一種能夠正視既得利益格局、衝破既得利益格局、走出目前僵局與困境的勇氣。勇闖“深水區”,就是這種勇氣的最好體現。(2012-01-17)



  “改革八論”之七:敢闖敢冒的精氣神還在嗎

  過去的改革是建立新的經濟秩序,新的改革需要重建權力的秩序。現代社會要求政府更多地向服務、責任、有限的權力結構轉型,政府行為必須完全納入法治的框架,規範運行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這是20年前小平南方視察時對深圳經濟特區的肯定和勉勵。今天,每個人都要捫心自問,當年敢闖敢冒的精氣神是否不變如斯?

  改革者過去麵臨巨大的生存壓力、經濟發展壓力,必須從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今天,我們已經取得了經濟上的巨大成就,GDP延續著兩位數的增長速度,財政年年盈餘,城市更加美麗,叫板國際一流城市成為響當當的發展目標之一。但不少人也開始失去改革的意誌和進取的激情,一些領域開始僵化板結,機構不斷膨脹,改革變成蜻蜓點水,很多人對深層次的社會問題視而不見,避而不談。我們原有的那一股改革發展的氣和勁,到哪裏去了?

  如今,我們再次麵臨改革向縱深延伸的緊迫要求。很多城市麵臨資源、土地、人口、交通、環境的約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進入新的凸顯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同經濟發展不協調的矛盾更為突出。

  當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改革是硬道理。城市服務和管理者必須重新拿出幹事創業的朝氣,推動改革的勇氣,破釜沉舟的豪氣,以及為了城市未來和民生福祉的正氣。但新的改革已經不是針對僵化的計劃經濟體製,而是著眼於政治體製、文化體製和社會管理體製。麵臨的風險更大,掣肘更多,將不可避免地觸及一些人的利益。

  過去的改革是建立新的經濟秩序,新的改革需要重建權力的秩序。現代社會要求政府更多地向服務、責任、有限的權力結構轉型,政府行為必須完全納入法治的框架,規範運行,法治全麵取代人治,公民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需要得到全麵的實現。正如溫家寶總理一再表達的,要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批評政府。

  推動改革的力量,不僅僅是黨政官員的覺悟,還應該有全體市民的共同覺悟,改革應該成為每個公民共同參與和推動的改革。作為城市公民,每個人都有責任關心城市的未來發展,為城市新的改革出謀劃策,或通過公共輿論的表達指陳時弊,或通過NGO參與社會領域的自治自律,共同督促政府部門的改革和改進。

  今天正值小平南方談話20周年。20年彈指一揮間,20年滄桑巨變。今天,我們重溫小平南方談話,就是要再一次喚醒改革開放、敢闖敢冒的精氣神。 2012年01月18日



  “改革八論”之八:葆“特”色,再闖一片新天地

  這座讓世界矚目的城市,要想再闖出一片新天地,就必須永葆“特”色,不僅在空間上特區擴容,更要在觀念、思想、行動之“特”上加以深化和升華

  “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這是小平同誌1984年1月26日為深圳經濟特區的題詞。而事隔8年後老人視察南方時,又把這段題詞一字一句念出來。這是對深圳的高度評價,也是對深圳人的鼓勵和鞭策。

  20年前的深圳,朝氣蓬勃,氣象萬千,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各樣來自外部和內部的阻力和幹擾。在此關鍵時刻,小平同誌不辭勞頓再次來到深圳,為這座城市驅雲撥霧、指點迷津,為改革開放注入動力與活力。

  今天的深圳,高樓在生長,市容更漂亮,社會穩定有序,市民生活安康,去年還成功舉辦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深圳今天的成就同樣雄辯地證明,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方向是對頭的。

  經濟特區“特”在哪?改革先驅用行動作出了響亮回答:敢闖敢試敢冒風險,殺出一條血路;多幹實事,少說空話;尊重常識,尊重規則,尊重人的各項自然權利,尊重人類的共同價值——一句話,深圳經濟特區的“特”,就是以特別的勇氣、膽識、謀略、幹勁,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

  經濟特區造就了深圳,深圳又為經濟特區注入新的內涵。但不可否認,“經濟特區”這個過去令人怦然心動、熱血賁張的字眼,如今看起來已不像往常那般“時髦”了。

  深圳過去享受優惠政策一馬領先,如今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兄弟省市萬馬奔騰。同時,又麵臨土地資源快速消耗,人口規模迅速膨脹,環境承載接近極限,社會管理壓力巨大等現實問題。人們對深圳的後勁和持續力,對深圳經濟特區能否再“特”下去,產生了疑惑。

  今天的深圳麵臨著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全新挑戰。過去為解決溫飽,要快速發展經濟、拓展產業,總體上是走了一條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發展道路。這種外延擴張型發展模式,導致產業結構及城市建設出現自發無序粗放現象。此外,因為重經濟而輕社會,導致利益分配機製不太協調,權力過度擴張,權益受到壓抑,社會建設相應麵臨新課題。

  困難與局限,難點與盲點,是待破之題,也是改革的目標、方向和著力點。經濟發展而言,要徹底擺脫舊模式的路徑依賴,加快產業轉型步伐,鼓勵創造型、創意型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而言,要以香港、新加坡等國際城市為標杆,提升品質,讓城市更宜居,更有家園感;尤其是社會建設,更應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文化、教育、醫療的投入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培育社會組織,約束並節製權力擴張,將社會想做好、能做好的事情交還給社會,共建城市共同體。

  知易行難。過去提改革開放,麵對的是一道道有形的障礙,這條規定不合理,那個方法不可行,凡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都是改革的目標和對象。而現在除了那些有形的障礙,還要麵對無形的坎。這道坎也許是別人,也許就是我們自己。

  一些人提到改革,口若懸河,天花亂墜,表衷心下決心不甘人後,可就是不願反求諸己,就是怕改革動了自己的奶酪,於是自覺不自覺站在改革對立麵;一些人以改革派自居,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是改革,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是保守和倒退,說一套做一套,投機取巧,踐踏社會公平正義;還有些人把改革當成一塊招牌或者標簽,甚至當成一塊用完就扔的抹布,這些人骨子裏就是在用改革的標簽反改革。所以,要真改革,必須除“心魔”。隻有除掉了內心深處的那個“小九九”,才有勇氣自我革新,投身到改革洪流。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新時代給深圳經濟特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座讓世界矚目的城市,要想再闖出一片新天地,就必須永葆“特”色,不僅在空間上特區擴容,更要在觀念、思想、行動之“特”上加以深化和升華。凝聚共識,直麵難點,拿出當年敢闖敢試敢幹實幹的勁頭,披荊斬棘走新路。惟如此才能告慰小平。(2012年01月19日)

來源: 晶報 | 來源日期:2012年1月 | 責任編輯:左小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