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家述評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楊繼繩:試答“何方之問”

(2011-12-12 10:28:52) 下一個





        楊繼繩:試答“何方之問”

  何老明年 90 歲,按照中國“過九不過十” 的習俗,我們今天在這裏慶祝何老 90 歲生日。這 90 年的中國曆史是曲折的。何老親身經曆了這個曲折。

  “何方之問”

  人類本來是要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發展,從專製政治向民主政治發展,從蒙昧和迷信向智慧和科學發展。而我們中國的近代史卻有一段時間脫離了人類這個發展軌道,直到改革開放又轉了回來。這好像象征中華文明的黃河一樣。黃河本來是向東流,流向大海,融入世界潮流,但是流到甘肅以後被拉向了北邊,向蘇聯的方向流動,後來又拐回來,轉向大海的方向,形成了一個河套。中國近代也有這樣一個河套,曆史的河套。

  上麵說的是一個抽象的輪廓描述。在這個曆史河套中,有千百萬人的活動:理想和抱負,犧牲和貢獻,生離與死別,喜悅與悲傷。每一個活生生的親曆者,他們製造了中國曆史的河套,他們個人的思想曆程也是一個小的曆史的河套。他們的小河套是有血有肉的。何老就是中國曆史河套的製造者之一,他自己也有一個小河套。

  何方老 16 歲參加革命,不久就到了“革命聖地”延安。“黃河之濱聚集了一群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正是這群優秀子孫,正是千百萬個像何方這樣的有誌之士,懷著美好的理想,在陝甘寧地區,把流向大海的“黃河”扭向了北方,扭向了蘇聯的方向。當然,中國進入曆史的河套不僅是他們這一群人的力量,還有更深刻的原因,這一點,我後麵再說。

  曆史河套造就的中國是一個專製的中國,貧困的中國。這種結果不僅背離了何方他們參加革命時的初衷和願望,也使中國人蒙受了災難。

  何老在《從延安一路走來的反思》中說出了他個人的曆史的河套。他寫道:

  當年參加革命時懷抱的崇高理想就是為自由民主而奮鬥,喊的口號中有 “不自由,毋寧死 ! ”唱的歌也是“我們為了博愛、平等、自由,不惜任何的代價,甚到我們的頭顱。”可是後來不知怎麽搞的,這個理想竟然漸漸地淡忘了。而且回頭一想,反而越奮鬥,離民主、自由、博愛、平等越遠,甚至走到了它們的對立麵。是當年選的理想錯了 ( 因為那是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東西 , 是反動的 ) ,還是後來背叛了當年的理想 ( 因為自由、民主、博愛、平等這些東西屬於人類共同理想,不分什麽資產階級的還是無產階級的 )? 難道這些問題不值得認真反思 ? ” [1]

  何老從“個人的曆史河套”引出了“何方之問”。“何方之問”比所謂 “錢學森之問”更恢宏,更深刻。“何方之問”抓住了時代的關鍵,不僅是一代革命者晚年的反思,也是所有的中國人都期待回答的問題,是中國人的“世紀之問”。

  改革開放應當是走出曆史河套、回歸人類文明主流的行動。但由於 “何方之問”還沒有答案,或者說還沒有認識一致的答案,人們還在彷徨,兩種思想還在繼續拉鋸:你要回歸人類文明主流,他要批判普世價值 ; 你要民主憲政,他說你背離“核心價值”。

  中國走進了曆史的河套,不是何方這一代人不明智,也不是某幾位主要領導人的過錯 , 更不是某些人的陰謀,而是有著深刻的曆史邏輯。站在曆史大視野的高度看是彎路,身處當時的人覺得是光明的坦途。

  何方在革命隊伍裏奮鬥了 60 多年, 1999 年離休。為了解答“何方之問”,他離休後開始學習中共黨史。這一學習非同小可,學出了譽滿中外的《黨史筆記》。還有《何方自述》、《何方雜談》,厚厚兩大本,沉甸甸的。何老的著作我沒有讀完。如果讀完了,也許能找到“何方之問”的答案。在讀完何老的著作以前,我不揣冒昧,對“何方之問”試作回答,請何老及各位方家指正。

  人類文明的兩條平行線

  人是萬物之靈,又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高級動物,他自私、貪婪、殘忍、淫蕩,而且無休無盡,在這些惡劣的方麵遠遠超過其它高級動物。但人有同情心,有關愛心,有自尊心,有思辨能力,這是其它高等動物不能企及的。所以,有人說人類“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 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的說法是:“人半是天使,半是野獸”) 。

  人類的精英們一直想方設法抑製人的魔鬼性,因而出現了種種宗教,種種學說。然而,在這種種宗教、種種學說之間的鬥爭中,人類的魔鬼性表演得更加淋漓盡致,那些執行抑製人類魔鬼性的精英們,自己常常變成了更加可怕的魔鬼。

  人是社會動物,如果沒有社會,單個的人是無法生存的。如何把既具有創造性又具有魔鬼性的人組織起來和諧相處 ? 組織社會生活需要權威。然而,控製眾人的權威如果得不到控製,就會變成力量強大的魔鬼。

  人類是智能高度發達的動物,正是智能的創造性才使人類社會從茹毛飲血發展為現代文明。作為創造性的本源是每一個人的腦力和體力。但是,人的創造性衝動常常與其魔鬼性相伴生。如果在抑製人類的魔鬼性的過程中,同時把個人的創造性抑製了,人類社會就會出現停頓甚至倒退的危機。如何既抑製魔鬼性,又發揮其創造性,也是千古難題。

  人類對上述難題進行了漫長的探索。人類社會發展到近代,距今幾百年前,對上述千古難題的探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是由於個人主義的興起,工商文明的發展,從而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理論。梁啟超敏感地看到了這一點。他引述了頡德 ( 即英國哲學家基德,著有《社會進化論》 ) 的話:“今之德國,有最占優勢之二大思想:一曰麥喀士 ( 即馬克思最早漢語譯名 ) 之社會主義,二曰尼誌埃 ( 尼采的早期漢語譯名 ) 之個人主義。麥喀士謂今日社會之弊在多數之弱者為少數強者所壓伏 ; 尼誌埃謂今日社會之弊在少數之優者為多數劣者所鉗製。二者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2] 。

  這“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兩大思想,使得人類對千古難題的探索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理論和實踐路線:

  第一條線:集體主義 - 行政整合 - 國有經濟主導 - 計劃經濟 - 專製政治 - 封閉社會 ;

  第二條線:個人主義 - 契約整合 - 民有經濟主導 - 市場經濟 - 民主政治 - 開放社會。

  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兩條平行線。這兩條平行線不能交叉,卻相互感應,在感應中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對方積極因素。在這兩條平行線之間,因專製程度 ( 自由程度 ) 不同,有一個廣闊的過渡地帶。

  這裏說的個人主義不是利己主義。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相對應。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相對應。個人主義強調每一個人生而有之的權利,就是把人當作人來尊重,在他自己的範圍內承認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無上的。個人主義和利他主義相結合,是西方文明的根基,也是產生於西方文明並促進西方文明的一切道德學說的核心。波普爾認為,“在人類道德的發展曆程中,還沒有其它跟它一樣如此有力的思想。”[3]

  第一條線,集體主義思想源遠流長,從柏拉圖到馬克思 ; 專製製度漫長悠久,從秦始皇到毛澤東。從人的生理本源上看,專製製度在一定程度上來源於人的動物性。看一看某些具有社會性動物的情況就可以知道,它們的領袖取得權力靠的是強力征服,維護權力靠的是強力鎮壓。其征服和鎮壓是極其殘酷、極其血腥的。猴群如此,蜂群和蟻群也是如此。隨著人類的進化,人性的成分逐漸增多,動物性成份逐漸減少。政權更迭方式和執政手段逐漸人性化,專製製度逐漸被民主製度取代。

  第二條線,以維護個人權利為基本原則的那條線,在專製的壓製下是微弱的,不成體係的,潛伏的,但不絕如縷。中國春秋時代的楊朱學說是否屬此 ? 需要論證。這條線到工業文明和市場經濟出現以後才凸顯出來。

  然而,兩三百年前出現的市場經濟製度 ( 知識分子把它稱為 “ 資本主義 ” ) 是粗糙的,野蠻的。它帶來了一係列的社會危機。一是貧富懸殊,工人階級貧困化,造成了尖銳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 ; 二是個別資本家占有巨額的生產資料和完全放任的自由經濟造成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從而引發社會周期性的動蕩 ; 三是人和人的關係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係。謊言和真理,淚水和微笑,良心和尊嚴都可以變成商品出賣。金錢淹沒了真理、正義和道德,埋葬了融洽與和諧。這些危機造成不停息的社會動蕩,造成不停息的衝突和戰爭。

  因此,文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曆史學家,都用各自不同的理論武器進行了深刻而尖銳的批判。他們批判資本主義的理論源泉大多來自古已有之的集體主義思想。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的前後,產生了空想社會主義。所有的社會主義學說都認定私有財產是萬惡之源,都主張消滅私有製,取消商品、貨幣,采取直接分配。其中,莫爾的《烏托邦》描述了誘人的前景。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全盤接受了從莫爾到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理想的核心部分:消滅私有製,消滅商品經濟,消滅貨幣。連他的關於“用黃金修建廁所”的說法也是抄自莫爾的《烏托邦》。這些核心內容是否可行,怎樣實行,實行以後會有什麽樣的後果等,他沒有進行科學分析。但是,他對道德製高點的占據和嚴密的敘述邏輯征服了很多人。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最根本的問題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得消滅私有製。“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製”。 [4]

  消滅私有製以後人們就可以自覺地進行計劃,自覺地保持經濟的比例關係,經濟危機就會消除。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實行生產資料公有製以後,就可以取消商品生產,不需要價值規律來配置資源,而是實行全麵的經濟計劃。 “全部國家經濟機構將變成一架大機器,變成幾萬萬人遵照一個指令工作的大機器”。 [5]

  後來的實踐證明,計劃經濟體製的根本缺陷是,在資源配置上用人的主觀判斷來代替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計劃指令是一連串的錯誤指令。每隔幾年就不得不通過“經濟調整”來糾正錯誤,而每一次“調整”都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破壞。在計劃經濟體製下,每一個勞動者,每一家企業,都是大機器上的齒輪和螺絲釘,沒有自由活動餘地。首創精神被壓抑,進取心和奮鬥精神被挫傷,智慧和才能被窒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被扼殺。一麵是空前巨大的浪費,一麵是經濟發展動力的枯竭,匱乏和貧困也就必然。

  既然全社會按照一個指令工作,就得有高度集中的管理體製。長官的指示就是命令,計劃就是法律,不同的意見就會被當作 “ 雜音 ” 和 “ 噪聲 ” 加以消滅。所以,計劃經濟體製和民主不相容,和計劃經濟體製相匹配的政治製度是極權製度。社會財富的國有化必然導至思想的國有化。而思想一旦國有化,一切具有個性的思想都會被徹底格式化。哪裏存在著一個淩駕一切的共同目標,哪裏就沒有個人的行動自由和思想自由。

  計劃經濟的實施取決於權力。權力也需要計劃經濟。羅素說:想按照單一計劃來組織社會生活的那種願望的本身,基本上來自對權力的要求。 [6] 為了實現計劃經濟,必須建立無所不包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力。在計劃經濟製度下,權力擴張到所有的領域,國家吞噬了社會,行政權力支配著一切人的行為,控製著每一個人的大腦和腸胃。

  馬克思也曾主張人道主義,也曾主張個人自由。但是,一旦消滅了私有經濟,一旦實行計劃經濟,他對人道和自由的承諾隻能是畫餅。他的經濟思想否定了他的倫理思想。

  中國人的選擇

  為什麽中國沒有選擇西方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卻從蘇聯那裏接過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走上了蘇聯式的社會主義之路呢 ? 這不是少數精英的主觀選擇,而是曆史的機緣。

  首先,西方思想是和毒品鴉片同時進入中國的,是靠洋槍和大炮打開國門的,是與割地、賠款的恥辱和圓明園的廢墟相聯係的。這些,勢必在中國人中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在西方野蠻性的市場擴張和兩種文明衝突中,強者一方采取了令人遺憾的血腥、殘暴、掠奪手段,當時的中國人感受到深重的民族危機。在列強入侵麵前,勢必民族獨立壓倒製度創新、主權壓倒人權、集體主義壓倒個人主義。

  其次,中國專製製度統治的時間太長,中國沒有像西方產業革命以後的那種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在英國, 16 世紀資本主義就有相當的發展。而近代中國,專製製度壟斷了一切社會資源,民間經濟沒有發展的餘地。在封建專製擠壓下,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十分困難,當然也不可能出現民主製度的主體階層 ―― 中產階層。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因。儒家文化“重農抑商”,把商人視為“四民之末” ,市場經濟是重商經濟 ; 儒家文化強調 “修身” ,西方文化強調個人自由。諸多方麵的原因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不易吸收英美文化,而便於吸收馬克思主義。長期的專製製度造就的政治文化土壤,對西方民主製度有一種自然的排斥,而來自蘇聯的專製主義有著較多的親合力。

  第四, 20 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本身並沒有很大的吸引力,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工人失業,貧富懸殊。而社會主義的蘇聯,弊端還沒有充顯露。當時,蘇聯和美國比較,似乎顯出更多的優越性。 1929 年經濟危機時,不少西方知識分子也讚揚蘇聯的製度,歐美很多多知識分子當時是向左的。這種情形,對正在選擇製度的中國顯然會發生影響。

  對於長期抑鬱在儒家文化之中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馬克思主義無疑是一股沁人心肺的新鮮空氣。它那廣闊的視野、深邃的思想和嚴密的邏輯,使他們看到了遠比儒家學說所描繪的更加明晰、更加精確、更加可信的圖景。這個圖景不僅有理想的魅力,有扶貧濟困的正義之光,還給除統治者以下的各個階層以巨大的利益誘惑。僅這些就會吸引眾多的人為之奮鬥終生。

  這樣,王權專製的傳統內核披上引進的馬克思主義的外衣,堂而皇之了登上了中國的政治殿堂。近百年來,前仆後繼的革命誌士,他們為民主、自由而欲血奮鬥,造就的卻是反民主、反自由、反人權的製度:蘇聯的專製和中國王權專製的疊加。

  於是,就出現了何方所說的:“越奮鬥,離民主、自由、博愛、平等越遠,甚至走到了它們的對立麵。”

  這一切,都是在似乎合理的曆史邏輯中發生的。

  我不懷疑革命者的真誠

  毛澤東這一代共產黨人的理想是,通過政權力量的強製,建立一個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製度,在這個製度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人人平等。他們描繪出了人類最美好製度的圖景。為什麽他們所建成的製度和原來的理想大相徑庭呢 ? 哈耶克在他的《通向奴役之路》這本書中,對這個問題作出了深刻的回答。我不再重複他這本書的內容,我隻是想說,我並不懷疑開創者的真誠。他們中很多人也許是想救民於水火的仁人誌士。但是,他們宣傳共產主義理想的時候、開始用這個理想建造這個製度的時候,不會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人的認識是有限的,有限性表現在以下方麵:

  製度是人和人的關係,也是個人和整體的關係。通過製度把單個人的活動連接成整體。但是,連接整體以後所導致的結果,任何個人憑著有限的知識和觀察,是不能預知的。這像數學中的 “有限”和“無限” 的概念一樣,在 “有限” 中得出的正確結論放在 “無限” 中有時是不正確的。這是一。

  製度是千百萬人共同建造的,但是,建造的過程並不是完全遵循建造者的意願,它要因襲原有製度的遺產 ( 現代語言稱為“路徑依賴” ) ,它還要受到種種外力的影響。一種 “理想的” 製度建成以後,建造者會驚奇地發現:“竣工驗收”的成果和“設計圖紙”大相徑庭。這是二。

  第三,從理論上說,製度是為人服務的。但是,一旦製度建立起來以後,人們都要受到這個製度約束。更為重要的是,這個製度本身的力量 ( 製度的邏輯力,製度的慣性力 ) 又迫使製度的執行者做出 “ 不得不做的事情 ” 。做出這些事情的後果是與製度建造者的最初願望有時是相悖的。

  企圖利用國家的行政權力實現社會平等這個共同的的崇高理想,政治權力必然駕臨在一切個人意誌之上,駕臨在一切社會力量之上。禍根已經包含在 “創造平等”的行政力量之中。哈耶克說:“在我們竭盡全力自覺地根據一些崇高理想締造我們的未來時,我們卻在實際上不知不覺地創造出與我們一直為之奮鬥的東西截然相反的結果。”[7]  中國人經曆的情況正是如此。

   “何方之問” 是世紀之問,需要寫一部巨著才能回答。以上幾千字是我對 “何方之問” 的粗淺試答。我其所以敢拿出來,是拋磚引玉,是期待何老有更多的作品問世。何老這一代人能夠回頭 ( 他們晚年不僅自己的“小河套”回流,也盡力拉動中國的“曆史河套”回流 ) ,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答案。而他晚年的反思著作更是彌足珍貴。現在有很多學者研究“何方之問”,他們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在一個重要方麵無法與何方老的反思作品相比:何老的著作是他親身經曆的體驗,是“有體溫”的,沒有主觀臆斷,是曆史邏輯的演繹,是令人信服的。何老的著作沒有停留在經驗層麵,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他對幾十年的經曆的反思,經過了理論思維的提煉,具有理性的深刻。

   2011 年 10 月 19 日於何方住所

   [1] 《何方自述》,前言,第 2 頁。

   [2] 《飲冰室文集》之十二,北京,中華書局, 1989 年影印本,第 86 頁

   [3] 卡爾 . 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年版,第一卷, 202 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見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第 265 頁。

   [5] 列寧:《在俄共 ( 布 ) 第七次代表大會上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報告》,《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第 27 卷第 78 頁。

   [6] 伯特蘭 . 羅素:《科學的前景》 (1931 年 ) 第 211 頁,轉引自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王明毅、馮興元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年,第 138 頁。

   [7] [ 英 ] 弗裏德裏希 . 奧古斯特 . 哈耶克 (F.A.Hayek) 著:《通向奴役之路》,王明毅 馮興元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年,第 13-14 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人在異鄉為異客 回複 悄悄話 個人主義和利他主義相結合,是西方文明的根基,也是產生於西方文明並促進西方文明的一切道德學說的核心。波普爾認為,“在人類道德的發展曆程中,還沒有其它跟它一樣如此有力的思想。”
==============================================================
不熟悉作者,但個人基本同意他在本文的大多數觀點, 除了上麵這段,
"利他主義" ? 有嗎? 鴉片和殖民主義?
無名男英雄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鐵森的評論:
告別蠻荒年代,人類一步一步走向平等。
1. 實行一夫一妻製,交配繁殖權利得以平等;
2. 廢除奴隸製,實行封建主義,人身權利得以平等;
3. 廢除封建製,實行資本主義,政治權利得以平等;
4. 實行社會主義,經濟權利得以平等;
5. 將來全球一體化,國家消亡,世界人民得以平等;
6. 如果將來實行工廠化優生優育,智力,體力上將得以平等。
7. 隨著無性繁殖技術的發展,人類可以同性結婚,照樣繁衍後代,實現了繁殖平等。
8 基因技術的突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具有了相同的智力,聯合國擴展,會員不是以國家為代表,而是以生物種類為代表。那時的五大常任理事國變成了具有否決權的五大物種,人,豬,狗,老鼠,和螞蟻。實現了地球不同物種的平等。
9
人在異鄉為異客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的傷痛是:

無數仁人誌士包括(國共兩黨的民族英雄們)的鮮血還沒換來各方(擁共的,反共的,厭共的,和一般民眾)心目中各自希望的民主,而且血還在流。

美國的幸運在於:
從獨立宣言以來,幾百年,流的是黑奴的血,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血,華工的血,不是主流族裔(白人)的血。當然之前的印第安人就可忽略不計的,因為他們沒有話語權(過去,現在和將來)。
現在,美國終於有了很多人羨慕的民主,這民主也來得太血腥了!
再看看他們民主後又幹了啥? 還是"叢林原則",這就是人類的理想嗎?
鐵森 回複 悄悄話 民主是手段,不同社會環境應采用不同民主形式。民主是有條件的, 是漸進發展的,以美國為例, 美國的民主發展經曆了大約200年。
根據《獨立宣言》中的“人民主權”原則,每一個公民都應享有選舉權。但事實並非如此,建國之初擁有選舉權的隻是人口中的極少部分,並且奴隸製保持了約90年。真正實施無任何歧視的普選製,不過是到1970年代才完成的,其選舉權的民主化過程經曆了大約200年時間。到1920年,憲法第19修正案規定了不得以性別歧視剝奪選舉權,婦女最終得到平等選舉權。一直要到1964年美國憲法第24修正案規定,不得因未交稅而剝奪公民的選舉權。從這個時候開始,黑人和窮人行使公民權才掃除了最後的法律障礙。美國民主發展基本符合當時的社會條件, 沒有引起太大的混亂。
我相信:XX年後,所有美國成年居民將擁有選舉權,XX年後,凡受美國政府管轄的成年地球居民將擁有美國政府選舉權(或部分選舉權)。到那時才是完全民主了。

告別蠻荒年代,人類一步一步走向平等。
1. 實行一夫一妻製,交配繁殖權利得以平等;
2. 廢除奴隸製,實行封建主義,人身權利得以平等;
3. 廢除封建製,實行資本主義,政治權利得以平等;
4. 實行社會主義,經濟權利得以平等;
5. 將來全球一體化,國家消亡,世界人民得以平等;
6. 如果將來實行工廠化優生優育,智力,體力上將得以平等。
7.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