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為民心坦蕩:讀《李昌傳》
作者:楊繼繩
來源:《炎黃春秋》2010年第2期
李昌是我十分尊敬的老學長,他比我早三十年在清華大學就讀,他在抗日時期的卓越表現記錄在清華大學校史上。他的一個女兒和兩個女婿都是我在清華的同學,他老伴馮蘭瑞是我學習經濟學的良師,也是我辦報紙和辦刊物的重要作者。老太太曾對我說:我家有四個清華的,你常來聊聊啊。但遺憾的是,我很少有時間去看望。我對他的一家是熟悉的。但是,我對李昌卻有高山仰止的感覺,加上他晚年聽力不好、交流困難,所以我沒有跟他直接交談過。最近讀《李昌傳》,並與馮老多次交流,才對他有了較深的了解。
追求真理,踏實苦幹
李昌原名雷駿隨,1914年生於湘西一個大戶人家。早年隨長兄到上海求學,接受共產主義思想,投身革命,1933年加入共青團,1936年加入共產黨。他是“一二·九”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先後擔任清華大學民族解放先鋒隊大隊長和北平民先隊總隊長,1937年2月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民族解放先鋒隊總隊長。幾十年來,李昌轉戰南北、三赴延安,為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1949年,李昌已是中共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團工委書記,主持華東青年工作。他給剛解放的家鄉人民政府寫信說,我家是大地主,一切土地財產均交人民政府,並預祝家鄉土地改革取得成功。
2002年和2003年,我在評論李普和李慎之的文章中提出在一批革命老人當中有“兩頭真”現象:青年時代為追求真理、抗日救亡,真誠地參加革命;晚年大徹大悟,真誠地麵對現實,用良知推動中國前進。他們飽經滄桑,久經曆練,他們晚年的思想是對20世紀實踐的提煉,是中國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沒想到我這種“兩頭真”的說法引起了一些老人的共鳴,連張勁夫這樣的高官也在《炎黃春秋》上發表文章說:“我也是一個兩頭真。”
其實,“兩頭真”現象不是我的發現,在我之前就有其它表述方式作過描述。戲劇家黃宗江,曾用一個“之”字,來描述他一生所走過的路。史學家蔡仲德提出了“馮友蘭現象”,認為馮氏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早年實現自我,中間失去自我,晚年回歸自我。中國社會科學院前院長胡繩八十自壽銘寫道:“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惑。惑而不解垂三十載。七十八十,稍知天命。廿一世紀,略窺門庭。九十無望,嗚呼尚饗。”這“惑而不解”的30年,就胡繩的年齡而言,大致在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初,這些革命老人中間一段時間困惑甚至失真,其原因就在這30年的曆史當中。
我原來以為李昌也是一個“兩頭真”的人物,讀了《李昌傳》,再和馮老多次交流以後,我才知道,很難用“兩頭真”來概括。
李昌是做實際工作的。在胡繩“惑而不解”的那30年,李昌不能說理論上完全清醒,他的思想認識也不可能超越那個年代,但他憑良心辦事,在實際工作中力求唯實。
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作為哈工大的黨委書記、校長,他盡可能地縮小打擊麵。據《李昌傳》記載,哈工大機械設計教研室報上了5名右派預備名單,全部被李昌保下來了,沒有一個人被劃為右派分子。在蘇聯留學的章綿,被定為右派,開除團籍,遣送回國,轉來的右派材料被李昌壓下,章綿得以幸免,幾年後還評上了副教授。在蘇聯讀博士的青年教師範崇惠,被開除團籍,遣送回國。李昌十分重視他的申訴,派人調查,最終平反了這樁冤案。1990年代曾任黑龍江省省長的邵奇惠,早年以一名普通工人報考哈工大夜大學,由於他戴著“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帽子,招生工作人員不敢錄取。李昌得知後堅持錄取,使邵奇惠跨進了哈工大的校門。1960年,李昌看到26歲的吳從忻能力出眾,要破格晉升,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因為吳從忻在吉林大學進修時因“大鳴大放”中的言論受了處分。李昌力排眾議,親自出麵向有關部門說明情況,終於讓吳從忻越過講師,直接當上了副教授。現在吳從忻是著名的數學家。
李昌是一個非常能幹的實幹家,他不管做什麽工作,都能夠開創新局麵。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說:“李昌是一部推土機,一股勁地把事業推向前進。”哈工大一位校領導有一個更生動的比喻:“一般人給他一件缺扣子的大衣,他可以配上扣子;而給李校長一枚大衣扣子,他可以拿這枚扣子配一件大衣。”1953年,他從團中央調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在位11年,把這個問題成堆、難以為繼的大學辦成了國內著名的重點高等學府,培養出數以萬計的科學人才,享譽海內外。他也因此桃李滿天下。在他九十歲的時候,不少學生來信祝壽。李繼耐上將來信說:“今天是您的九十華誕。南山不老,壽比鬆鶴。在此,請接受學生對老校長最誠摯的祝賀和最崇高的敬意!……1961年,我剛進校不久,便參加了您親自主持召開的新生座談會,當您了解到我學習的專業是液體火箭發動機時,您深情地說,蘇聯的加加林今年4月12日已經上天,中國人有誌氣,有能力,在不久的將來,也一定能用自己製造的火箭把中國的加加林送上天!沒想到的是,42年後的今年十月,我竟有幸真的參與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工作,並擔任工程總指揮。”
1964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任命李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黨組書記、副主任,主持工作,同時還挑起了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的職務。他依舊以他那種開拓精神紮實地工作著,不料一年多以後,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被劃入了“彭真反黨集團”,在“牛棚”裏關了6年。其間,除了在對外文委受批鬥以外,還被揪到哈爾濱工業大學批鬥,被打得頭破血流。直到1973年鄧小平出山以後,李昌才真正獲得自由。
在中國科學院
文化大革命將中國科學院糟蹋得不成樣子,大批科研人員受到迫害,科研幾乎停頓。1975年鄧小平主政時,派胡耀邦、李昌、王光偉進中國科學院,全麵負責中科院的黨政工作。他們要在三個月內完成鄧小平提出的三項任務:調查研究,向中央反映科學院的情況;搞一個科學院發展規劃;向中央提出科學院黨的核心領導小組名單。李昌等在調查中發現,北京地區的170名高級研究人員中,有131人被列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被打倒或被審查,全院被迫害致死的科研人員達229人。大批科技人員下放“五七幹校”接受勞動改造。各省市的中科院分支機構的科研隊伍受破壞的情況更加嚴重。
胡耀邦、李昌等到科學院,首先克服重重困難,為知識分子解決“五子登科”的問題。“五子”首先是位子,科學家原來的位子沒有了,要給崗位;票子,科學家工資很低,要漲工資;房子,掃地出門,家人下放,回來後要給他房子;另外是戶口本子,夫妻兩地分居,要解決戶口問題;還有爐子,做飯沒有煤氣,也要解決。在當時條件下真正解決“五子登科”是很難的,李昌等隻能盡力為之。
當時毛澤東有“兩個估計”:文革前17年教育戰線是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是“黑線專政”;知識分子的大多數的世界觀是資產階級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科學院上述情況,和“兩個估計”有直接關係。1975年《紅旗》雜誌第四期發表了張春橋署名的文章《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麵專政》,這篇文章得到毛澤東的認可,全國各地、各條戰線“對資產階級實行全麵專政”的口號叫得震天價響。麵對科學院被糟蹋的現狀,麵對知識分子受摧殘的情況,李昌毅然提出:“在科學院不要講對資產階級全麵專政。”“科技戰線不要提全麵專政,對科學不能專政。”在“工人階級領導一切”、“工人階級要占領上層建築”的號召下,科研單位知識分子受到排擠,李昌說:“在科研領域,專業隊伍是主力軍,研究所裏研究員是中心,科研人員搞科研就是結合實際,不一定到工廠去。”李昌這些話如電光石火,具有強大的穿透力,迅速傳播開來,給知識分子以很大的鼓舞,也使一些人切齒痛恨。
根據鄧小平的要求,李昌協助胡耀邦起草了《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匯報提綱)》,這個“匯報提綱”全麵否定了文革中在科技戰線的指導思想,揭露了這些指導思想造成的嚴重破壞,因此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強大的衝擊力,受到了科技人員的熱烈歡迎。報上去以後,毛澤東不讓下發,“胎死腹中”。
1975年11月下旬,中科院當時掌權的人柳忠陽連續給毛澤東寫了兩封信告胡耀邦、李昌的狀,12月28日,毛澤東批示:“柳忠陽同誌第二封信,並附材料,印發政治局(並給科學院黨組一份)。”1976年1月,《紅旗》雜誌第一期發表文章,開展了對《匯報提綱》的批判。“匯報提綱”成為全國重點批判的“靶子”。大批判卻使《匯報提綱》得到了廣為傳播的機會。會上批判,會下稱讚。
在“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中,中科院當時掌權的人召開批判胡耀邦和李昌的萬人大會。有一次批判大會胡耀邦因住醫院沒有來,隻有李昌一個人到場。會上有人遞條子說,“我們不認識李昌,讓他站起來亮亮相。”主持者就讓李昌站起來。誰知李昌一站起來,全場掌聲雷動。主持者不知有意還是無意,還讓李昌下到群眾中繞場一周示眾,李昌走到哪裏,掌聲跟到哪裏,還投以親切的目光和微笑。批判會開不下去。
在中紀委
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李昌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陳雲為第一書記,黃克誠為第二書記,王鶴壽是常務書記,王從吾、韓光、李昌、馬國瑞、韓天石為書記。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十分麻煩的職務。一方麵黨內腐敗開始蔓延,需要大力整飭;另一方麵,改革中出現很多新問題,需要新思維和膽識。李昌麵臨很多敏感的、棘手的事,黨員雇工問題是其中之一。共產主義就是要消滅私有製。對於長期受共產主義教育的廣大群眾來說,用公有製代替了私有製,是一件歡天喜地的大事。所以,每一次公有製的勝利,總是敲鑼打鼓,進行聲勢浩大的慶祝遊行。在改革前的1978年,私有企業在中國已經絕跡。改革,對私有經濟來說,是一個逆過程,1950年代被消滅的私有經濟逐漸恢複起來。隨著私有經濟的恢複,雇工問題隨之而來。
改革前的政治教科書中有一個定論:雇工就有剝削。幾十年政治教育,使這個看法深入人心。1979年二三月間召開的全國工商行政管理局長會議,在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報告中說:“各地可以根據當地市場需要,在取得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同意後,批準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等個體勞動,但不準雇工。”1980年中共中央75號文件,是農村改革的一個好文件,但其中仍然規定“不許雇工”。然而,隻要允許發展私有經濟,雇工是不可避免的事;如果不讓雇工,私營企業就不能擴大規模,就不能發展,就不能解決就業問題。所以,政策開始讓步:1981年國務院頒發的《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幹政策規定》和1983年的《城鎮非農村個體工商業若幹規定》中都規定個體工商業可以請一二個幫手,最多不超過四五個學徒,合在一起可雇七人。為什麽隻可以雇七個人呢?有人說馬克思的《資本論》裏有這個界限,這完全是對馬克思的歪曲,實際上《資本論》裏根本沒有這個說法。當時的改革一麵在超越馬克思的理論,一麵還千方百計地在馬克思那裏為這種超越尋找根據。以為從馬克思那裏得到了一個字的根據,就可以減少一分政治風險。
在雇工問題上,最為敏感的問題是黨員雇工。既然雇工就有剝削,而黨章規定黨員是不能有剝削的。當時有很多從事個體承包企業的黨員,為了發展企業不得不雇工。爭論反映到中紀委,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從事個體承包經營的黨員,其雇工人數超過了7人,要不要開除他們的黨籍?1983年秋冬之交,中紀委開了多次常委會,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會上,多數人堅持要開除這些人的黨籍。唯有李昌持不同意見,他認為,這不僅是某些人的黨籍問題,而是關係到黨的農村政策,關係到要不要發展私營經濟的問題,關係到改革開放的大局。如果開除了這些黨員的黨籍,整個黨的農村政策會受到巨大衝擊。李昌是麵向實際的,他不迷信教條。他說,短短兩三年內,個體私營經濟解決了幾百萬人就業問題,我們不能置廣大老百姓生存而不顧去堅守某些教條。李昌回憶說:“(中紀委)常委會開了六次,爭論激烈,無法達成統一意見。我雖然陷於孤立,但一直堅持不能開除雇工黨員。由於兩種意見相持不下,中紀委常委決定將不同意見一起上報中央書記處。後經書記處討論,同意了不開除的意見。”顯然,李昌的意見其所以被采納,是因為符合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鄧小平同誌說:“雇工問題,先不要隨便發表意見,現在問題還不十分嚴重,可以稍微緩一緩,等兩年再說。”
“四老風波”
1989年北京出現政治風波,一批革命老人憂心如焚,李昌也是為平息學潮而寢食難安。1989年4月22日和5月3日,受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委托,杜潤生邀請了李銳、李昌、於光遠等老人在科學會堂開了兩次會。在會上大家對學生反腐敗、要民主的愛國熱情表示同情,建議政府采取坦率、公開、真誠的態度和學生對話,按法製渠道解決問題;提出了“防止矛盾激化,不宜壓製,絕對不能流血”的希望。他們還建議趁此機會推進政治體製改革,落實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推進民主,製訂新聞出版法,以及取消幹部特殊供應,壓縮特權,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解決高幹子弟以父兄的權力謀私的問題。杜潤生向中央寫了一封信轉述了大家的意見。但他們的意見沒有起作用,矛盾繼續激化。5月13日發生絕食以後,李昌坐立不安,他連續不斷地給幾位老同誌打電話,商討在不流血的情況下平息學潮的辦法。5月25日,他給中央一位領導人的秘書打電話,提出他想約幾位原來在大學裏做過領導工作的老同誌,勸說學生返回學校,部隊不進城,盡快恢複秩序。但他的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
1989年秋後,開始進行清查和黨員重新登記。中顧委宣布李昌、於光遠、杜潤生、李銳四人“緩登記”。接著組織對四人的批判。說他們犯有“嚴重的資產階級自由化錯誤”。批了幾個月之後,中顧委常委做出決定,他們四位老同誌暫不履行黨員登記,並上報給中顧委主任陳雲,隻待批準。1990年5月25日,陳雲給中顧委常委各同誌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隻要檢討了,這就記錄在案了,不要扭住不放。”中顧委副主任薄一波在常委會上把這封信念完了後說:“同誌們啊,這個事情一風吹了,沒事了。”事情雖然“一風吹”了,“四老風波”仍留在很多人的記憶中。
李昌年輕時投身革命,希望建立一個民主的新中國。進入暮年,李昌衝破了幾十年的思想禁錮,反思自己曾經為之而奮鬥所建立的體製。2006年12月10日,李昌92歲壽辰與老友小聚時,有過一番痛切的表述:
中國有一個封建附庸的等級體係,這個體係最上麵是帝王,下麵都是奴才。解放後封建附庸思想影響還很深。不民主,搞文革,使人膽戰心驚。構建和諧社會是正確的,但這個封建附庸等級體係還在,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共產黨隻有真正做到以人民為本,讓人民做主,才了不起。
2009年12月12日,李昌年滿95歲,他已年邁體衰,因病住院,再不能為國家做什麽事情,但他還在思考,還在期待,他期待著一個真正以民為本,讓人民做主的政治製度。他憂國憂民,從無個人考慮。1996年,在李昌的老朋友於光遠81歲生日那天,李昌寫了一個條幅送給於光遠:“為國為民心坦蕩,辦法總比困難多。”於光遠說,這十四個字正是李昌自己的寫照。
(《李昌傳》,周士元著,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